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请条件
本科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申请时的GPA: 3.6/4.0
托福:103 (R28, L26, S22, W27 )
2. 申请结果
申请了四所大学,NYU,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UIC,伊利诺伊理工IIT都给了offer。最后选择了UIC。一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downtown,芝加哥附近实习机会多,二是看到uic的ME更偏热能与流体并且做的很新,还给了我两年的半奖(gpa不低于3.5左右)。纽约那边的ME学院记得好像是在一个单独分出来的地方,iit又太靠芝加哥南边不安全,并且不给钱... 相对综排,我个人更看重地理位置和专业方向。
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本科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校GPA3.6。本科期间在某教授实验团队工作一年半,主要研究方向是粉尘收集过滤以及制冷设备开发。参与了多个试验台的搭建以及项目实验部分。多次参加本科生自主创新项目和科研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总的来说,我在本科期间更重视实践一些,个人也认为只有通过项目实践才能对专业知识有灵活和深刻的把握。在课程上花的时间要少一些。并且由于本科期间课程设置相对刻板,并不是对所有必修课都感兴趣,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就是及格万岁。学生活动方面,在校学生会和社团部工作一年半,到了大三由于学业任务过于繁重,退出了所有社团和学生组织。大三开始准备语言成绩,我的申请流程相对顺利,最后拿到了半奖。说实话当时的心态就是出国拓展一下眼界,各地旅游一下,毕业后回国工作。但是没想到国外硕士的两年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因为就是在这两年里,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也让我最终做出了留美读博的决定。
到美国开始硕士第二个学期后,进入了教授的科研团队。老板很好,一开始就给了我25%的RA, 当时主要做发动机内部的燃烧模拟,想办法去解决引擎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且尽量去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由于本身就喜欢车,在这个方向上就花了很多时间。老板的要求很严格,每个星期都要开组会,所有硕士也需要参与。美国的工科硕士培养模式相比较国内,就是更professional一点。每周都要做很正式的PPT,然后给老板以及其他实验室成员做汇报。不过这个阶段还是在用一些commercial software,只需要明确自己的问题,然后设置参数,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结果。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简单。这段时间的科研经历,是一段很快乐的时光,不断地看到自己花的时间获得了成果。但是,这段入门级的科研经历,让我意识到两个问题。一是硕士的工作,偏重于用现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虽说是新的问题,但往往是基于前人的研究课题。这些问题并不见得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第二个问题是,由于采用的都是已有的算法,很多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只能通过做假设去使项目进行,这就导致结果往往不够准确。和老板交流这些问题时,得到的基本是“对于硕士,研发自己的算法太耗时”类似的答案。
暑假期间找到了实习。在工业界的工作和学校的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好处是不需要花时间学习入门,直接上手。不好的地方也在于没有学到新的东西。实习期间,我的工作基本是做一个大方向里所有case的模拟结果分析。一开始的新鲜感很快过去,剩下的就是无聊。因为工作内容并不难,更像是labor work,感觉自己并没有很大的收获。唯一的收获就是经验和熟练程度。这段实习,让我意识到如果毕业后选择工作,由于专业水平限制,大概工作内容也不会相差很多。三个月的实习都会让我感到无聊,更别提今后多年的工作了。回学校之后,正式开始了对读博的计划和准备。
PhD的申请相对更简单一些,因为我找的是本校的老师,基本老师同意就没太大问题了。我选择了另一位做流体模拟的老师,主要应用在航天航空上。在实验室的第一个学期,算是4个月的考察期,工资少的可怜,每天还要担心受怕。好在学期结束前,老板终于和我签了合同,同意给我至少3年的RA. 现在的老板很灵活,允许我们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一直认为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建立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原则上,所以我的方向更偏应用一些。目前,我们已经结束了算法的开发,现在在写code作模拟。
PhD学生很辛苦,如果不是对科研或者某个方向有自己的执念,很容易动摇或者放弃。尤其是看到同龄的同学已经在工业界赚大钱的时候,想到自己还是一个苦逼的学生,很容易心理不平衡。读博不是在为找工作做准备,你读了博,也不一定比硕士赚的钱多。很幸运的是,硕士的两年让我知道了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而读博是实现梦想的手段。所以呢,我的建议是在申请博士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读博。如果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钱,那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转cs哈哈。如果是为了逃避就业,那就应该意识到总有一天是要工作的,读博不见得轻松。
最后说一下关于读博导师的选择。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需要老师提供的tuition waiver和每个月的salary的。有些学校里,这两项不是required. 招一个博士生,导师每年要提供大概5万美元以上,所以博士申请相对于硕士和本科要更难一些。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强的背景,最好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有一定的科研经历,有成果可以量化是最好的。Publication比GPA重要的多。即便没有发表,在实验室不错的表现也可以赢得一份老师的推荐信,国外老师的推荐信还是有一定分量。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选择导师,首先要看自己对他的研究方向感不感兴趣。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考量。因为只有真正热爱才能做得开心。然后呢,就是个人的一些考虑,比如他的方向是不是好找工作,这位老师的funding是不是还充足。这些都可以参考这位老师之前毕业学生的情况。如果在本校申请,还可以了解一下这位老师人怎么样,personality是不是合适,能不能处的来。
申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思考、衡量、选择和等待。申请材料的准备,一定要自己参与进来,有些同学交给中介就撒手不管,这样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好的策略是自己准备,找有经验的人帮你修改,润色。毕竟committee在做决定时也就是基于你给的材料。总之祝所有人都可以圆梦,去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