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C博士之死:你以为的『海归精英』,正在被这个残酷真相逼疯
"听说UBC博士回国后自杀了?"这条消息在留学群里炸开了锅。而我,作为一个天天和留学生打交道的人,却丝毫不觉得意外。
没错,又是一个"镀金"梦碎的故事。
这位叫宋凯的海归博士,履历漂亮得让人嫉妒:北大硕士,CSC公派赴UBC深造,拿下博士学位。这样的背景,放在朋友圈都能让无数家长羡慕得跪下喊"大神"。可现实呢?38岁,副教授,因为没搞定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被打入另类的深渊。
说实话,我都想把这个新闻甩到那些整天嚷嚷"留学镀金""海归无敌"的家长脸上。瞧瞧,你们眼中的"人生保险",就这么不堪一击。
"4年考核没过关,要退还安家费和购房补贴。"这条新闻的背后,是无数个被光鲜学历包装起来的残酷现实 - 海归不是护身符,博士不是饭票,UBC的光环也救不了一个在体制内struggles的灵魂。
有人说宋博士从高中就有抑郁症。但我想说,如果不是这个扭曲的评价体系,如果不是那些动辄"非升即走"的潜规则,这个温和的学者也许还能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最讽刺的是,宋博士连续申请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代表他学术能力差。相反,他的学生和同事都说他是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只可惜,在一个只看KPI的世界里,教书育人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菜。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一个学生问我:"舒老师,我该不该回国?"当时我沉默了。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选择,而是一场关乎人生价值的豪赌。
"拿到H1B的那一刻,我以为熬出头了,结果发现自己成了高级'囚徒'。"
最近和我一个学生吐槽,说自己在美国工作四年,换工作没自由,回家探亲没自由,活得像个披着金光的"高级农奴"。这话扎心了吧?那些整天喊着"美国梦"的家长们,听到了吗?
且看看这个真实故事:2019年回国探亲,想着自己好歹是个H1B持有者,应该没啥问题。结果呢?回美国时遇到了史无前例的签证难题,被迫辗转德国整整蹲了4个月。这不是玩笑,是真实发生在我学生身上的事。
更魔幻的是,上个月他妈妈生病住院,请了三个月假准备回国照顾。猜怎么着?回国可以,但要面临重新盖H1B的风险。什么是现代版"孝子难题"?这就是了 - 要么当孝子,要么保饭碗,二选一。
有人说:"那他干嘛不直接回国发展?"
呵,说得轻巧。前几天宋凯博士的事情你们都看到了。UBC的博士回国当了副教授,结果连个基金都申请不下来,最后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这就是你说的"回国发展"?
"留下来太难,回国太迷茫。"这已经成了留学生群体最真实的心声。上周接到一个咨询,那位家长信誓旦旦地说:"孩子去美国读书,毕业就能移民。"我直接给他泼了盆冷水:"您是不是把美国想得太简单了?以为花钱买个文凭,就能买到美国梦?"
说真的,我遇到太多这样的家长了,仿佛留学就是手握王牌,殊不知这王牌可能随时变成烫手的山芋。留学生的生存现状,哪有外人想象的那么风光?不是每个海龟都能变成腾飞的龙,有些可能一辈子在异国他乡当个"合法访客"。
现实就是这么赤裸裸:选择留在海外,你就得准备好当一个没有完全自由的"优等公民";选择回国发展,你就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规则和考核。
"陈同学,我妈生病了,但我的绿卡排期还要三年......"
每次听到这种电话,我的心都会揪起来。不是因为心软,而是太清楚这种两难的滋味。你以为留学只是去镀金?错了,它更像一场充满意外的人生闯关游戏。
记得有个学生告诉我:"舒老师,我拿了波士顿四家顶级医院的offer,爸妈让我回老家的三甲医院。"听到这儿,我就忍不住了:"你爸妈是不是觉得回国就能子承父业、平步青云?做梦呢!现在的医院KPI考核,比美国那边卷多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父母想要孩子回国发展,但国内的职场环境未必比国外更友好。家里的老人需要照顾,但事业的上升期也同样重要。这就像是把一个人劈成两半,心永远在split的状态。
前两天一个妈妈问我:"女儿在多伦多工作,说想回来,我该同意吗?"
我反问她:"您觉得您女儿为什么想回来?""可能是想家吧...""那您觉得回来以后,她的专业发展会更好吗?""这个...好像也不一定。"
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不是所有的"思乡情"都值得用职业发展去交换。我见过太多为了照顾家人而放弃海外机会的案例,结果既没把家庭照顾好,事业也被耽误了。
更讽刺的是,有些家长一边嚷嚷着让孩子回国,一边又在打听:"海外买房和移民政策怎么样?"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吗?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出国留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起点。但这个起点,往哪个方向走,真的需要慎重考虑。"千万别以为海归就是金光闪闪的招牌,回国就能平步青云。现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前几天看到一个调查数据:超过60%的留学生在毕业后的三年内都经历过严重的职业迷茫期。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无论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现实都不如想象中美好。
每次和学生聊完职业规划,我都会说一句:"不要把自己逼到绝路。无论是回国还是留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说到底,"回国还是留下"从来就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它更像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考题,需要你权衡太多因素:家庭、事业、生活质量、个人价值实现......
就拿我一个学生来说,她在纽约工作了5年,眼看着父母都60多岁了,就想回国发展。结果面试了几家国内企业,开出的薪资还不够在一线城市租房。这时她才明白,所谓的"海归优势",在当下的就业市场早已不复存在。
但我也见过回国后活得很精彩的案例。比如我另一个学生,从CMU计算机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二线城市创业。他说:"在硅谷,我永远是个外国人。在家乡,我起码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我总跟学生强调:别被"成功学"洗脑,觉得留在国外就一定能实现阶级跨越,回国就一定能青云直上。现实是,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遇到挑战。关键是你得想清楚,你能承受什么,不能承受什么。
给现在正在迷茫的留学生三个建议:
第一,做决定前,一定要实地考察。别光听父母的,也别全信网上的"成功经验"。
第二,给自己留转圜余地。比如先回国工作一年试试水,或者先在海外积累几年经验再决定去留。
第三,记住,这个决定不是一锤子买卖。人生不是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但每一次选择都要对自己负责。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把学历当护身符,别把海外经历神话,也别妖魔化国内环境。无论是UBC博士宋凯的悲剧,还是那些在海外打拼的H1B们的辛酸,都在提醒我们:人生路漫漫,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得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现在正在做这个艰难的选择,记住: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最后的答案,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