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劝你不要举债留学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最近青岛那个海归外卖员被刺的事儿在朋友圈刷屏,一堆人给出建议:千万别举债留学。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的老留学人,我想说这建议没错,但对每个家庭来说还是太空了。
先给各位整个精准数据:2024年英美澳平均一年总花销(含学费和生活费)大约是40-60万人民币,欧陆15-30万,亚洲发达国家20-35万。你说这钱多吗?真tm多。你说值不值?要看怎么花。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遇到个学生,成绩相当牛,论文水平能干翻一般博士生。Harvard、MIT的直博,随便选。
结果呢?因为没钱,选择了保送国内。那时候RMB对USD汇率才6点多,一年留学总花销也就30万出头,但就是这么点钱,能把一个天才的人生轨迹给拐歪。
现在每次一看到类似的学生,我就想起13年前那个案例。那哥们儿最后靠自己打工挣钱读完了哈佛,但错过了最佳的学术黄金期,诺奖梦碎。
他现在在朋友圈说:你们失去了一个诺奖得主,但收获了一个靠谱的留学顾问。这话说得轻松,但谁知道他花了多少年才和自己和解?
去年秋天我刚遇到一个专升本毕业的姑娘,人家做事儿是真利索。既然国内高考翻车,那就另找赛道呗。
自己研究留学信息,精准定位适合的学校,最后拿到了英国QS前100和澳洲QS前20的offer。钱不够?找父母打借条,让父母出面筹钱。
这姑娘现在在英国边读书边搞副业,朋友圈经常发各种活动照片。我得说,跟她刚来找我咨询时候相比,整个人气质都升级了。有人说她太拼,我倒觉得,这才叫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留学这事儿,有时候还真不是简单算个投资回报率就完事的。
我问过她:"万一毕业后还不上钱呢?"她说:"最坏不就是花两年时间、四五十万,然后余生好好还钱嘛。但如果不来,我怕自己以后会后悔一辈子。"
各位,这姑娘说的是人话。因为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见过太多"本来能去的"但因为钱的问题没去成的例子,最后留下的都是遗憾。
说真的,比起"不要举债留学"这种大道理,我更想聊聊怎么给孩子留学规划做个Plan B。
去年在一场线下讲座上,一个准备申请艺术专业的学生来找我。
后来我才知道,他家里本来挺殷实,已经收到了英国和澳洲几所不错院校的offer。谁知道前脚刚交了定金,后脚家里投资项目就出事了,留学预算全泡汤。
当时已经错过了大部分学校的申请窗口,这孩子只能把目标调整到学费相对便宜的意大利。
说实话,我在13年的从业生涯中,一直不建议选择小语种国家深造,尤其是艺术专业,后续发展的天花板实在太低。
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 十几年的教育投入,在奔向终点的最后一百米翻了车。这位同学找我咨询的时候,表面上还挺乐观,但我太懂他的无奈。
类似的案例,在我从业第5年就遇到过,当时一个准备去英国读研的学生,因为家里临时资金链断裂,不得不放弃TOP30院校的offer,选择了一个三流学校。
说点数据:现在英国一年制硕士,光学费就得20-35万人民币,生活费保底15万。
美国两年制硕士更夸张,两年总花销至少120万起步。澳洲两年制硕士,综合下来也得80万左右。就这价还在年年上涨,比我刚入行那会儿翻了快一倍。
正因为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我现在特别想跟各位家长聊聊教育金的事儿。
教育支出就像高速上的加油,不能等到油表见底了才想加油的事儿。而且市面上那些"轻松留学"的广告都是在骗人,动辄几十万的支出,哪有轻松的?
我经常调侃说:留学这趟车,上也难,上了还得担心半路没油。但凡经历过的人都懂,教育投入不是买个包包,今天买不起,攒两个月再买也行。它是刚性支出,该交钱的时候就得交,不能说今年没钱,咱明年再上学。
最近接触的学生家长里,有个做教育基金规划特别靠谱的。人家孩子现在才初中,已经按在美国读本科的标准开始准备教育基金了 - 四年至少200万。算上未来的通胀,保守估计每年增加3-5%。
前两天我问他:万一孩子不去美国呢?他的回答特别有意思:"准备了不用是好事,没准备要用才要命。再说了,这笔钱又不会长腿跑了,大不了转成其他教育投资呗。"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真没见过哪个家庭因为教育储备太充足而后悔的。但因为准备不足而遗憾的,能出一本书了。
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们做留学咨询这些年,是怎么建议家长规划教育金的。
首先,教育金规划一定要精准。比如英美名校硕士,现在一年至少要50万人民币的总支出。
照这个趋势,2028年可能就要70万了。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家孩子现在大一,想读个常春藤名校的硕士,从现在开始,每个月至少要存1.5万,才能确保毕业时凑够基础费用。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到时候再说呗,实在不行就读个便宜点的。"但我得提醒一句:便宜的学校,录取竞争反而更激烈。
就拿2023年的数据来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这种性价比不错的院校,中国学生的申请录取比能到1:8,比帝国理工还难进。
其次,一定要做分层规划。举个例子,去年我遇到一个学生家庭,他们把教育金分成了三块:
第一块是稳健型基金,保证基础教育开支;
第二块是进取型投资,争取冲击更好的学校;第三块是应急备用金,以防汇率波动或者其他意外情况。这种规划方式特别靠谱,值得借鉴。
最后,来说说风险控制。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遇到不少家长把留学预算投进股市,想着翻个倍。
结果倒好,2015年股灾直接把好几个学生的留学梦给崩没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建议家长:教育金要单独管理,千万别碰高风险投资。现在看来,这个建议救了不少家庭。
说到这儿,我还真得感谢那个被刺的海归外卖员。虽然是个悲剧,但至少让更多人开始重视教育金规划这个话题。
毕竟在我13年的从业经验看来,留学规划永远都是"双轮驱动":一边是道路规划,一边是资金储备。缺了哪个,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合理利用金融工具、提前规划教育金、建立应急预案,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但真要做好,还真得下点功夫。毕竟孩子的未来,不能只靠一句"不要举债留学"就能搞定。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好的教育规划,就像是在给孩子打造一座桥,把理想和现实连在一起。而教育金,就是这座桥的地基。
没有它,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