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来了,这17所中国大学的学生彻底凉凉!
最近这几个月我真是看得头大。一边是特朗普回来了的新闻刷屏,一边是学生和家长急得直问"老麦,这下怎么办?"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出国的老人,说实话,我还真没见过现在这么魔幻的局势。那会儿刚入行时,美国还是留学生心中的promised land,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会变成现在这样。
先说说特朗普这位"老朋友"。当年他第一个任期那叫一个折腾啊,H-1B签证数量被他限制得死死的,中国学生签证审核更是严上加严。
最离谱的是2020年疫情期间,这位直接来了个大招,想把所有线上授课的国际学生都轰出美国,这操作把我们这些从业者都看傻了。
不过最狠的还得是10043号总统令,这玩意儿就跟个大筛子似的,把咱们理工科学生全漏在外头。
好家伙,这政令到现在还在发挥余热呢。说个我遇到的真实案例,那是2021年,我从业第10个年头,有个学生就因为读了个"敏感专业",签证直接被check到怀疑人生。
再来说说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
这事儿说起来我就来气,前两年我一个资深教授朋友,在美国教书20多年,就因为这个被调查了大半年,最后查无实据,但人都被折腾怕了。
虽说拜登政府把这计划叫停了,但你猜怎么着?今年9月这破计划又在众议院死灰复燃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前段时间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接连停摆的新闻。9月6号,Georgia Tech(乔治亚理工)和天津大学的合作项目说停就停。
这项目我可太熟了,2014年我从业第3年时,就开始给学生推荐这个项目,不夸张地说,我手把手指导过的学生里至少有20个从这个项目受益。原本能一直办到2036年,结果硬生生被腰斩了。
更惨的是,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四川大学-匹兹堡研究院这些项目现在也都是悬在半空中。
这事搞得我最近跟学生聊留学规划,都得先打预防针:"兄弟,你这个专业选项得留个plan B。"
就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来看,现在的形势确实够呛,但这绝不是一个dead end(死胡同)。
下面我就给大家分析分析,除了美国,咱们还有哪些靠谱的选择。老麦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的留学版图,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说实话,看到瑞士这个动作,我都笑了。ETH Zurich(苏黎世联邦理工)这所以中立著称的学校突然宣布要额外审查中国学生,这让我想起2022年一个学生的案例。
那会儿正好是我从业第11个年头,有个学生冲着ETH的量子计算专业去的,结果因为本科学校上了他们的"小名单",愣是多折腾了仨月才搞定。
不过话说回来,除了美国这个传统留学大户,现在确实有不少选择值得好好聊聊。容我这个老江湖给大家掰扯掰扯。
先说说英国。英国佬现在是真拼,尤其是在STEM领域。看看牛剑、帝国理工的Engineering & Technology专业排名就知道了。
我去年(从业第12年)指导的一个化工专业的学生,被UCL录取后,学校直接给配了一个业内大牛做导师,这资源给的,啧啧。
不过英国也有个ATAS审查制度,说白了就是他们的"平替版"10043。2019年我有个学生申请IC(帝国理工)的时候就遇到这事,搞了足足6周才拿到ATAS。
所以我现在都会提醒学生,如果选了EE、机械、CS这些专业,把ATAS的时间也算进去。
德国这个选择就更有意思了。兄弟们,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德国的机械工程绝对是真材实料。
而且最骚的是,公立大学对国际生是免学费的,这性价比,我直呼内行。
不过我得预警一下,2018年我带过一个去TUM(慕尼黑工大)的学生,那德语课愣是学了一年多才适应。这哥们现在在德国工作,前两天还跟我说:"麦哥,我总算知道你当时为啥让我提前一年准备德语了。"
还有个我最近特别看好的选择是澳大利亚。我知道很多人一提澳洲就觉得水,但实话实话,他们的理工科教育水平是真不赖。
就拿UNSW(新南威尔士大学)来说,它的工程学院可是澳洲最大的,实力相当扎实。
更重要的是,澳洲现在的签证政策虽然收紧了,但主要是为了打击"假留学真移民"那波人。2023年初,我刚给一个澳洲的案子做完,人家直接给了4年签证,这操作就很讲究。
最后说说新加坡。别看新加坡地方小,但NUS(新加坡国立)和NTU(南洋理工)这两所学校是真的猛。
去年我有个申请人,本来执意要申美国,被我一顿分析后改申了NTU的AI专业,现在在新加坡过得不要太惬意。
啊,对了,差点忘了告诉大家最重要的一点。这个是我从业13年来,反复验证过的经验:选校不是选国家,而是选你的未来。
记得去年我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一学生家长急吼吼地要给孩子申请帝国理工的CS(计算机科学),就因为听说"英国好申请"。我当时就说了句大实话:"您这不是去英国留学,这是去英国'凑热闹'。"
为啥这么说?因为这孩子明显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更感兴趣,而ETH Zurich在这个领域的师资和研究水平其实更出色。最后这位同学选择了ETH,现在在瑞士读得风生水起。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支个招。现在选择留学目的地,要考虑这么几个维度:
第一,专业实力要真材实料。就拿新加坡的NTU来说,它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专业师资配置,比某些世界排名前20的学校都要强。
这可不是我凭空说的,2023年我就成功帮一个学生通过项目对接,进了一个新加坡政府支持的AI研究项目。
第二,就业前景要靠谱。德国的工业实习项目,澳洲的产学研联动,新加坡的政府扶持项目,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就业助推器。
前两个月我一个2019年去德国的学生还专门感谢我,说当初让他选TUM而不是排名更高的美国某校是对的,现在都在奔驰搞自动驾驶研发了。
第三,签证政策要稳定。现在很多家长一看到"审查"俩字就怕,其实没必要。重点是看政策是否透明、是否可预期。
比如英国的ATAS虽然也是审查,但人家明确告诉你审查什么、要多长时间,这就比某些国家动不动来个"惊喜"要强多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留学是一场长跑,不是百米冲刺。从我入行第一年到现在,我看过太多学生从迷茫到成功。
现在的国际教育格局确实在变,但机会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正如我经常对学生说的:"留学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们信不信,等过个几年,说不定还真能看到一批从德国、新加坡、澳洲回来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毕竟,天下没有永远的老大,教育资源也是一样。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