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规划】
大一大二时候受环境影响,一直觉得出国提升学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大学的前三年,自己也主要以申请出国读博士为目标来给自己加技能点。在大学早期,觉得自己的专业还OK,所以也一直在努力刷高相关课程的GPA以其提升自己的科研背景。后来随着认知的深入,愈发觉得目前的专业不适合自己(劝退专业)。于是我在学校及时辅修了计算机辅修的课程,并且在大三结束后来到海外进行暑期科研,当时的暑假也是在EECS专业进行的研修,这样的经历补充了我在这方面的背景。因此,在大三结束时决定申请偏EE与CS一点的方向。
为了稳妥起见,我申请的比较杂,从神经科学到材料再到机械再到电子工程都有涉及,当时也是比较佛系,觉得申到哪就去哪,一切听从命运安排。
【成绩与课程】
如果决定申请的话,GPA还是要想办法刷高的,而且我觉得一个top 5%的排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单纯很高的GPA更有说服力,毕竟不同的学校成绩分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背景,也可以选修一些非本专业但是与申请项目相关的课程,甚至是一些研究生课程,并争取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既可以有一份更亮眼的成绩单,在写CV&PS时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TOEFL&GRE】
语言成绩是申请的门槛,够用即可,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在刷高语言成绩上。一般来说,TOEFL 100+,GRE 320+就是绝对够用了。即使自己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目标学校的要求,
也不要过于担心,这并不代表你就一定与这所学校无缘了。UCLA对托福口语要求是24分,我申请时使用的托福成绩是22分,但依然收到了全奖的offer。对于英语实力较强的同学,我建议尽早考出英语成绩,这样在后期有更多的时间针对性提升其他背景。
【科研&海外研修】
我是在大二时候进入课题组开始科研的,本科生做科研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乐意让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导师。毕竟大多数本科生在实验室比较累赘,作为老师不愿给本科生提供过多资源也可以理解吧。这方面的信息仅从老师的网页很难获得,还是要多和学长学姐交流,听取一些建议。
我认为本科生在科研方面应该多去尝试,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如果觉得一个课题组的工作自己没什么兴趣,可以及时退出,去尝试一下其他老师的方向。本科生在这方面就要比研究生灵活很多。没有必要因为这边的工作做了一部分,因为担心沉没成本而选择死磕,也许这样短期来看可能更容易有论文、专利等收益。但是长远来看,过于深入的科研经历也会极大的限制申请时的方向选择。
海外研修是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海外研修,你既可以了解到国外实验室的情况,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留学;也可以与海外教授谈笑风生,获得一封牛推甚至是口头offer。对于海外研修,我的建议就是一定要趁早,这样既可以避免心仪的导师把名额给了其他学生,也能给自己后续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签证等手续的办理。我在圣诞节前就联系好了暑研导师,并于次年一开学就去办了签证。,这样即使被check也不会耽误暑研的行程。另外,暑研选择导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其他方向,并体验国外科研环境的机会。如果觉得国外的科研环境不适合自己,也好有机会调整自己未来的规划。同时,如果暑研表现好的话,有很大概率拿到该课题组的offer。毕竟作为导师来说,也更愿意选择自己更加熟悉的学生。
选择暑研导师时可以选择课题组方向较多的老师,这样能够对该领域有着更全面的认识。我本科时的科研是做固态电子器件的,更偏向于物理与材料一点,暑研时导师的课题组既有器件方向,也有基于该器件的电路、系统架构以及算法实现等。通过两个半月的暑期研修,我也得到了海外导师的认可,最终我也来到了他的课题组进行PhD的学习。因此,这段暑研经历对我后来的转行也起到了很大帮助。
【推荐信】
推荐信一般是三封,一般来说为国内老师两封+国外老师一封的搭配。国内的老师基本都会让学生自己写吧,可以选择一位任课老师和一位科研导师进行提交,国外老师的推荐信一般也不可控,全靠暑研时的表现。
【CV&PS】
在我看来,CV和PS不是申请的决定因素,前期的背景积累、GPA与和项目相关的科研实习经历才是一切的基础。但是,CV和PS决定了你能不能把自己前三年积累的一切完美地呈现在招生老师眼前。因此,合理的逻辑结构与地道的英语写作在这里十分必要,然而很多同学在申请时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在CV和PS写作时,可以先向一些有经验的人咨询逻辑结构的安排,以突出自己的最有竞争力的一面。CV与PS一定要经过多轮的修改,并且我建议最终去找专业的人员进行润色,不要放过每一个提升CV与PS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