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傲了,这两所英国大学,真不给中外合作学生面子!

老麦
2025-04-13
2 阅读
留学
英国大学
录取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
KCL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最近发现英国名校录取里的隐藏玄机...

1

在我从业第13个年头,遇到了一个让我直呼"长见识"的案例。来看看我刚搞定的一位学生case - 金融系背景、优秀实习经历、3.7的GPA,申请英国某校被爆拒。

shocking的不是被拒本身,而是发现这里面暗藏的门道。

真相是:英国大学录取有个赤裸裸的鄙视链,我愿称之为"野生食物链"。

这条链上有几个明显的level:最顶端是pure英本(亲儿子level),然后是美本加本这类海本(干儿子level),再往下是中外合作项目(远房亲戚level),最后才轮到国内高校(路人level)。

但!这条链在某些学校面前,简直就是个笑话。比如KCL这个"任性选手"。那天我正在review一位西浦商科学生的申请,71的成绩、3个月渣打实习、标化分数美滋滋,看着板上钉钉的offer,结果...被KCL无情拒掉。这事我都懵了。

查了一圈发现:KCL对学生的择优录取是真·择优,管你是谁家的崽。这学校看三样:第一看分数(低于65就别想了),第二看背景match度(你说你学传媒的来申金融,人家直接给你pass),第三个最狠 - 看你的文书到底有多real。

有意思的是,UCL和IC却是另一个极端。拿UCL来说,尤其偏爱中外合作院校的学生。

前两天我刚处理完一个案子:西浦学生申UCL的录取比例简直像批发,我一个小组10个学生,中了8个。再看IC录取的大数据,西浦的录取率能干翻一堆985。这兄弟院校之间的待遇差异,简直了。

2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诶这不挺好?UCL和IC多给面子。但问题是:在留学圈混,你总不能只盯着一两个学校玩吧?关键是要搞清楚每个学校的潜规则,design最优方案。

否则就像我那个被KCL拒的学生说的:"早知道就该多准备一下文书,而不是光想着曲线救国。"

说到挑剔,不得不提咱们的女神校LSE。作为走在时尚前沿的伦敦政经,这学校录取学生也是一股清流,把"宁缺毋滥"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我第10个从业年头,遇到一个真实案例让我对LSE的路子有了更深理解。当时一个人大经济系的学生,GPA 3.6,两段投行实习,申请金融硕士,结果很快就拿到了offer。同一时期,一个背景更强的西浦学生(GPA 3.8,外加四大实习),却在LSE这里栽了跟头。

你说奇怪不奇怪?其实这里有个"潜台词":LSE特别看重你的学术基础和研究能力。

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尤其在经济、社科这些LSE的传统优势专业上,往往能占到天然优势。这和UCL、IC动不动就给大批offer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有个数据可以佐证:2023年的申请季,西浦和宁诺这些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申请UCL和IC的录取率能高达70%以上,但到了LSE这里,蹦跶不到40%。啧啧,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real。

更有意思的是LSE在录取政策上的"刚性"。记得2021年疫情期间,我有个学生申请延期入学(defer),其他学校都好说,唯独LSE直接来了句:"Sorry,我们不接受延期,你可以明年重新申请。"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位学霸第二年重新申请,反倒被拒了,理由是"竞争太激烈"。这操作,我都替他心疼。

3

我常跟学生开玩笑说,LSE就像是英国高校圈里的"高岭之花"。

它不是看不上中外合作的学生,而是压根不会因为你的学校背景给加分或减分。在LSE眼里,你要么强,要么拜拜,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值得注意的是,LSE这种态度不光体现在录取上,连专业设置都透着一股"傲气"。

你想通过小众专业曲线救国?抱歉,人家压根不设置那种投机取巧的program。想读个二硕回炉重造?对不起,人家觉得你这是在浪费时间。

真说到申请策略,你别以为KCL和LSE这两个"挑食"选手就没戏了。这13年的申请经验告诉我,关键是要懂得"因校施策"。

先说KCL,要拿下这家伙,你得在三个方面下真功夫:

首先是GPA,必须冲到65+以上,这事真没得商量。

去年我一个学生申请KCL传媒专业,GPA 64.8,就差那么一丁点,结果人KCL愣是不给机会。有多刚?连argue都不给机会argue,直接来了封干脆的拒信。

其次是专业匹配度。

记得去年暑假,一位西浦金融专业的学生想转专业申KCL的传媒,背景漂亮得不得了,实习经历闪闪发亮,结果呢?"啪"的一声,被KCL无情拒绝。原因就一个:你专业跨度太大,我不信你。

最狠的是文书。我的一个学生,GPA 3.8的高分选手,申请KCL时文书写得云里雾里,愣是让人家给退回来返工,还附了一句:"请重写一个更能体现你学术潜力的PS。" 真是头一回见到这么"认真"的学校。

4

再来说LSE,这位大佬更有意思。记住,申LSE得走"学霸路线":

  • 第一招,把你的学术背景往死里凸显。那些水分满满的实习经历?对不起,LSE不吃这套,人家更看重你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潜力。

  • 第二招,专业选择要精准。你要申请的方向,最好能跟LSE的强项对上,比如经济、金融、社科这些。

  • 第三招,别想着走捷径。什么defer啊,专业调剂啊,在LSE这儿都不好使。

最后说点实在的。对于想申英国名校的同学,我建议这么操作:

第一步,把你的申请池分层。比如UCL、IC这种相对"佛系"的学校作为保底,KCL和LSE这种"刺头"作为冲刺。千万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第二步,因校制宜准备材料。申KCL,就把文书写得实在点;申LSE,就把你的学术能力往死里掰。记住,一份文书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三步,合理评估自己实力。比如你是中外合作院校的学生,与其死磕LSE,不如把火力集中在更有戏的学校上。这不是认怂,这叫战略眼光。

老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校申请也是一样,了解了这些学校的脾气秉性,你的成功率自然就上去了。别觉得麻烦,毕竟留学这事,一步到位才是最省心的。

这一波分析下来,你现在应该明白为啥KCL和LSE会被戏称为"最不给中外合作面子"的学校了吧?但说真的,这未必是坏事。

有时候,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标准,才成就了它们的金字招牌。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