在出国留学的专业选择里,医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因为其高门槛低录取率、高难度低毕业率而出名。同时,医学这个专业的覆盖面也颇为广泛。狭义上讲,在普通民众的眼中,医学一般指的是能做医生的那类专业,也即临床医学。广义上讲,医学实际上还包含了所有涉及疾病机制和涉及病人利益的科学研究,简称科研,比如肿瘤生化、靶向药的开发、人体免疫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等。我是国内临床医学本硕出身,本科为临床医学,硕士为临床外科学,博士阶段来到了帝国理工,攻读外科学博士。在这十来年的本硕博学习过程中,我既要左手抓临床上手术台,练习实操,又要右手抓科研,做各类的研究来发SCI,双线并行。除了专业上的覆盖面广泛以外,我也体验过国内外的医学培养的巨大差异。这里根据我的留学经历体验,浅谈下医学方向的硕博出国。
为什么我要出国学医呢?医学海外留学经历的重要性,想必只要是行业内的人,都明白其重要性。现今国内的医生晋升体系里,有一项重要的硬性审核标准,那就是要么具有海外经历,要么下乡工作一段时间。所以由此就催生出来各种五花八门的出国方式,如访问学者、出国联培、或者直接就在海外学医等等。这其中,主流的方式是半年的访问学者。而难度最大的,含金量也最高的,是直接留学海外学医。出国学医的含金量高,且有利于我未来的晋升,这是我选择出国读博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医学行业的内卷是出了名的。在各个市和省三甲医院里,硕士学历只是往往只是最最最基础的简历投递门槛儿。在省三甲及更高级别的医院里,那已经是人均博士学历了。说个今年的例子,西南某三甲医院在年初的招聘中,最终进入面试的那群人里,不仅全部手握高分文章,也全部具有海外博士留学经历。由此可见,出国留学,对于医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也曾是国内考研大军中的一员,辛辛苦苦准备了半年,运气好最终考上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又有做课题实验,还要去临床,还有执业医师和规培要应付。我也曾觉得,医学生,出国干什么。但是出来了以后才知道,如果可以趁早出国,那我一定会尽早出来。首先是对比入学难度,考研的上岸成功率只有大概25%左右,包括初试和复试,且不提复试的门门道道,这里容错率就已经很低了。但我出国以后,在日常的给本硕生上课的过程中了解到,医学领域硕士的offer,是走申请制,更注重平时的成绩努力,而非一两次的考试,且可以多次申请不同的学校,这显然就极大的增加了成功率。我在英国这边也遇到过国内来的医学生,读完一年制的硕士,有的回国照样还是进了一家地级市医院,在本院规培,然后留在本院。也有个学生选择进了上海的一家私企,因为有了海外研究经历,且又是名校医学类硕士,私企也不要求什么SCI文章,所以在面试中也轻松拿下工作的offer。我并不敢说所有出国的医学硕士都能有个很好的工作,但起码我见到的那些有海外硕士研究经历的医学生,最后的发展前景都非常的不错。我个人认为,见更多的世面,体验过不同的风景,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出国读研除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以外,对博士的申请也很有利。你可以说本硕水,但没人说医学博士水的。相比与从国内直接申请海外名校的医学博士,已经在本校读研的情况下再去申本校的博士,那难度降低的不止一点半点。我就是从国内直接申博出来的,所以深知那个申请难度,比如语言的差异,、学制的差异等等。博士的申请,从来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有想来国外读医学博士的打算,不如硕士阶段就直接出国。
这里补充一点,英国的博士培养,是有多个导师的,一导,二导,三导。一导负责75%的博士学习指导,而二导和三导是负责剩下25%的博士学习指导。每位博士生,在休息室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工位和专属的电脑。而导师的办公室和我们的休息室相隔也不过一条走廊,可随时去办公室找自己的导师的唠嗑聊天。我一个朋友的博导对他曾说过,博士生不应把自己再当成学生,读博是工作,是跟导师平起平坐一起合作研究项目,是同事关系。这点对博士生的尊重,在其他地方是很少看到的。此外,大学里对博士生开放的权限,也远高于本科和硕士生,不仅有各种各样的funding可供挑选,还有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国际生开放的各类语言课程和学术辅导课程。同时,博士生是不需要上课,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兼职做个助教,去给本科和硕士生上课。这也就是我很了解学校里医学硕士培养体系的原因。
