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十三年专注留学服务,助力学子放眼世界

关于我们

我们的故事

还记得2010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在西安一家咖啡馆遇到了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回来的学长。那时的我,正处于事业的迷茫期。作为一名企业高管,薪资待遇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你知道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学长啜了一口咖啡,目光深邃。"不是那个学位证书,而是让我明白了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人生可以有这么多种可能。"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多么希望能看看外面的世界,却因为信息闭塞和经验缺乏,错过了最佳的留学时机。如果当时有人能给我专业的建议,我的人生轨迹会不会不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我要帮助那些和当年的我一样,渴望看世界却不知道如何起步的年轻人。我要用专业知识为他们指明方向,用经验教训为他们避免弯路,用真诚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011年初春,我辞去了高管职位,正式踏上了留学咨询这条路。很多朋友不理解,说我"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去做什么留学咨询"。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一个能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更大世界的机会。

雪城大学的启示

2012年,也就是我创业的第二年,我决定亲身体验一下留学生活。选择了美国雪城大学进修,这所在纽约州历史悠久的名校,尤其是它的传播与信息研究院(S.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在全美闻名遐迹。还记得第一次踏入纽约州时的景象。深秋的雪城,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得似火。校园里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作为全美最早成立的传播学院之一,Newhouse商学院培养了无数传媒界的精英,包括CNN、BBC等全球顶级媒体的高管。最让我震撼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这里开放的教育理念。在这里,教授们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去挑战。记得有一次课程讨论,我们在探讨全球化传播战略。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激烈辩论,教授全程不发表意见,只是不断抛出更深层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雪城的学习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我明白了,真正的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思维方式的重塑。这种体验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帮助中国学生"走出去"的决心。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一次彻底的思维升级。来美国之前,我以为留学咨询就是帮学生选校、准备申请材料。但在雪城的经历让我懂得:真正的留学规划,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服务理念的转变

2013年初,结束了在雪城的学习回到西安。这次留学经历让我对自己的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机场等行李的时候,我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新的服务理念:不是简单地帮学生申请学校,而是要帮他们规划人生。记得回国后接待的第一个学生,是个计算机专业的男生。按照传统思路,他的背景完全可以直接申请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出国?"他愣住了。沉默良久后说:"其实我特别想去学数据新闻。我发现编程技术和新闻传播结合起来,能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国内很多咨询机构都说这样转专业太冒险了。"我立刻想到了雪城Newhouse学院里那些跨界创新的项目。在那里,技术与传播的结合早已是常态。我跟他分享了在雪城看到的案例,以及这个领域在美国的发展前景。最终,他不仅成功申请到了理想的项目,现在还在美国一家顶级媒体做数据可视化工作。这个案例让我更加确信:留学咨询不能墨守成规。我开始改变咨询的方式,每次见到新学生,第一步不是看成绩和背景,而是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梦想。因为我在雪城亲身体会到:美国教育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包容不同思维,支持跨界发展。从那时起,我就告诉团队:要真正了解每所学校的特色和文化,要建立完整的专业数据库,要给学生更多可能性。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全方位服务体系

2014年,在我从业的第三个年头,一个意外的电话让我对留学服务有了更深的思考。一位已经申请成功的学生妈妈打来电话:"麦老师,孩子要去美国了,但我们还有好多问题。语言还需要提高,人生地不熟的,连住宿都不知道怎么安排......"这通电话触动了我。留学不是申请到offer就结束了,而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支持的长期过程。我开始认真思考:如何能真正帮助学生在海外扎稳根。经过半年的调研和准备,我们开始尝试开展语言培训业务。不是传统的应试培训,而是注重实用交流能力的课程设计。记得第一批语言课程只有20个学生,我还时常参与教学设计讨论,希望把在雪城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学生。2015年,我们又接到很多家长咨询短期游学和研学项目。说实话,最初我是犹豫的,担心业务线铺得太开。但转念一想:不是每个学生一上来就要申请长期留学,何不通过短期项目,让他们先体验一下国外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于是,我们开始小规模试水研学和游学项目。还记得第一个研学团,只有12个高中生。我亲自带队去了波士顿,让学生们实地感受美国名校的氛围。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我知道这个决定是对的。住宿和支付这些看似边缘的问题,其实都是留学生活的刚需。2016年,我们开始着手解决这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团队一直在摸索,没有大张旗鼓,就是踏踏实实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人们常说我是"留学行业大佬",其实我就是一个陪着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每一步业务的拓展,都源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商业版图"。这可能就是我们能持续发展的原因:始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而不是盲目扩张。

