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开力挺H1B!留学美国「送绿卡」?这事没那么简单!

老麦
2025-04-13
3 阅读
H1B签证
美国留学
移民政策
EB-1A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兄弟姐妹们,最近的H1B剧场真是一出好戏啊,我见过的留学生奋斗故事数不胜数,但这次的drama可真是让老麦我看得目瞪口呆。

这不,特朗普这位"Drama King"刚放出"我超爱H1B"的大招,整个留学圈就炸开了锅。

且不说这位大佬以前可是把H1B骂得狗血淋头,这180度的大转弯,真是把所有人都整不会了。

说到这儿,让我给大家爆个最新的料:就在昨天,我刚帮一位斯坦福CS毕业的学生做规划,这位学霸在BAT都拿到了offer,却在签证这道坎上犯了难。

他跟我说:"麦哥,现在网上都传H1B要完蛋了,我是不是该直接放弃美国?"

且慢,先别被网上的节奏带偏了。作为一个实操派,我来给大家捋一捋这次风波背后的真相:

首先,H1B到底经历了什么?简单说,就是被卷进了一场政治秀。一边是马斯克带头叫好,说要继续支持H1B;

另一边是极右派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带节奏,说什么"印度人占了75%的名额"(说实话,这数据我查证过,确实没毛病)。

但有意思的是,真正的留学生和打工人反而成了局外人。

就好比我另一个客户阿尔文(化名),斯坦福生物信息博士,论文发了五篇Nature子刊,结果人家找工作时,HR直接问:"你需要工作签证啊?不好意思,今年名额已满..."

这位天才少年的遭遇不是个例。根据我手上的数据,2024年H1B申请数暴涨40%,但中签率却跌破历史新低。

更要命的是,一线企业开始玩起了"双标":对内招人标准一套,对需要签证的就是另一套。

不过,作为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老兵,我得说一句:每一次的政策风暴,都是洗牌的机会。

那些只会一根筋死磕H1B的,注定是要吃亏的。真正牛的选手,都在玩转多重方案。

这不,前两天我帮一个MIT的理工男搞定了EB-1A,这哥们儿直接从H1B的泥潭里杀出一条血路...

说到这位MIT的学霸,他的经历就特别能说明问题。当时他来找我时,正好赶上他们公司大裁员,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们猜他怎么说?"麦哥,我之前一直觉得大厂就是避风港,这下可好,风港都成了汪洋..."

这话听得我一阵心酸。最近这几年,能在大厂站稳脚跟的H1B持有者,那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昨天还在为项目加班到凌晨,今天就可能收到一封"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的邮件。别说转正了,保住饭碗都难。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想问了:既然H1B这么坑,那还有啥出路?

讲真,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case的老江湖,我得说:出路不是没有,关键是你得找对路子。

给大家爆个干货:就在上个月,我团队帮3个客户搞定了EB-1A。这仨人的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等不靠,提前布局。

先说第一位,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员。本科上海交大,Stanford博士。

这哥们儿在读博期间就开始准备材料了,发了4篇IF>10的论文,还拿了两项专利。

关键是他懂得"曲线救国",把自己包装成生物医疗AI领域的交叉人才,硬是在最热门的风口上占了个位。

再说第二位,一个创业的大佬。

本来在某独角兽公司当VP,年薪七位数,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结果去年公司上市计划搁浅,他立马转身创业。

短短8个月,融到300万美金的种子轮。这一波操作,直接满足了EB-1A的商业成就要求。

有同学说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业的啊?确实如此。但是我要说的第三个案例,就很适合大多数人参考:

这是一位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在某中型科技公司干了3年。成绩平平,但这家伙特别会钻研。

他做了啥呢?除了本职工作,还组织了业内最大的几个AI研讨会,做volunteer reviewer,发表了好几篇会议论文。

最骚的是,他还自己录制技术分享视频,在YouTube上积累了2万粉丝...

这哥们儿的案例告诉我们:所谓的成功,不一定非得是顶级期刊、大企业高管。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只要你肯付出,总能找到突破口。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又要问了:那H1B到底还该不该申请?

讲真,H1B就像一场豪赌,赢了能续命,输了直接回城。但问题是,现在这趟车你不得不赌。

就算你最后要转EB-1A或者NIW,H1B这个过渡期也得先扛着。

所以,我给各位的建议是:玩是要玩,但必须得有Plan B。

最近有个印象特别深的案例。

一位在Meta打工的姑娘,真是聪明绝顶。

她一进公司就开始准备材料: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积极参与开源项目。两年下来,GitHub上收获了3000+的star,还在公司内部孵化了一个AI工具项目。

去年大裁员的时候,她成了部门里唯一幸存的H1B持有者。

为啥?因为她不仅是个程序员,更是个项目负责人,她的代码里藏着公司的核心业务逻辑。这就叫:要想活,得有活儿。

但我得提醒各位的是,这年头光有技术还真不够。举个例子,最近找我咨询的一位华尔街量化研究员,年薪40万美金,业绩拔尖。

但因为公司政策变动,突然要求所有H1B员工必须在两年内转绿卡。

这种情况下,我给他的建议是:立马启动NIW。为啥?因为相比EB-1A,NIW对学术成果要求没那么变态,但对"国家利益"的解释就很有讲究了。

比如他的量化模型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有独特见解,这就可以包装成"为美国金融安全做贡献"。

再配合几篇金融科技的论文,参与一些业内会议,这波NIW稳得很。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说的这些案例,最后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在临门一脚才想起签证的事,而是早早就开始布局了。

就像我一直跟学生说的:H1B不是终点,它最多算个休息站。你得一边借着这个身份积累实力,一边为下一步转绿卡做准备。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未雨绸缪。

最后,老麦再送大家一句实在话:在美国,纯靠技术本事真的不够。

你得学会在合规的前提下,把自己包装成美国"需要"的人才。这话听着可能有点伤感情,但这就是现实。

记住:在签证这个战场上,光有实力还不够,你得学会展示实力;光会展示也不够,你还得让人觉得非你不可。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