这里说到funding,除了CSC以外,还有校长奖学金、工业奖学金和实习奖学金等。当需要外出开学术会议时,可以让课题组里的PI帮忙申请实习奖学金,能完全覆盖掉各类酒店住宿和机票钱,非常的方便。奖学金的申请,主要还是看导师愿不愿意帮你去争取,所以导师的话语权挺重要的。
那如果是自费该怎么省钱呢。这里建议可以办一张American Express,也就是美国运通卡。新卡会有welcome bonus,限期消费满三千磅或六千磅,就可以返对应的积分。英国的国际生学费还是很贵的,最便宜的也得两万三镑一年。用普通的储蓄卡去缴费,钱花了也就花了。办多张运通卡去分批缴费,还能拿到对应的积分。当出去旅游时,机票和酒店住宿的钱,都可以用缴学费换来的积分来抵消。省了一大笔钱。
因为我临床医学的背景,我是直接在帝国理工这边的附属医院里读博的,我的导师们,也均为科室里医生。我在国内读研时,要自己养细胞,养小白鼠,做WB、ChIP一类的实验。而我们科室里一个教授曾说过,大致意思是,临床医生更应该是在病人身上研究疾病,而不是在细胞和老鼠身上琢磨人类疾病。所以我在帝国理工读博的这几年,不养细胞,不养小白鼠,摒弃了所有生物类的基础实验。每周跟着导师去门诊,问诊下级医院呈递上来的病人。做的最多的工作就在临床上收集病人信息和样本,做的是最纯正的临床研究。
在学习之余,学校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exhibition road festival等。学校也会邮件通知各类的小会议,比如学术英语讨论、妇女健康发展前景之类的。作为博士生,也可通过学校的途径去报名参加外校与本校的联合学术会议,如六月份与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有关机器人对社会福祉的影响的学术讨论会。博士就读所在的平台越高,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就会越多。这也大概应了那句,站的更高,看的越远。帝国理工校园里有一座女王塔(The queen’s tower),是学校的标志,也曾经是帝国研究院的一部分。学校南肯主校区大部分活动,都是这座塔下的草坪上举办,也是打卡的一个关键场地。
帝国理工还有个特色,那就是它的毕业典礼举办场地,都在其隔壁的具有百年历史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音乐厅的外观非常的漂亮,而且典礼非常的具有仪式感。绝对会给即将离校的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与音乐厅一路之隔的就是皇家园林,海德公园。海德公园的阿尔伯特纪念碑与皇家音乐厅隔着马路遥相呼应。所以,单论就读体验来说,帝国理工的学习体验非常的不错。
在学习之余,喜欢吃海鲜的同学,强烈推荐去位于狗岛金丝雀码头的Billingsgate海鲜市场,能以最便宜的批发价买到各种最新鲜的海鲜。比如20镑即可买到6斤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这个市场的营业时间是从凌晨4点到早上8点半,不过不需要去那么的早。在7点半~8点之间过去就可以了。海鲜餐厅才需要最早赶过去买大批量的海鲜。
伦敦的东区除了这个海鲜市场,还有一个只在周末上午开放的哥伦比亚花市。相比与其他地方的鲜花价格,这个花市不仅鲜花种类多,价格还很实惠。买上三两朵鲜花绿叶,装点下自己的书桌。在伏案敲字许久之后,还能有一抹鲜艳放松紧张的心情。
伦敦的读博生活还是很丰富的。读博虽苦,但未来可期,在专注学业的同时,也要学会放松调节自己。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帮助到大家。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doctor,不读到doctor,怎么能被称之为Dr. 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