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留学生都在无脑冲QS前50,我劝你别去!

老麦
2025-04-12
4 阅读
QS排名
留学申请
名校竞争
职业规划
英国留学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微信的家长,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说实话,最近这事真把我整笑了。

图片

前两天我一个从业第3年就带过的学生小顾(化名)给我发了个微信:

"麦哥,我准备裸辞了,打算再去读个MBA,你说我该冲UCL还是曼大?"

嗯?我愣了一下。这孩子本科Top100,工作5年,手里握着500强的高薪offer,现在要辞了重读?

但一问才知道,他被卡在中层了,看着隔壁组里的伦敦商学院、帝国理工毕业的同事蹭蹭往上升,急得直挠头。

说真的,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里,像小顾这样的case已经见过太多了。

2023年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QS前50院校的毕业生,起薪比Top100高出38%,升职速度快1.8倍。这数据说明啥?名校学历这张"通行证",就是实打实的敲门砖。

但我得说,现在的留学圈真是卷出新高度了。2024年数据显示,英国G5申请竞争比从前年的18:1飙到了25:1,帝国理工的Computing项目甚至到了惊人的45:1。这让我想起2011年刚入行时,IC的计算机项目才6:1,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麦哥,那现在Top100的学校是不是就没戏了?"经常有学生这么问我。

别急,且听我道来。作为一个看着无数学生从申请到就业的老司机,我得说,Top50确实是个分水岭,但关键是你怎么玩这张牌。

就拿2021年我带的一个学生韩雨桐来说。她本科南开金融,GPA 3.3,算是中等偏上吧。当时她犹豫要不要all in曼大金融,我问她:"你确定要跟一堆金融大佬卷?"

最后我们精准出击,选了IC的金融科技。为啥?因为市场需要的是能把金融和科技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姑娘现在在摩根大通带团队,年薪早就破了7位数。

你看,重点不是简单地去Top50,而是要找到市场的蓝海。现在的留学圈,光学历已经不够看了,但没有好学历,你连入场券都没有。

图片

但凡做过留学申请的都知道,想上QS前50不是有钱就行。实际上,现在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 - 钱给够也不一定能上。

记得2022年,我带过一个理工科男生申英国G5,本科绩点3.8,雅思7.5,该有的科研、实习、竞赛一个没落下。结果呢?被UCL拒了。为啥?因为他申请的AI专业,竞争对手全是各路大神,你成绩不错,人家更牛。

说到这儿,我得给各位提个醒。从我入行第8年开始,就发现一个明显趋势:名校不光卷分数,更卷综合背景。

Imperial最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录取的学生里有科研论文的比例从35%涨到了58%。这说明啥?学校在筛人方面越来越精细了。

来看个真实案例。2023年我接手一个转专业的学生任翔宇,想从传统金融转CS。

看他简历那会儿我直接给他泼了盆冷水:"你觉得凭现在这背景,能跟科班选手掰手腕?"

但这小子真让我刮目相看。他主动找我规划了一个为期8个月的申请提升计划:一边在某知名企业做数据分析实习,一边自学Python和机器学习,还参与了两个开源项目。最后不仅被帝国理工录取,还拿到了2万镑的奖学金。

"真正的名校情结,不是执着于一个Logo,而是你为了配得上这个Logo愿意付出多少努力。"这是我经常跟家长说的一句话。

现在留学圈有个奇怪现象:很多人明明背景一般,偏要去卷超级热门的专业和学校。

我在第12个从业年头写过一篇文章,说现在申请就像"购房":你非要买学区房,但预算又不够,最后不是被迫在远郊买个大house,就是在市中心挤个小窝。

与其这样,我建议你不如找找"洼地"。比如UCL的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录取难度就比他们的CS低不少。

但你知道现在UX设计师有多吃香吗?FAANG的入门薪资照样秒杀一群传统行业。

图片

"麦哥,那如果怎么都上不了QS前50,是不是就没希望了?"

这个问题我从2011年听到现在,说实话挺扎心的。但我得说句实在话:QS前50确实是块敲门砖,但绝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还记得2019年我那个被IC拒了的学生吗?最后去了曼彻斯特的AI,毕业后加入了一家AI创业公司。两年后,这哥们已经是技术负责人了,年薪比他那些去大厂的同学还高。

说白了,QS排名只是个敲门砖,但真正决定你高度的,是你的能力和眼界。

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你以为上了帝国理工就能躺平?做梦!那些藏在实验室里的PhD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把你干趴下。"

在我13年的从业生涯中,我看到最成功的留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把名校当成终点,而是当成起点。

比如去年我一个去KCL读Digital Media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自己做短视频,还帮一群留学生做申请咨询,现在月入就超过了很多投行的同学。

所以,如果你非要让我给个建议,我的意见是:

第一,如果你底子不错,卷也要去卷QS前50。但记住,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和规划,别去跟一群大神在最热门的专业死磕。

第二,如果实在上不了,去了普通学校也不要灰心。与其纠结rankings,不如想想怎么把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做出来。

说句大实话,现在AI这么发达,普通岗位迟早要被干掉,能活下来的都是能创造独特价值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留学最值钱的其实不是那个学位证,而是你在国外看到的、学到的、思考的东西。

那些在我这13年里真正牛起来的学生,都是把名校当作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你要知道,学历再好,最后也是要回归实力的。就像我一个学生说的:"在帝国理工的实验室熬夜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井底之蛙。"这话虽然扎心,但说得真够劲。

记住,无论去不去QS前50,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的那条赛道,然后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这才是真正的"镀金"之道。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