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留学最“苦逼”的10个专业!尤其第一个,谁学都叫苦!
选专业这事儿,真不是随便聊聊就完事的。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中,看过太多因为选错专业而痛不欲生的案例。
去年收到一个学生的求助信息:"麦哥救命!我本来以为医学就是背背书考考试,结果发现自己实在扛不住了......"
这位同学在澳洲某名校读医,第一学期就挂了两门课。你以为医学就是解剖+背诵?图样图森破!现在海外医学院的课程设置都是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光是第一年就要完成12个临床案例分析,而且全是小组协作。一个案例分析要查阅50+篇英文文献,写4000字的report,最后还要做oral presentation。
数据显示,2023年澳洲八大医学院的平均挂科率高达35%,第一学期就劝退的比例达到12%。这还不是最惨的 - 就算熬过了本科,你以为就结束了?在我的客户里,90%以上的医学生不得不继续读硕博,因为现在三甲医院的entry level都要求至少是硕士学历。
再说金融专业,2022年某投行的数据显示,他们招收的应届生平均要经历11轮面试,Entry level的职位竞争比达到了1:280。而且现在的金融专业早就不是传统的corporate finance了,fintech正在重构整个行业。我一个从业第8年时带的学生,人在LSE读金融,结果发现课程有一半是coding,气得差点转专业。
"你不会Python和SQL还想做金融?PHP是啥还不知道就敢说自己懂fintech?别闹了兄弟!"这是某对冲基金面试官的原话。数据会说话,2023年伦敦金融城的fintech岗位,要求懂编程的占比已经达到78%。
所以选专业要看三个维度:
-
专业本身的difficulty level
-
行业发展的future proof程度
-
你自己的learning curve
记住,选专业就像选对象,图一时新鲜很可能悲剧收场。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经验中,最成功的案例都是那些理性分析后做出选择的学生。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一些关于建筑和计算机专业的内幕,这些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说到建筑,不少人以为就是画画图纸、做做模型。但在我2019年指导的一个UCL建筑系的案例中(那会儿我刚好从业第8年),学生直接崩溃找到我:"麦哥,我感觉自己选错专业了!第一学期就要交15个project,光construction material这门课就要做三个case study......"
现在欧美顶级建筑院校的培养方向都变了。光会用Auto CAD?抱歉,这是基本功。Harvard GSD(建筑设计研究生院)2023年的课程方向已经转向"可持续设计+智慧城市",一个学期要学4个建筑软件,还得懂BIM(建筑信息模型),环境评估认证更是必修课。
我去年带的一个学生在AA(建筑联盟学院)读研,期末project要求用算法生成建筑设计方案,这哥们儿一个建筑生硬是现学了Python。看到他头发日渐稀疏,我都心疼。
数据显示,2023年英美建筑系平均每周工作量达到76小时,其中25%是通宵达旦的studio time。
计算机专业就更有意思了。还记得2016年(我从业第5年)带过一个申CS的学生,当时他信誓旦旦说自己热爱代码。结果去了CMU第一学期,天天给我发"SOS":
"麦哥救命!Data Structure这门课太变态了,一个project要写3000行代码,还要做算法复杂度分析......"
"Operating System这门课简直是噩梦,要自己写一个mini OS,代码量上万行......"
现在CS专业的课程难度每年都在升级。2023年统计,卡耐基梅隆大学CS专业第一年就有42%的学生需要补修课程。Berkeley的CS61A(编程入门课)挂科率连续三年超过25%。
但这还不是最狠的。现在国外CS专业的新趋势是"全栈式培养"。我前两个月带的一个MIT的CS学生吐槽:"上午刚学完quantum computing,下午就要去doing ML project,晚上还要赶web development的死线,这是要逼我神经分裂啊!"
而且你以为CS高薪就很香?我一个Stanford的客户,虽然拿到了FAANG的offer,但人家要求一周至少60小时工作时间,每季度至少上线一个大型feature,一年内要完成3个重点项目。这哥们现在头发越来越少,黑眼圈越来越重,天天吃咖啡续命。
所以我经常和学生说,选专业要"知己知彼":
-
"知己"是了解自己的learning style和stress tolerance
-
"知彼"是明白专业的真实难度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留学圈有个坏毛病,动不动就说"转码""转金""转医"。但我作为一个带过上千个案子的留学规划师要说:选专业不能只看收入,要考虑能不能熬得住这个专业的"炼狱模式"。
说到"炼狱模式",法律和理工科专业的故事更刺激......
