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出国留学,这是我听过最走心的答案!
"老麦,你说我家孩子在国内大学稳进985,现在要不要考虑出国呢?"
这是上周一位家长问我的问题。说实话,从2011年入行到现在,类似的问题我已经被问过几百次了。
每次我都会反问:"你确定孩子在国内的发展赛道就一定最适合他吗?"
就在前两天,我收到了2016年那届学生Riley的消息。那时我刚从业第5年,她是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高三时她是班里的理科尖子生,各大名校都很有希望。但她最后选择了去英国UCL读本科,当时可把她爸妈愁坏了。
现在呢?她在伦敦某对冲基金做量化研究,年薪折合人民币150万+。更重要的是,她告诉我:"麦哥,真感谢你当年给我勇气做这个决定。在UCL这几年,我不只是学到了金融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最新的一组数据:2023年QS统计显示,82%的国际学生认为海外学习经历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而劳动力市场研究机构New Signals的报告更有意思:拥有海外学历的求职者,在跨国公司的面试通过率平均高出43%。
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冰冷的数据。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想聊三个真实故事,让你看看为什么"舒适区"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未来。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9年。那年我遇到了一个浙大计算机系的学生。这位同学叫林昊文(化名),国内保研很稳,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在和我的深入交谈中,他说出了一个困扰:"麦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在和惯性赛跑。我的确擅长考试,但我真的想这样过完整个青春吗?"
经过深入沟通和权衡,我们为他设计了一个"反向留学"方案:先推掉保研,申请伦敦帝国理工的人工智能硕士。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疯了——谁会放弃国内名校保研呢?
但事实证明,这个"疯狂"的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林昊文在帝国理工的求学经历,简直是教科书级的"破圈"案例。到了伦敦没几个月,他就加入了学校的AI创新实验室,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天才们一起搞研究。那段时间可把他折腾惨了,白天上课,晚上改代码,连续几个月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
但这种"折磨"带来的收获是真香。他的团队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在一个国际竞赛中拿了第二名,直接被一家英国AI独角兽公司看中,以实习生身份加入他们的核心研发团队。
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时,又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徐雨萱,一个典型的理工女生,在某211院校读材料工程专业。成绩中等偏上,但总觉得自己"干得越多,迷茫越深"。
在详细了解她的兴趣和性格后,我发现个有趣的点:这姑娘其实对设计和用户体验特别感兴趣,业余时间一直在自学UI设计,还接过不少私活。但她不敢转专业,觉得自己"年纪太大了",怕浪费时间。
你们猜我怎么建议她的?我直接给她规划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申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数字设计硕士项目。这个项目特别之处在于,它不要求本科是设计专业,反而更看重申请者的跨领域思维能力。
徐雨萱在我们的帮助下,用她的材料工程背景加上业余设计作品集,成功拿到了offer。现在她在澳洲一家科技公司做产品设计师,年薪12万澳币,关键是天天乐呵呵的,找到了真正热爱的工作。
说实话,我最欣赏的就是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选择。记得当时市面上很多留学机构都说"本科跨专业太难"、"年龄大了不好申",但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常规"往往就是限制我们突破的枷锁。
其实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有机会重新定义自己.....
说到重新定义自己,就不得不提我2022年遇到的王思齐。这哥们儿在国内某知名券商做量化分析,年薪50万+,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但他找到我时说了句话:"麦哥,我觉得自己像个高级码农,整天就是调参数、跑模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经过一番深入交流,我发现这位85后其实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Fintech领域。我二话不说就给他推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金融科技硕士项目。有意思的是,他收到offer的那天正好是我入行第12个年头。
现在王思齐在新加坡某大型银行的创新部门,负责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项目。虽然工资没在国内高,但他说:"换个跑道是对的,现在每天都在第一线感受金融科技的变革,这种成就感不是工资能衡量的。"
回顾这13年遇到的上千个案例,我越发觉得一个真相:留学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镀金",而是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最新的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这点:2023年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报告显示,超过65%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了专业方向的调整或深化。这个数字在十年前只有28%。
有人会说,国内读书也能提升啊。没错,但留学环境下,你会被"逼"着:
-
独立解决问题(没有爸妈依靠)
-
跨文化交流(必须走出舒适圈)
-
重新认识自己(远离原有的身份定位)
-
拓展国际视野(被动接受全球化洗礼)
所以,当我看到又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因为"太舒服"而放弃留学机会时,真的很想说:别让周围的赞美麻痹了你,别让所谓的"稳妥"限制了你的可能。
就像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给自己一次冒险的机会。
如果你对留学规划还有疑问,欢迎来找我聊聊。毕竟折腾了13年,总还是攒下了点经验的。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