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90%留学生别考国企,看完你就懂了

老麦
2025-04-12
4 阅读
留学
职业规划
就业市场

图片

上周我导师群里一个学生发来一条微信,说最近面试几个国企,HR都在私下暗示"你们英国一年制硕士可能不太行"。这个瓜可把我给逗笑了。

说真的,作为一个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的人,每年都要被这种"留学水硕不被认可"的言论气个半死。你说这大半夜的,我本来美滋滋躺床上刷视频,结果一看到这个就得跟大家唠唠这事儿。

最近这个话题确实又开始发酵了。我特意问了几个在国企HR部门的老学生(我这一路带过的学生现在遍布各行各业,啥消息打听不到),他们都笑了:"麦哥,这事儿纯属扯淡。现在是名额少了,但跟一年制还是两年制根本没关系。"

图片

我给你们捋捋啊。现在国企基本都是内部消化,就那么点儿名额,不是给领导子女就是给老员工推荐的人。你说你一个海外留学生,家里没人脉没关系,去卷这种内部资源置换的岗位,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但最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些留学生回国后,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非要往这个坑里跳。我问你们啊,你辛辛苦苦花了一两百万去国外读书,学了一身本事,结果回来跟国内考生拼编制?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说个真实案例。我前年的学生安琪(化名),伦敦大学学院金融系毕业,家里非要她回老家考某央企。结果考了一年没上岸,现在在某四大做审计,年薪Tax后30w+,还有海外项目机会。你说这不比天天做公考题强?

其实啊,现在不是留学生不吃香了,是就业市场整体都变了。但90%的留学生犯了个致命错误 - 他们把自己最大的优势给废了。什么优势?且听我后面慢慢道来...

图片

我给大家算个账。2023年全国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是1158万,其中985/211加起来占比不到6%。留学生总数虽然有80多万,但扣除海本,真正硕士回国的比例连9%都不到。

这意味着什么?

兄弟姐妹们,你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多稀缺。作为占比不到9%的高端人才,你居然在担心"认可度"?我直接笑出猪叫。

说真的,这让我想起去年指导的一个学生,周天成。这孩子在伯明翰读完金融硕士,天天焦虑说自己水硕不值钱。我问他:"你知道你现在站在什么位置吗?"

好家伙,这娃儿一脸懵。我给他看了组数据:

  • 他所在的X银行2023年校招,5000多投递里有3000+是清北复交的

  • 但!涉及跨境业务的岗位,反而更偏爱有海外经历的人

  • 最后他从300多个面试者里杀出重围,拿到offer

为啥?还不是因为人家需要既懂国内市场又了解海外玩法的人才。

现在的问题不是"一年制硕士认不认",而是你选错了赛道。我问你,你在英国读书时,为啥人家金融城里的Chinese比米虫还多?为啥香港每年都要从内地"抢人"?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混得最好的留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压根不在乎什么"认可度",他们只关心一件事 - 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好比我另一个学生叶梦琪(又是化名),她在UCL读的教育学,回国后没跟风考编,而是去了某教育科技公司。现在负责英国分部,年薪直接起飞。你让她现在回来考编,她怕是要笑死。

但我知道,看到这儿有些人要说了:"麦哥,你说得轻松,我们也想去大厂啊,但现在不都裁员了吗?"

嘿,这就说到重点了...

图片

对,互联网大厂在裁员,但你知道他们在裁什么岗位吗?

我有个学生在某大厂HR部门,她告诉我,2023年他们裁掉最多的是什么岗?是那些可替代性强的内部岗位。但你猜他们在招什么?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跨境电商运营、海外市场拓展...

为啥?还用我说吗。

现在国内市场都在往外冲,东南亚、欧美、中东,哪个市场不需要懂当地玩法的人?一年制硕士怎么了?你在伦敦读一年书,光课余时间接触的文化都比国内待着值钱。

我经常跟学生说,你在海外留学那段时间,学到的远不止课本知识:

  • 懂得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 了解国外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 积累了一堆海外资源和人脉

  • 英语早就突破到无障碍沟通了

这些软实力,是国内应届生羡慕都羡慕不来的。

记得去年有个曼彻斯特大学回来的学生问我:"麦哥,我是不是学历不够硬啊?"

我直接给他看了一组惊人的数据 - 2023年某头部跨境电商,招聘要求里"海外留学经历"的权重比985/211还要高3倍。为啥?因为做跨境的,光有理论不行,得懂实操啊!

但最搞笑的是什么?有些留学生回国后,非要把自己harder skills往后放,跑去卷什么人人都会的东西。这不是把自己最大的优势给废了吗?

我记得今年"金三银四"的时候...

图片

"金三银四"那会儿,我一个学生来找我复盘offer。她手里攒了4个offer:国企年薪16w、外企24w、新能源独角兽28w、跨境电商base 25w+期权。

我问她:"你觉得哪个最香?"

她犹豫了半天说:"国企最稳定..."

我当时就炸了:"你在伦敦政经读了一年,花20多万英镑,就为了回来拿16w躺平?"

最后这姑娘听了我的建议,去了跨境电商。三个月后她告诉我:"麦哥,我现在每天跟英国客户聊得飞起,那些做local运营的同事天天来请教我..."

看到没?这就是我想说的重点 - 你的竞争力不是靠一纸文凭,而是你留学期间积累的全部资源和能力。

所以,我给所有留学生的建议是:

  1. 别把自己等同于国内应届生。你的起点不一样,赛道也该不一样。

  2. 找工作时冲着能发挥你海外优势的岗位去:

  • 外企的国际业务部门

  • 中企的海外拓展团队

  •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公司

  • 涉外咨询/财务/法律领域

  1. 简历和面试要突出你的跨文化优势,比如:
  • 海外项目经历

  • 多语言能力

  • 国际化思维方式

  • 对目标市场的了解

  1. 别怕经济下行,好公司永远缺能带来增量的人才。

记住,你在国外读一年硕士,不是让你回来考公务员的。你是来打破信息差、创造价值的。

这个时代,单一市场永远不是终点。

而你,已经比大多数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所以,别被那些莫名其妙的"认可度"论调干扰。

你的未来,从来不是要被谁"认可",而是要去创造价值、打开新的市场。

图片
图片

我是麦哥,关于留学这事

我说点大部分人没听过的观点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