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不配留学?这个谎言骗了我们20年

老麦
2025-04-13
4 阅读
留学
奖学金
普通家庭
留学策略
海外工作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老铁们,我是麦哥。最近有个学生的follow-up appointment给我整懵了..."

图片

在我从业第13个年头(划重点,这很重要),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top30名校里"穷娃"的比例居然在偷偷上升。

作为一个陪跑了300+留学申请的老人,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这事儿。

每次和学生聊天,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

"麦老师,我家是真的很一般,连50万的存款证明都拿不出来。出国留学这事儿,我还要不要想?"

说实话,这问题让我头秃。前两天跟一个985研究生聊完,直接把我整破防了。这孩子GPA 3.8+,科研满分,就是差钱。

我跟他说:"兄弟,你这成绩,随便给德国TOP3的全奖都够了啊!"结果这娃一脸迷茫:"啥是全奖?"

好家伙,这就是知识不对等造成的悲剧。我来给你们说道说道,现在普通家庭孩子出国,主要有三条路子,每条路我都亲自带过学生搞定。

第一条路,我管它叫"学霸打法"。这是最野的一条路,因为它能让你实现零成本留学。但是warning啊,这条路的难度系数高到Red Bull都不敢赞助。

来看个真实案例。记得2012年,那会儿我刚从业第二年,遇到个安医大的学生路诚(化名)。

这孩子牛就牛在眼光毒辣 - 他放着医学专业不读,愣是转去了中科大读研。当时我就纳了闷了,结果这波操作简直教科书级别...

图片

这孩子当时说了句让我记了好多年的话:"麦哥,院校资源比专业方向重要。中科大的对外合作项目,随便一个都比医学院的香。"

啧啧,这话说的,让我这个从业多年的老鸟都惊了。果然,这孩子在中科大不仅混得风生水起,还搞定了德国公费博士项目。学费?0。

生活费?月月有grant打给你。这波操作我给满分,太顶了!

不过我得实话实说,这种路子真不是一般人能走得通。我仔细研究过近几年的数据,能拿到全奖的学生基本都有这三个特征:

  1. GPA在顶尖档,像欧洲名校博士项目,基本要求研究生GPA 3.7+;

  2. 科研或实习履历要非常solid,最好有不错的paper在手;

  3. 语言成绩必须给力,德国大学一般要求德福DSH-2以上或C1水平。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得有个大招 - TIMING要准。欧洲名校的奖学金项目application一般在每年9-10月开放,12月截止。错过这个时间点,连车尾灯都看不到。

记得前两天,一个学生问我:"麦哥,我成绩一般般,学校也不是很好,我要不要放弃?"

兄dei,这你就想岔了。成绩一般≠没机会。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条路,简直是一般学生的救命稻草...

图片

说到第二条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打工人逆袭计划"。这条路看起来最土,但实际上却出了不少神仙case。

还记得2016年,也就是我从业第5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让我彻底改变对留学路径认知的学生。

章语涵(化名)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学的是新闻传播。这妹子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弯道超车"。

你们肯定猜不到,这个新传专业的学生现在在MIT做数据分析。没错,就是那个MIT! 这种跨专业+跨次元的操作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就在她毕业后的这波操作:

  1. 没有急着申请学校,而是先去了一家数据咨询公司从基层做起

  2. 用了3年时间,自学了Python和SQL,还考了两个数据分析师证书

  3. 业余时间接了5个海外数据分析项目,攒够了申请费和第一年学费

"麦哥,说实话,那会我每天都累成狗。朝九晚九的正职工作就算了,晚上回家还得学编程。隔壁同事都在追剧的时候,我在那啃MOOC的网课。"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段子:别人的留学申请是一站直达,咱们普通人的留学是开环绕地球。但真相是,这种迂回路线反而帮很多学生找到了更适合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数据会说话。在我服务过的300+留学生中,有90+是通过工作经验逆袭的。他们有个共同特点 - 都通过工作期间的自我提升,完成了某个领域的"从0到1"。

而且还有个大招我必须告诉你们 - 工作经验可以弥补本科院校和GPA的劣势。比如现在英国G5院校的商科专业,普遍更看重applicant的项目经验,而不是本科是不是985/211。

