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讨厌那些扎堆的中国留学生!

老麦
2025-04-13
3 阅读
留学
文化差异
语言障碍
社交
教育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看到他们又在食堂抱团说中文,我真是头大!"

图片

一个来自LSE(伦敦政经)的本地学生在论坛上抱怨道。说实话,在我从业这13年来,这种吐槽可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那还是2011年我刚入行时,就有个学生给我发来一段话:"麦哥,我在UCL读书,但感觉自己好像还在中国..."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2024年最新的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在英国高校的"种族聚居"现象越来越明显。

数据显示,在某些商科和理工专业,中国学生占比high到70%以上,搞得教室里基本就是个"北京分部"了。

但凡事要两面看。记得去年我在伦敦出差,遇到个在读master的学生夏雨萱(化名)。这妹子academic写作能力不错,Pre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觉得自己融入不了当地生活。

她跟我抱怨:"每次group work,英国同学讨论起Brexit(脱欧)和NHS(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时候,我就只能笑着点头,连插话都不敢..."

说真的,这种情况在我接触的留学生中太常见了。表面上看是"不愿意融入",其实背后有太多无奈。你让一个刚到手雅思7分的孩子,去跟native speakers讨论英国的医疗体系改革,这不是为难人吗?

有意思的是,前两天我收到个消息。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位招生官私下告诉我,他们最近在讨论要给商科专业设置"国籍比例配额"。他说:"不是歧视,而是真的担心课堂变成'小北京'会影响教学质量。"

作为一个天天和留学生打交道的人,我得说: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扎堆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face,是一个个真实的困境。要说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容我慢慢道来...

图片

到这儿,不少人可能会说:"不就是语言不行吗?多跟外国人交流不就完了?"

真要是这么简单,那我这13年也白干了。

拿我最近一个学生来说。这哥们叫江河(化名),UCL商学院的硕士生,雅思8分,口语7.5。

按理说这水平already很溜了吧?但这小子每次social还是紧张的不行。他跟我吐槽说:"麦哥,我在pub听不懂他们讲冷笑话啊!人家说个梗,大伙都笑翻了,就我在那儿尬笑..."

可不是嘛,语言这东西,过了考试线才是开始。前阵子我去爱丁堡办事,遇到个打uber的苏格兰大叔,那口音我愣是没听懂几句。我当时就想,这要是留学生遇上这情况,怕不是要社死。

数据说话:2024年初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中国留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足以应付日常交流,但只有28%的人觉得能handle深度社交。

啥意思?点菜买票没问题,聊理想聊人生就犯难。

但真正的拦路虎其实是文化差异。

还记得去年我在伦敦商学院做workshop,遇到个特逗的case:一个中国女生因为太内向,被她的英国室友以为是不喜欢他们。后来这姑娘急了,特意请室友吃饭。结果人家说:"原来你不是高冷,是害羞啊!"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个段子:一个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去英国人家里做客,人家说"make yourself at home",这孩子愣是不敢自己开冰箱拿水喝...怎么说呢,中国人的"礼貌"跟英国人的"礼貌",压根就不是一个频道的。

最搞笑的是,有时候真想融入吧,又碰到奇葩情况。去年我一个学生在LSE读金融,班上14个中国人,3个印度人,2个本地人。这可不是赤裸裸的"刚需扎堆"吗?人家想融入都找不着门路啊。

再说点干货。最新的UCAS(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入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有62%集中在商科、计算机和工程专业。这种专业分布的失衡,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扎堆现象。

说白了,这事儿远比"多说英语"复杂得多...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怎么破局?

在我看来,与其纠结"为什么会扎堆",不如想想"怎么把扎堆玩出花"。

说个例子。我前年帮一个在UCL读传媒的学生做咨询,这姑娘叫梦琪(化名)。

她特别聪明,想出了个绝妙的法子:跟另外三个中国同学组了个"破圈小队"。规则很简单:每周轮流带队去参加一个校园活动,谁不去谁请吃饭。

结果呢?四个人一起去尬聊,反而不那么尬了。一学期下来,她们不但混进了学校的辩论社,还认识了一群drama society的朋友。这不,前两天梦琪还发消息跟我说,她都成了学校Radio Station的常驻主播了。

我见过最酷的案例是在爱丁堡大学。有个叫天成(化名)的学生,把"中国胃"变成了social capital。这哥们在学校创了个"胡吃海喝俱乐部",专门组织中英文双语的美食party。

去年圣诞节,他们办了场火锅+Christmas pudding的跨文化美食节,吸引了100多号人参加。

说实话,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看到太多学生把"扎堆"当负担。但其实换个角度想:谁规定团队就不能是bridge呢?

最近UCL的招生说明会上,一位资深教授说了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We don't need Chinese students to be less Chinese, we need them to be more confident in who they are."(我们不需要中国学生变得不像中国人,我们需要他们更自信地展现自己。)

所以,与其焦虑"扎堆",不如想想怎么把这个"堆"经营得更有意思。毕竟,留学最大的收获,不就是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吗?

最后给同学们三个小建议:

  1. 别把comfort zone当终点,而要把它当charging station(充电站)

  2. 与其被动地等待融入,不如主动创造融入的场景

  3. 记住,你的文化身份不是负担,而是独特的social capital

说到底,留学从来就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拥抱新环境,这才是每个留学生都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