精品化路线

2016年深秋,一个令我难忘的场景。一个叫天阳的男生,在临行前来道别。他是我们第一批研学项目的学生,当时对金融特别热爱,但英语很一般。通过短期研学,他不仅爱上了波士顿的学术氛围,更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两年后,他顺利申请到了波士顿学院的金融系。"麦哥,记得我第一次参加研学时,连餐厅点餐都紧张得说不出话吗?"他笑着说,"现在我不仅拿到了offer,还拿到了一份高盛的实习。"看着他自信的样子,我想起了自己在雪城的经历。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全方位的留学服务——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都不一样。有的需要先通过游学培养兴趣,有的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有的则需要更多实践机会。那时的我们,已经默默帮助过几千名学生了。但我从不喜欢谈这些数字,因为每个学生对我来说都是独特的个体。倒是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假期回来看我,分享他们在国外的经历和收获。记得有个学生说:"在美国交换的时候,用了你们的跨境支付服务,特别方便。都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已经把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我笑着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其实,每个服务的拓展都源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住宿服务,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国外租房遇到困难。与其让他们自己摸索,不如我们提前帮他们打点好。这些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陪伴学生成长路上的自然延伸。

导师制度

2017年夏天,一个特别的时刻让我重新思考为什么要坚持做留学咨询。那天,一位已经在哈佛读研的学生回来看我。他不是来分享成功的喜悦,而是来跟我探讨困惑。"麦哥,我在想,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看到很多同学学位拿到手就急着回国找高薪工作,但我总觉得这样太可惜了。"这个问题让我沉默了。我想起六年前创业时的初心:不是为了帮学生拿个学位,而是希望他们能真正开阔视野,提升思维。"你知道吗?"我跟他分享道,"去年我遇到一个很特别的案例。一个女生,斯坦福商学院的offer没要,反而选择了耶鲁的环境管理项目。她说想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点什么。当时很多人觉得她疯了,但我特别理解她的选择。因为留学最珍贵的,不是那个名校光环,而是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学生的蜕变。有的在硅谷创业,有的在联合国工作,有的回国做教育公益。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正是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做留学咨询不是一门生意,而是在为未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每当看到学生们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我就觉得这份坚持是值得的。虽然现在我们的业务越来越多元,但初心从未改变。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留学,是一次生命的成长旅程。

疫情中的创新

2018年,一次偶然的媒体采访,记者问我:"为什么不学其他机构快速扩张,要坚持精品化路线?"我想起刚从雪城回来时的一个承诺:永远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这个承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极大的定力。在留学行业,规模扩张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但往往以服务质量为代价。"教育不是超市,不能以产品的思维去运营。"我跟记者分享道,"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专业的指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坚持'4V1'服务模式。看似人力成本高,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的规划。"记得当时已经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提出要帮我们快速扩张。但我婉拒了。因为我深知,教育服务的本质是用专业和温度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不是可以批量复制的。"与其急于做大,不如努力做好。"这是我的经营理念。所以即便后来拓展了语培、研学等业务,我们依然坚持:先做好一个城市,再考虑下一步。每个新业务开展前,都要确保团队充分理解我们的服务理念。这种看似保守的经营方式,反而为我们赢得了口碑。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记得一位家长说:"选择你们,是因为看到了真诚和专业。"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在教育这条路上,情怀和商业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我们的价值观

2019年,是我们导师制度重大转型的一年。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正在翻看一封来自哈佛博士生的邮件。他是我们2015年送出去的学生,现在学术上已经小有成就。他在邮件中写道:"麦哥,我想为更多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学生做点什么。"这封邮件让我想起了很多。这些年,我们送出去的学生,有不少在顶尖学府深造,在世界500强工作,或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的成长,不正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吗?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一个新的导师体系:邀请那些已经在海外有所成就的学长学姐,以导师身份回馈后来人。这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建立起一个知识传承的生态圈。比如在材料工程领域,我们有一位在MIT读博的导师,他不仅能为学生指明专业方向,还能分享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在金融领域,有位在高盛工作的学姐,她的职业经验给学生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启发。"优秀的人,需要更大的平台去帮助更多人。"这是我一直坚信的。当你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平台,就是要让这些优秀的人才,能够反哺教育,让更多年轻人受益。到2024年,我们的导师群已经发展到了200多人,覆盖了从理工到人文的各个领域。但我从不以数量为傲,而是更看重每位导师能真正给学生带来的改变。正如一位物理学导师说的:"帮助他人成长,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重新认识自己。"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地方:知识的传承,不仅是单向的给予,更是一种双向的成长。

