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剑桥,是因为别无选择!
_全文纯干货,有图文,约4000字。
_
大家好,我是Esther,或者我的“艺名”星星(取星星这个名字是因为经常和小朋友们以及同样做儿童教育的朋友们相处)。
“星星姐姐”在乡村夏令营(第一排左二)
我本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英语系,毕业时的GPA是3.6+,最后提交的雅思分数是7.5。
在24fall申请季一共申请了两个项目,分别是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系的教育领导力和剑桥大学教育系的儿童文学批评,均获得录取,最终去向是剑桥的儿童文学。
Esther在剑桥植物园喷泉前的留影
之所以选择剑桥,是因为在我的视野中似乎不曾出现别的选项,考研保研考公直接就业这些选项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在我的日程中。
在大学阶段,我几乎没有经历过同辈人常有的“迷茫期”,我从一开始就很清楚我要去哪,我要去做什么,我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使我和那个方向更远或更近。
这些都源于高中时,我有意或无意了解了周边很多女同学的故事:她们或是差点成为重男轻女传统的牺牲品、或是在原生家庭的纷争中承受着莫大的精神压力、或是有过被侵犯的经历。
当下,除了学习阅读的时间,我几乎都花在了这些女孩的身上,不管是学习方法的分享还是心事的倾听和疏解,能够如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所说**“使一颗心”哪怕是一点“免于伤痛”,都给当时的我带来了任何其他事情无法提供的价值感**。我当即觉得,若是人真的会注定为什么而生的话,若是人真的能在年轻时就找到自己想要追寻一生的使命的话,一定也会是和我现在一样幸福的感受。
这是河流表面的故事,而让我来到剑桥的第二个原因,发生在河流的暗面。
我高中就读的学校,其实是一所以衡水中学为模范的寄宿制学校。
那里的生活由层级森严,密密麻麻的规章制度构成:每天十四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想吃晚饭就没空洗澡、禁止携带任何电子设备(连暖手袋也不行)、每两周放一次一天半的假期(高三则是近一个月)......
在如密闭集装箱一样的日子里,我确实也在层层书堆挡住的墙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管道。
C.S. 路易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幼时凑到父母的房间看电影频道播放的《纳尼亚传奇》电影。那个画面我记得很清楚,彼得,现实世界里的普通男孩,回到纳尼亚世界后,捡起了山坡上国际象棋的一粒国王棋子,这使他回忆起久远的岁月——彼时他还是这个世界的正义之王!
这一观影经验在当时的我心中沉淀,几乎成为了一种最为深刻的生命感触——原来弦歌不曾辍停,失去的乐园尚存。
因此,我在高中浏览网络书城偶然遭遇一本叫做《返璞归真》的小书,那熟悉的作者名字让我毫无犹豫地买下了它。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着实是字面上废寝忘食地啖食路易斯每一本我能买到中文译本的作品:从虚构小说《裸颜》到教育论著《人之废》、从文学教材《被弃的意象》到批评专著《文艺批评的实验》、从演讲集《荣耀之重》到时事论文集《切今之事》......
我彻底折服于这位多产作家知识之广博、切入之精妙、逻辑之严密、论证之诗意。在老师视线的角落里,我把路易斯的书摆满了班级的书架(后来每本我都会放两册,一册我圈点勾画用,一册供同学借阅)。
于是,高二开始的生活,就如路易斯在其自传《惊喜之旅》中写的那样:
我在讲述两个生活故事。二者毫不相干:一个是油一个是醋,运河边上还流淌着另一条河,杰基尔与海德。目光锁定在哪一边,哪一边都自称是独有的真相。记着我的外在生活时,我清楚,内在生活只是瞬间闪光,就是数以月计的残渣中间散见的数以秒计的金子,很快就会被老的、熟悉的、悲惨的、无望的疲倦所吞噬。记着我的内在生活时,我就看到,上面所提到的一切,都只是个粗糙的幕布,随时都可被拉到一边,将我那时所知道的天堂悉数展露。
于是,2018年,在熟捻路易斯在牛津以三个一等学位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又在人生的最后九年调任剑桥为其专门设置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席时,我的硕士目标就清晰到只剩下两个——牛津或剑桥——无论如何,我也想循着他的脚踪,步步向前。
上述两点,就是我择校的主要原则和目的。
儿童文学这个专业,则是结合了我的两大志趣,即扣着教育的大题目,又和路易斯晚年深耕的儿童文学息息相关,无论是就我的本科背景,还是兴趣而言,可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我自知可能是选择牛剑的同学中最为清奇的一个,不为什么名校的title,只为默默跟随着一颗高悬已久的星辰。
剑桥大学莫德琳学院教堂入口处C.S. 路易斯的纪念牌
时间规划
英校的申请,基本上都在十月左右开启,想必大家都看过很多建议务必早申的分享,我也比较支持这个观点,但理由并不是一定会随着申请时间延迟而降低的录取率。我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
1️⃣ 在拿到院校的conditional offer之后,其实申请者还有无数未竟的工作:寻找住宿、预定机票、办理签证、学业成绩、语言成绩达标(如果没有提交语言成绩或者没有过con)等,这些事情的成本基本上都会随着开学时间的临近而提高,比如我自己在八月才能到unconditional offer,在住宿上就十分被动:学院的宿舍已经分完,位置好的社会公寓也几乎“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增加租房价格,也会增加每天的通勤成本。这些事情大家在申请的时候通常不会考虑,觉得先拿到录取再说,但真正开学后,却有可能使自己的生活体验大打折(试想如果在伦敦你需要每天花十几英镑两三个小时在靠谱率堪忧的公共交通上......)
