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雪峰劝普通家庭尽量留学?因为我们处于一个35岁就要被淘汰的时代
张雪峰曾在直播里说了句扎心的话:"对于普通家庭,如果孩子是靠谱的,愿意通过自己勤奋刻苦去获得成绩,那留学就真的是一个人生改道的机会。
特别是有才华、有想法,但在应试教育里不讨好的孩子,更应该考虑这条路。"
说到这个,真事儿给大家说一个。那是2015年,也就是我从业第4年的时候,遇到一个神奇的案例。
一所普通高校的中外合办学院,高考分数线比该校重点王牌专业低了200分。
这帮400多分的孩子进校第一年就开始"挨雅思"——必须达到5.5分才能继续学习。
剩下三年全是英国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每2-4周就有一轮小测,课程assessment分得密密麻麻,看得人头皮发麻。
但就是这套看似"折磨人"的training system,硬是把这帮分数不高的娃给training成了学霸。
这事儿说出来真的很"戳",我跟了他们4年,亲眼看着这些孩子从当初连句子都说不利索,到后来能熟练读literature、写research paper、design课题。
关于他们后来的发展,我给你爆个猛料:读研深造的基本都被协和、中科院这些顶级研究所"保内"了,而选择出国的那波人,70%以上都拿到了世界前100的offer,30%直接杀进世界前20名校。
毕业后,这些孩子基本都在知名外企、高校研究所、三甲医院这些香饽饽单位里吃香喝辣。
正如张雪峰说的:"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给普通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新的眼界。"
这事儿让我深有感触。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见过太多不同类型的学生。
有的人死磕题海但就是上不去分,有的人脑子里点子多到冒泡,还有些孩子就喜欢挑战权威。
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这些特质可能会被视为"不够标准",但在国外的教育环境中,反而可能成为他们的优势。
我经常跟学生家长说,每个教育系统都像一把钥匙,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把。
对某些孩子来说,国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那把金钥匙。说真的,近些年我看到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留学实现了人生的"弯道超车"。
留学,本质上不是为了那张文凭,而是为了打开一扇通往更多可能性的大门。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留学逆袭故事...
说起留学逆袭,忍不住给大家讲讲我2021年遇到的一个案例。那时我刚好从业满10年,遇到一个让我惊叹的学生。
这孩子考上了一所排名30开外的985,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个不错的结果了。
但这位学生家长找到我时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麦哥,我家孩子不甘心,想再搏一把。"
这不,我就帮这个学生拿高考成绩申请了美国大学。说实话,美国TOP30的学校,每年申请的大神不计其数。
但经过我们的精准定位和完美包装,这孩子最后拿到了一所US News排名32的大学offer。那叫一个high啊!
但真正让我觉得这孩子了不起的是他的后续操作。本科毕业后,他直接杀进了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计算机专业。
要知道,CMU的计算机在全美能排进前几,每年清北的本科生挤破头都不一定能进。
这孩子后来给我发邮件说:"麦哥,真要感谢你当初指点我出国。在国内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跟清华的学生同台竞技。"
毕业后这孩子在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疫情期间被调回国内分公司。来了才发现,除了他,其他同事清一色国内名校博士。
要搁在国内读书,他怎么可能跟这群人坐在同一个办公室?这就是留学给他带来的"阶层跃迁"。
还有个更神奇的故事。2013年,我刚从业第2年的时候,遇到一个意外惊喜。
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帮助,拿到了英国高中全奖。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得的成就!后来这孩子一路开挂:爱丁堡大学本科、剑桥大学硕士,现在正在剑桥读博。
有意思的是,他在剑桥认识了自己现在的太太 —— 人家可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更戏剧性的是,这位北大学霸在申请剑桥博士时没能如愿,转道去了布里斯托。
这事让我感慨: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奇妙,通过留学,一个普通孩子可能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关于留学最核心的秘密...
这个秘密啊,就是一句我从业13年总结出来的真理:留学最大的价值,不是镀金,而是让你有机会重新定义自己。
我记得那个在剑桥读博的孩子后来跟我说过:"麦哥,如果我留在国内,可能考个一般的一本就顶天了。985?想都不敢想。现在呢?我不仅能跟北大的学霸谈恋爱,在学术圈里我还真不比他们差。"这话听着有点皮,但说出了留学的本质。
从我2011年入行到现在,我看到太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留学实现了逆袭。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留学打通了"语言关"。很多人以为学好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大错特错!语言是获取优质信息的通行证。
就拿我那个去CMU的学生来说,他在美国一年接触到的前沿技术资讯,比国内同龄人领先至少3-5年。现在他在公司里经常被同事称为"技术大牛",这不是偶然的。
第二,申请制给了普通学生更多机会。前几天刚跟一个客户深聊到这个话题。
国外的很多名校真不完全看分数,他们更看重你的创造力、领导力和成长潜力。
记得我有个学生,高考成绩很一般,但因为做了几个开源项目,最后被伦敦帝国理工录取了。这在国内高考体系下根本不可能发生。
第三个最关键的,是留学给了你一个全新的社交圈层。我一直觉得,能在20岁出头就融入国际化的社交圈,这比任何课程都值钱。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2024年留学圈的一个大趋势...
2024年的留学圈确实不太一样了。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普通学生通过留学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window正在收窄,但质量反而在提升。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拿那个英国中外合作项目来说,最近三年我又跟了一批学生。
现在这些项目不光要考雅思5.5,还要过剑桥思维能力测试。看似门槛提高了,但这恰恰是好事。为啥?因为这些考核筛选出来的都是真正有实力的孩子,毕业后的发展反而更好了。
说个真实数据:最近这批学生的深造率比我之前说的那批还要高,80%以上都进了世界前100的学校。
而且他们找工作时的薪资普遍比同龄国内毕业生高30%以上。这说明什么?留学的"含金量"不降反升。
但我得提醒各位家长:留学不是万能钥匙。从我13年的经验来看,真正能通过留学改变命运的,都是那些既有梦想,又肯吃苦的孩子。
我现在见到很多家长,一上来就问:"麦哥,我家孩子成绩一般,想花钱送他出国。"说实话,这想法我真不敢苟同。留学投入动辄几十上百万,要是孩子没有奋斗的意愿,这钱砸下去跟打水漂没什么区别。
反倒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孩子,往往能给我惊喜。比如我去年带的一个理科女生,高考只有530分,但她超爱做科研。
通过我们团队的包装和指导,最后居然被伦敦大学学院的生物工程录取了。现在在实验室干得风生水起,导师都想留她读博。
所以,我的建议是:留学确实是条通往更大世界的路,但得看清楚自己是不是那个适合走这条路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标准的应试教育受益者,如果你有独特的想法和追求,如果你愿意在陌生的环境中接受挑战,那么,去试试吧。
正如我常跟学生说的:人生就像写code,重要的不是你从哪个起点开始,而是你愿意debug多少次。
留学,或许就是你人生重要的一次debugging。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