展望未来

2020年,新冠疫情给留学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危机之中,我反而看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记得那年春天,我们紧急上线了线上课程体系。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次服务模式的创新。我们发现,线上形式反而让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变得更加便捷。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一位在耶鲁读博的导师,通过线上平台为国内学生讲解量化金融。课程结束后,他告诉我:"麦哥,其实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教会了他们什么,而是通过教学,我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的本质。"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被地域和形式所限。我们开始尝试更多元的合作模式,比如和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线上研学项目,引入国外优质的语言培训体系。与此同时,我们的跨境支付和海外住宿服务也在悄然升级。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留学生态圈。比如,我们开始和海外高校的学生公寓建立直接合作,让学生在出国前就能提前锁定理想的住处。到了2021年,我们的服务已经覆盖了留学全生命周期。但我始终提醒团队:规模增长不是目的,服务升级才是核心。正如一位学生家长说的:"你们不只是解决了留学问题,而是真正理解了我们的需求。"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教育服务:不是简单地提供某个环节的解决方案,而是要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次服务的延伸,都是为了让留学这条路,走得更踏实,更有意义。

我们的团队

2022年的一个晚上,整理过去十年的经营数据时,我思考了很久什么是真正的商业价值。表面上看,我们确实打造了一个包含留学、语培、研学、游学、跨境支付和住宿的完整生态。但这些业务的本质,都指向一个核心:用专业的服务体系,让教育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商业从来不是对立的。"这是我经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在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中实现价值。比如我们的跨境支付业务,表面上是在提供一个金融解决方案,但本质是在降低留学生的海外生活门槛。记得有投资人问我:"为什么不做重资产扩张?规模效应才能带来更高的估值。"我的回答是:"教育不是规模经济,而是价值经济。当我们真正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商业回报自然会来。"这些年,我越来越坚信:一个好的教育机构,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机构。它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而是要真正参与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中。这种参与,既是责任,也是特权。"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在行业发展了十多年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教育的商业价值,不应该只用利润来衡量,更要看它能为社会创造多少实质性的改变。我一直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用商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在教育这个领域,这种力量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

2023年,在公司成立12周年的内部会议上,我作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分享。不谈数据,不谈业绩,只聊我们为什么要深耕教育。"国际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帮助学生拿到一纸文凭。"我对团队说,"它是一个让人获得新视角的过程。当我们帮助一个学生实现了留学梦想,其实是在为社会培养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每个优秀的企业,都应该思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在教育领域,这种贡献尤为直接。我们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正是这种认知,让我们在发展业务时始终保持克制。我们不追求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专注于提升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留学咨询到海外支付,从语言培训到住宿服务,每一个业务板块的设立,都是为了让留学这条路走得更扎实。"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很长,"我经常这样告诉投资人,"但正是这种长期主义,才能让我们的服务真正有价值。"这不是一个讨好资本市场的说法,而是我们的核心信念。在商业社会里,坚持做一个"价值主义者"并不容易。但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我知道这种坚持是值得的。因为教育的意义,就是点亮更多人的未来。

2024年初,一位资深媒体人问我:"现在已经财务自由了,为什么还在坚持做留学咨询?"我笑了笑,讲了一个我常思考的问题:"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当我们回望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是不断增长的财富数字,还是在别人生命中留下的那些改变?"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领域。它更像是一个接力跑:当我们帮助一个年轻人开阔视野、提升认知,他未来可能会影响更多的人。这种链式反应的力量,远比任何商业成功都更有意义。创业13年来,我越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应该只用财富来衡量。真正的成功,是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正向的改变。金钱和物质的获取终有上限,但知识的传递和价值的创造却是无限的。"我为什么还在坚持?因为教育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让我们参与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我告诉那位记者,"这不是责任,而是特权。"很多人说我们做得很成功,但我知道: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不会有终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次成长都值得用心对待。商业的成功只是附带,能够参与和见证这些改变,才是最大的褒奖。前几天,一位2012年就读牛津的学生回来看我,他现在已经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他说:"麦哥,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听到这话,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知道,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不是占有,而是给予;不是索取,而是创造。当我们帮助他人找到人生的光,自己的路也会因此而更加明亮。这就是为什么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依然会坚持做教育。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指引他人向上的光,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到公司的事?其实,西安麦高MaiGao科技有限公司只是我们在国内的主体公司之一。这些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确实注册了很多不同的公司实体,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布局。但说实话,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2011年到现在,我始终坚持着同一个信念:帮助更多年轻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公司的架构、注册信息、商业模式,这些都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而已。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个2011年初春的自己,那个刚刚开始做留学咨询的麦高。那时的我可能想不到,这条路会走这么远。但现在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只要还有一个学生需要帮助,我就会继续走下去。我是麦高,一个愿意穷尽一生,帮助年轻人打开视野的留学顾问。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学生们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更有意义的事了。这,就是我的答案。

