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惨痛的真相:你的国企梦,可能已经被380个人堵死了!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发现越来越多家长一提起央国企,就只盯着电网、烟草、三桶油这些"香饽饽"。
说实话,看得我直摇头。
这些传统央企现在卷得那叫一个惨烈,去年电网系统招聘,竞争比例直接干到了1:380。这是什么概念?Harvard商学院2023秋季的录取率也就12%左右,但人央企能给你整出0.26%的录取率,这操作我都惊了。
但其实啊,说个冷知识,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已经有98家,二级单位更是数不胜数。这不,最近这波国企改革,搞出来几个"新玩家",福利待遇不输老牌央企,关键是知道的人还少,竞争压力直接砍半。
量子信息科技集团就是个典型。这家去年5月才成立的央企,可是中国电信的亲儿子,注册资本就砸了30个亿。前两天我刚帮一个学生递简历,才发现他们应届本科生的package直接开到23k+,硕士甚至能到35k+。
而且还有一堆福利:什么补贴、带薪假期就不说了,年底双薪是标配,关键他们现在正在各个岗位猛招人。
我记得上个月帮一个从USC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申请,人力资源小姐姐直接说:"只要专业对口,海归身份就是加分项。"这话说的,我都想给自己投一个了(不过显然我已经老了)。
有意思的是,你别以为这是个例。就在北京,中机数科这家同样成立于2023年的央企,也在搞事情。作为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新成员,这家企业可不简单。
说起中机数科,前段时间我遇到个好玩的案例。有个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读机械的学生,本来都准备在奔驰实习了。结果一听说中机数科的工业软件项目,当场反水,连夜赶简历。这哥们儿跟我说:"老麦,国内工业软件这两年太香了,我感觉能赶上好时候。"
这直觉相当准。中机数科的研发团队基本清一色985、211毕业的技术大佬,现在正在狂招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等18类核心岗位。月薪25k起步是基本操作,六险二金、各种补贴更是样样齐全。最重要的是,研究生学历能解决北京户口,这可是很多传统央企都不敢承诺的福利。
在我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还真没见过这么"不按套路出牌"的央企。人家招人不是光看学历,更看重能力匹配度。前两周一个英国利兹大学的理工科研究生,就因为在学校做过几个不错的项目,直接获得了面试机会。
不过要说最让我意外的,还得是西安煤科透明地质这家企业。别被这个"煤科"的名字唬住,这可是一家玩转高科技的环保型央企。作为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的新贵,他们在矿山智能化和绿色开发领域可是玩得特别溜。
最绝的是,他们居然还有股票期权计划。这操作说实话有点超出我的认知,毕竟在传统印象里,国企都是"铁饭碗"思维。但现在看来,这些新央企是真敢想敢干,把市场化机制玩得明明白白的。
说到这儿,估计有些家长要问了:这些新央企听着确实不错,但是靠谱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可放心。
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中,见过太多学生因为盲目追求老牌央企,结果面试碰壁。
反而是那些敢于尝试新方向的孩子,现在都混得风生水起。就拿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来说,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人家可是中国电信的亲儿子,这背景够硬了吧?
而且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波新央企的崛起其实是国家战略的体现。量子通信、工业软件、绿色矿业,哪个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方向?现在进去,就是踩在风口上。我记得上个月刚给一个UCL毕业的学生做规划,我就说:"与其去传统央企打一场硬仗,不如找个新赛道,发挥你的专业特长。"
这里我还得多说两句。留学生申请这些新央企,有几个加分项一定要注意:
首先是专业技能要硬核。就拿中机数科来说,他们特别看重项目经验。你在国外读书期间要是能整几个像样的项目,简历上的含金量立马就不一样了。
其次是要展现出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这些领域,人家就喜欢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前段时间我有个学生在面试时,就主动分享了他对量子计算未来发展的见解,结果面试官听得连连点头。
最后,别忽视了语言优势。很多新央企都有国际化业务,你在国外积累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经验,绝对是一张王牌。
现在这些新央企正是用人之际,门槛相对较低,但随着知名度提升,这个机会窗口肯定会慢慢收窄。
所以我建议有意向的同学,趁现在赶紧出手。
就像我常跟学生说的: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重要的是,要留给敢于尝试的人。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