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非学生总是低估自己?一个TOP30博士录取背后的真相
说真的,在我从业的13年里,遇到最多的就是被"学校档次"心魔困住的优秀学生。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让我深感触动的案例。
前几天,一个叫冷澜的男生来找我做咨询。
这哥们在一所双非学校读大三,成绩相当 nice,专业排名前10%,还搞过两段科研,有篇小论文在手。但一提到申请国外PhD,立马怂得不行。
"麦哥,我这条件,是不是只能申QS排名150开外的master啊?"他略带忐忑地问我。
这话说的,我差点没笑出声。"谁给你的勇气,觉得自己这么菜?"
"可是...我们学校没什么海外资源,导师也不认识国外教授,推荐信估计没啥分量。直接申PhD怕是玩不转吧?"
听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一个去年申到MIT博士的学生。
你猜他什么背景?双非本科,但是人家手上有3篇顶会论文,申请季斩获4个TOP30的PhD offer。这位主儿当年找我时,也是一脸"我很菜"的表情。
但我得说,冷澜的思维误区可不止这些。他给自己规划了一条看似稳妥,实则相当费钱费时的"曲线救国"路线:先读个master垫垫背景,攒点海外经历和推荐信,再转PhD。
这种想法听着不错,但究竟靠不靠谱?申请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硬通货"?海外名校的博士项目又在意什么?
容我先爆个猛料:2023年USC工程学院的博士项目,录取的中国学生里有近20%来自双非院校。
同一批被录取的985/211院校的学生,平均论文数量反而比双非学生还少那么一丢丢。
看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所以说,到底什么才是申请PhD最看重的?来,我给大家掰开了说说。
实不相瞒,我最近整理了一下手头TOP50院校工科博士项目的申请数据。你们猜怎么着?
近3年录取的学生里,科研能力和研究潜力这两项能占到评分权重的65%以上。而本科院校的档次?也就15%左右。
这么说吧,做PhD跟玩游戏一样,选手的"出生属性"(本科院校)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的"练级"速度和"技能"熟练度。
再说说冷澜打算花60多万去混个海外master的计划。真把海外院校当傻子了?9月入学,12月就得提交PhD申请,这3个月能有多少干货?
再说,PhD面试时教授问起你的research proposal,你总不能说"我master还没读完,您先收了我再说"吧?
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又遇到一个学生,也是双非院校的,叫徐晨阳。这哥们儿贼猛,大二就开始给国外教授发邮件套磁,陆陆续续发了300多封。
知道结果如何吗?硬是套到了4个暑研机会,2个还是全额资助。
教授的回复率虽然不到10%,但人徐晨阳愣是靠着这股子韧劲,在大三结束前就发了一篇不错的论文。你说这种人,谁敢说他不配直接申PhD?
说到这儿,我得给在座的各位提个醒:其实海外名校的教授特别吃这一套。为啥?
因为你主动联系、持续跟进的过程,已经证明了你的主动性和科研热情。这可比本科是985来得实在多了。
你们以为国外教授真的很在意你是不是名校出身?他们更看重的是:
-
你的科研能力到底如何
-
你对研究方向的理解有多深
-
你能不能给实验室带来真正的价值
我还记得去年一个特逗的案例。一个双非的学生发邮件问我:"麦哥,我看网上说双非申请Top30的PhD连0.1%的概率都没有,是真的吗?"
说实话,看到这种云数据,我就想笑。且不说每个项目的录取标准不一样,光是近几年的申请趋势变化就够打脸了。
来,给你们爆个料: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去年在一次线上分享会上直言:"We don't care much about your university ranking, show us what you can really do."(翻译:我们并不太在意你的学校排名,展示给我们看你真正的实力。)
那到底该怎么展示实力呢?我给你们捋一捋当前最靠谱的几个方向:
-
科研深度突破:双非学生最大的优势是时间自由。你完全可以把省下来的时间都投入到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我有个学生因为实验室条件限制,直接在家里搭建了个简易实验平台,发了两篇领域Top期刊,现在在ETH读博。
-
跨界创新:很多双非学生因为没有传统路径的压力,反而能做出更有创意的研究。比如前两天,我一个学生把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用在了古籍修复上,直接吸引了英国剑桥大学一个教授的注意。
-
独立研究能力: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需要顶级实验室。现在开源数据集这么多,谁说双非学生就不能做出好research?我有个学生纯靠公开数据集,硬是发了一篇被业内广泛引用的论文。
最关键的是,你得学会包装自己的劣势。比如实验室条件不好,可以强调这培养了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资力量不足,可以说明这锻炼了你的自主学习能力。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我从业这么多年的经历中,真正限制双非学生的,往往不是学校的名气,而是他们给自己设置的那道坎。
举个最近的例子。冷澜在听完我的分析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他立马调整了策略:
-
放弃了读水硕的想法,转而全力准备PhD申请
-
开始大量刷取国际期刊论文,研究感兴趣方向的最新进展
-
主动联系国外教授,还真让他约到了几个zoom会议
-
利用寒假时间,做了一个开源项目
结果呢?短短半年,他就拿到了两个不错的科研机会。现在这小子干劲十足,跟变了个人似的。
你看,所谓的"双非限制",很多时候不过是个心理障碍罢了。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被学校的名气束缚住手脚。
如果你也在为学校背景发愁,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
与其纠结学校排名,不如想想怎么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点名堂
-
与其羡慕别人的资源,不如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条件突破重围
-
与其花60万读个水硕,不如把这钱和时间投资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最后,我想对所有正在困惑的同学说:去他的学校背景!真正决定你高度的,从来都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的能力、眼界和担当。
如果你也想聊聊自己的留学规划,欢迎来找我。在麦高团队,我们不光给你指条明路,更要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你不一定非要有顶尖的学校背景,但你一定要有冲出束缚的勇气和实力。未来的路,我陪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