法律这个专业,真是越来越不讲武德了。2019年(那会儿我刚好从业第8年)有个学生在LSE读法律,期末给我发信息:"麦哥,我觉得我要凉,光EU Law这门课就要读200多个case,期末还要写8000字的论文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法的影响......"
现在国外法学院已经不是传统的case study + paper writing了。数据显示,2023年英美法学院的课程中,Legal Tech相关内容占比已经达到30%。你以为读法律就是背条文?做梦呢!现在连Oxford法学院都开设了"AI与法律"课程。
一个在Columbia Law School读书的学生前两天跟我吐槽:"我们要学习使用legal AI工具做判例分析,还要懂basic coding来处理法律文档。这是来读法律还是来写代码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顶级律所招聘,75%的职位要求具备legal tech能力。
再说理工科,这简直是最能让人怀疑人生的专业群了。化学专业?我2021年(从业第10年)的一个案例,学生在Imperial College读化学,实验室待得比宿舍时间还长。有一次做有机合成实验,一个步骤要重复37次才成功,整整熬了72小时。
现在理工科都在玩跨学科。我去年一个在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读物理的学生,课表里有quantum computing、material science,甚至还有bioengineering。这哥们儿吐槽说:"感觉每天都在不同维度穿越,脑子不够用了......"
数学更是一个比一个狠。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前20的数学系,第一学期就开始教抽象代数和实分析,这些课程放在国内都是研究生水平。一个在Princeton读数学的学生告诉我:"我们系连续五年没有人能拿4.0 GPA,因为教授觉得数学不可能学得完美......"
但是!这些专业虽然难,但真的是最有前途的方向。看看数据:2023年,理工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比文科高出47%,而且gap还在扩大。特别是那些交叉学科方向,比如computational chemistry、mathematical physics,简直是香饽饽。
我一直跟学生说,选专业要看三个层次:
-
第一层是"能不能学" - 评估自己的学科基础
-
第二层是"值不值得学" - 分析专业的发展前景
-
第三层是"学了能干啥" - 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中,最后能冲到心仪offer的学生,都是那些对专业有清醒认识的人。他们不是被高薪逼着选专业,而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说到选专业的方法论,且听我给你支个招......
说到专业选择的方法论,我这些年带过的成功案例基本都遵循"三看三问"法则。
先说"三看":
第一看学科趋势。2023年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原本很热门的Marketing专业,Top 50名校的申请人数下降了23%。
为啥?因为AI正在重构整个营销领域。反而是AI+Marketing这种交叉学科方向,申请人数暴涨89%。所以选专业必须要"跟着风口闻味道"。
第二看专业设置。我前两个月刚处理一个case,学生看中了USC的Computer Science,结果一对比课程设置,发现UCLA的CS更偏重AI和Machine Learning,当时就改选UCLA了。现在选专业就跟选基金一样,要看"重仓方向"是不是match你的发展规划。
第三看师资力量。去年我一个客户纠结要不要去CMU读Robotics,我们一起分析了下发现,CMU机器人领域的教授有80%都在做产学研项目,意味着有大量实战机会。最后这位同学不仅顺利毕业,还通过导师关系网络拿到了NASA的实习。
再说"三问":
第一问:你真的了解这个专业吗?2017年(那会儿我从业第6年)有个学生非要读Data Science,结果去了Cornell才发现,课程有40%是统计学,当场就懵了。
所以我现在都建议学生提前去audit几节课,至少看看网课,对专业内容有个基本认知。
第二问:你的抗压能力够吗?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断崖期"。比如CS一般在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法律是在判例分析课程,医学是在临床实践环节。我的建议是,先去了解这些"断崖期"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能力,自己能不能扛得住。
第三问:你的竞争力在哪里?2023年的就业市场告诉我们,单一技能已经不够用了。我最近带的一个Northwestern金融系的学生,课余自学了Python和SQL,结果实习面试秒过,人家recruiter直接说:"这才是我们要的金融人才。"
说到底,选专业就像是一场押注未来的游戏。但这个游戏规则很简单:了解自己,看清趋势,合理规划。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说:"选专业要像谈恋爱,既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既要看现在,也要想未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在我13年的留学生涯中,见过太多追风头选专业最后转专业的例子,也见过不少从"苦逼专业"里杀出重围的案例。关键在于,你得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比进一个所谓的"好专业"更重要。毕竟,人生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默默地羡慕着别人的专业。
如果你正在选专业,不妨试试这个"三看三问"法则。有什么问题,随时找麦哥聊聊。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