我们的团队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角色。十三年来,正是这群优秀的伙伴,让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服务。

  • Amy:首席规划官,哈佛教育学硕士,2013年加入。创立了"梦想规划营",发明了独特的"三段式生涯启蒙法"。她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待解的书,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 Michael:资深规划师,剑桥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2014年加入。专注高中生涯规划,开发了"学科兴趣培养体系"。
  • Jessica:职业规划专家,前普华永道猎头顾问,2016年加入。她擅长帮助学生将兴趣与未来职业发展链接。

海外项目团队

  • William:海外项目总监,前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官,2015年加入。主导开发了我们的"金牌导师制"。
  • Sarah:美国项目主管,斯坦福教育学博士,2017年加入。创建了"文理融合思维培养计划"。
  • David:英国项目主管,剑桥大学校友会主席,2016年加入。建立了英国顶尖高校资源网络。
  • Emma:欧洲项目主管,巴黎政治学院硕士,2018年加入。开拓了我们的欧陆项目。

语言培训团队

  • Kate:语言培训总监,美国TESOL协会认证教师,2014年加入。开发了"沉浸式语言学习体系"。
  • Jack:学术英语主管,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2016年加入。
  • Mary:托福雅思总监,20年语言教学经验,2015年加入。

班主任团队

  • Linda:班主任总监,2012年加入,带过300多位学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 Tony:高端项目主管,2013年加入,专注藤校申请服务。
  • Christine:本科项目主管,2014年加入,擅长处理疑难案例。

技术研发团队

  • 杨总:技术总监,MIT计算机硕士,2014年加入。带领团队开发了我们的智能申请系统。
  • Alex:支付系统主管,前VISA高级工程师,2017年加入。
  • Kevin:数据分析主管,伯克利统计学博士,2019年加入。

海外服务团队

  • Lucy:海外服务总监,曾在五个国家留学生办公室工作,2016年加入。
  • James:住宿服务主管,管理着全球50个城市的住宿资源。
  • Helen:生活服务主管,为学生提供从接机到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支持。

品控团队

  • Peter:品控总监,前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办公室成员,2015年加入。
  • Sophie:质量督导,确保每个申请材料都达到最高标准。

市场运营团队

  • Claire:运营总监,曾在Google负责教育项目,2018年加入。
  • Tom:内容总监,专注教育类内容创作与传播。

这些只是我们团队的一小部分。每个人都带着专业背景和独特经历加入,但共同点是:我们都怀着同样的教育理想。大家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联盟"。在这里,我们不讲KPI,不比业绩。我们比的是谁能真正帮助学生找到人生方向,谁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或许不是最赚钱的经营方式,但一定是最有意义的选择。看着这些优秀的伙伴,我常常觉得: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追逐着同样的教育梦想。

站在2024年的今天,回望这十三年的教育之路,我内心充满感激。感激那个2011年初春,不顾一切投身教育的自己。那时的我,或许看不清前路,但内心的那团火,那个想要让更多年轻人看见更大世界的愿望,从未熄灭。感激一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学生。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有勇气不断前行;是你们的成长,让我们找到了坚持的意义。当我看到你们在哈佛校园里专注研究,在联合国演讲台上侃侃而谈,在硅谷创业路上披荆斩棘,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感激这个近百人的优秀团队。我们不是最大的,但一定是最用心的。因为我们深知:教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每个人都在用专业和热忱,为学生递出那份改变命运的入场券。有人说我是"成功的生意人",但我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倔强的教育理想主义者"。这些年,我们帮助过的不仅是名校申请者,更有很多怀揣梦想的普通学子。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的真谛,在于给每个人一个看见更大世界的机会。站在新的起点,我想说:

  • 致那些还在犹豫的年轻人:世界很大,你的潜力也很大
  • 致那些正在奋斗的学子:不要怕,有我们陪着你
  • 致那些关心教育的同路人:让我们一起,点亮更多年轻人的未来

我是麦高,一个用教育初心打磨商业理想的人。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因为我知道,在未来的某个时刻, 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正如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终将遇见更大的世界。) 我是麦高,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留学、职业规划师。如果你也在求学迷途中找不到方向,欢迎来找我聊聊。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人,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

老麦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