2️⃣ 如果你的学业成绩和院校con的分数相差不多,那么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和毕业论文或许都还能影响你最后均分的“美观程度”,而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忙完申请的工作,在准备毕业论文方面也难免会捉襟见肘。
3️⃣ 长时间悬而未决的申请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将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情况下,频频在自己前途茫茫的情况下刷到同辈的喜讯,可能也会大大降低生活的幸福感和继续磨申请材料的主动性。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本年度内提交申请,这样可以赶上来年一月份的面试/下offer季,留给其他杂项的时间也会相应充裕很多。
Esther申请季的项目管理系统
语言考试,把AI用起来
英国的文科硕士通常只需要雅思成绩即可(UCL的下限是7/6.5,牛剑的下限是7.5/7)。
作为一个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因为不想复习只想裸考吃了好几次苦头——写作小分始终上不了七分。最后,是觉得实在不能再裸考了,密集复习了四五天的时间,成功拿下了七分。
我认为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最大化利用AI:根据大作文小作文的类型,给AI投喂不同题型不同话题的题目,让它按照7.5或8分的水平写范文;把范文整理到一起,提取其中共同的框架结构,每种题型背一套;提取其中不同话题的语料,分类整理后记忆。
通过这种方法,我在考试前其实只整理到经济、国际对比、教育和环境这几个话题,但已经能够极大提高做题效率(框架性的东西直接默写就好),在40分钟的大作文部分写了400+词(并不是字数越多越好,但一定的字数是观点充分论证的前提)。
申请文书的准备
文书方面,UCL要求的材料和一般院校一致,而牛剑的文科会额外再要求1~2篇论文写作样本(通常剑桥要求1篇,牛津要求2篇),写作样本的内容有些专业会给出明确的主题,有些专业只要求和项目相关即可。
我申请的儿童文学专业要求的一篇2000词的对于某个儿童文学文本的批判性文本分析,而我当时是就我在给乡村儿童上的线上绘本课中选择了一本课堂效果非常好的绘本,借用电影拍摄的蒙太奇技巧对其的图像文本进行分析的。
在主文书方面,由于我明确目标很早,本科期间可以说积攒了无数相关的经历,现在回头看我觉得起到很大作用的主要有:
-
大一时恰巧选修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西方儿童文学鉴赏课程;
-
丰富的绘本课程志愿者经历;
-
在会议发表的儿童文学阅读理解的量化研究;
-
23年为了参加路易斯牛津研讨会顺便报名的牛津英国文学暑校中有“荧幕研究”的部分,这部分呼应到了剑桥儿童文学第二学期module的课程内容;
-
另一个得到发表的质性研究中有对童谣作用的分析,这也与儿童文学第一学期module的“儿童诗歌”模块呼应上了;
-
最后,我根据剑桥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做的是儿童文学中后人类话语分析的动物研究。
这些经历都和我目前就读的专业密切相关,其中或有偶然或有刻意,但都是我认为剑桥大学会在我的标化成绩并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条件下录取我的原因。
Esther在牛津C.S. 路易斯研讨会最后一天晚宴和朋友的合影(第一排左二)
**UCL的教育系是没有面试环节的,而剑桥基本上都需要面试。
**
我在24年1月份提交了剑桥的申请材料,4月份收到了面试邀请,大概预留了一周不到的准备时间,最终录取是在5月收到的。
面试的教授是我们项目主要负责的两位老师,整个面试时间其实只有十几分钟(当时我的网还掉了两次,但教授都特别友善的允许我重新回答了),问题主要集中在申请者的申请动机,如果在动机中提到了某个批评理论或某本儿童文学作品,教授们会深入追问,这些问题就是因人而异了。
当然,最后还有经典的反问环节,这个环节的问题完全是可以提前准备好的。而我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几乎把大三的文学批评导论的整本教材重学了一遍;在B站看了一些面试教授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视频;按照不同种类让AI生成了几十个问题,自己逐个写答案,再让AI修改逻辑语法。
并邀请了我们专业英语能力最强的同学几乎没日没夜的帮我mock interview,因此在面试后,除了网络问题之外,我对自己的表现是比较满意的。
总的来说,在申请顶尖名校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分别是信息检索和勇敢尝试:
信息检索能让你得到很多人没有机会了解,但可能能帮你积攒到重要经验的途径;勇敢尝试能帮你够到更高更大的平台,即使你可能暗自觉得自己并不够格。
最后,我不建议大家为了混一个学历而留学,国外申请制和国内升学最大的区别,在我看来,是一个个体是否对于自己的毕生热情所在有足够清晰的方向,或足够丰沛的想要探索的热情。如果你对于自我的探索剖析或者意义感的创造并不感冒,或许出国并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而现在我坐在剑桥大学Magdalene学校的图书馆——路易斯曾经任教的学院,写下这段分享,希望我经验中自我探索、热情执着的部分,也可以成为我有能力帮到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的证明。
如果你也想申请英国留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咨询,我们下期再见~
扫码立即咨询
👇👇👇
别忘了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