但这里有个坑,我必须提醒一下。不是说随便工作几年就能申上名校。我见过最惨的例子是,一个学生在四大做了5年审计,结果申请商科时因为"经历过于单一"被拒了。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关键词 - "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要能对应到目标专业。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图片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选择跟你未来留学方向相关的工作经历。我最近接触到一个例子,一个学音乐的学生,没有直接申请国外音乐学院,而是先去做了两年音乐教育和内容制作。

最后申请到了伦敦大学学院的音乐科技专业,学费直接减半,因为人家看中她在数字音乐制作上的经验。

说到这儿,来个干货时刻。如果你打算走工作经验逆袭这条路,必须把这几个关键节点拿捏住:

  1. 简历要有亮点数据。比如我那个2018年带的学生,他在简历里写"负责过跨境电商项目",这谁看都没感觉。但改成"带领团队实现东南亚市场300%增长,管理100万美金年度预算",立马就不一样了。

  2. SHOW ME THE MONEY! 工作期间一定要有意识地存钱。我的一个学生,每个月工资2万,强制储蓄1.5万,两年就攒够了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这就是我常说的"牺牲两年,换未来二十年"。

  3. 别只盯着工资。我看过太多年薪30万+的人,因为忙着赚钱,把提升自己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呢?钱是赚到了,但申请材料空空如也。这波属于是在下坡路上猛踩油门啊!

记住,你工作期间的每一个项目,都可能成为未来申请文书里的素材。所以别总想着摸鱼,该冲的时候就得冲。

不然就跟我一个学生一样,写PS的时候问我:"麦哥,我这三年好像啥也没干啊..."这种时候我都想画个圈圈诅咒这种不争气的孩子。

但是我知道,有些同学看到这儿可能会说:"麦哥,我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但存款还是杯水车薪啊!"

别急,我还藏了一个终极大招 - "海外敲门砖"计划。这是我最新研发的留学路径,让你先出国工作,再转学生身份。

这个方案太野了,简直是我这些年带学生最彪悍的操作...

图片

在我从业的这13年里,经历了无数留学政策的变化,但2024年最大的trending,绝对是working holiday签证转学签的操作。

这条路子说穿了也不难,但得有点冒险精神。就像前两天一个学生跟我说的:"麦哥,我真服了,您这套打法简直是把打工人精神玩到了极致。"

来,我给大家掰开了说说这个操作的关键点:

第一,海外工作经历给简历加分。UTS(悉尼科技大学)招生办的数据显示,拥有当地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录取率比一般申请高出40%。为啥?因为你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在海外环境生存。

第二,省下一大笔语言培训费。前几天刚收到一个好消息,我2022年带的那个学生杨雨欣(化名),一年时间把雅思从5.5提到了7.5,而且一分钱培训费都没花。在澳洲餐厅当服务员,天天跟老外聊,英语不好都不行。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 - 你可以用打工的钱支付学费。澳洲时薪最低都要20刀起步,每周工作20小时,一年下来能攒个小10万。再配合假期全职工作,凑第一年学费完全不是问题。

但我必须说明,这条路也有坑:

  1. 签证有年龄限制,一般要求30岁以下;

  2. 前期需要一定启动资金,建议预备15万人民币;

  3. 转换身份时间点很重要,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后续申请。

而且现在这条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去年我带的一个学生吐槽说:"麦哥,我在悉尼扫大街都得跟研究生抢岗位..."

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就拿我服务过的这1000+留学生来说:

  • 20%通过奖学金实现了零成本留学

  • 35%靠工作储蓄实现了留学梦

  • 15%用working holiday作为跳板

  • 剩下的则是传统家庭支持

重点来了:如果你家境一般,想出国留学,不妨试试这三条路:

  1. 成绩能打就冲奖学金

  2. 有工作能力就攒启动资金

  3. 敢折腾就试试海外工作转学签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留学这事儿,拼的不是你爸妈的资产,而是你自己的执行力。就算生在海边,不会游泳一样会淹死;就算生在内陆,会游泳一样能横渡太平洋。

需要更多留学规划建议的同学,欢迎私信咨询。记住,在麦高这里,一直有个老学长在等你。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