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放弃保研的人,后来都赢麻了
最近在和几个工科学生聊天,聊到一半我直接给他们看了一份数据:2023年机械类专业平均年薪4年来首次负增长,30%的应届生起薪连14k都没到。
看着他们头都秃了,我赶紧说:"别慌,我今天就给你们讲个真实的案例,让你们看看工科生如何通过留学完成'弯道超车'。"
这不,就前两天,我的学生小林(化名)给我发来好消息 -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系统硕士录取通知书到手!更牛的是,他还收获了南洋理工、港大等五个顶尖院校的offer。
说实话,要不是亲眼看着这个案例,打死我也不信GPA才80分出头的理工科学生能斩获这么多名校offer。
但有意思的是,半年前第一次见到小林时,他可是愁眉苦脸的。"麦哥,我真的快顶不住了。"小林给我看了他的实习申请记录 - 30多份简历,光"流程终止"就刷了20多次,中间好不容易进复试的几个机会也都泡汤了。
"大厂基本上简历关就挂了,能面上的都是些小公司。"说这话时,小林眼里写满了挫败。作为一个华东理工的机械专业学生,他以为凭985的本科文凭至少不愁实习,没想到现实给他当头一棒。
我琢磨着小林的情况,这孩子基础条件不算差:华东理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虽然GPA只有80.78,但参加过创新创业项目,还拿过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奖项,科研和实习经历也都有。按理说,这个背景在国内找份体面工作不成问题。
但现实是,工科生的就业市场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传统制造业增长乏力,新能源、智能制造又在抢人,导致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别说实习了,就连很多应届生都在为找工作发愁。
这时候小林告诉我,他其实还有个保研机会 - 本校的工程硕博项目。"听上去不错啊,为啥发愁?"我问。
"麦哥,问题就在这儿。"小林说到这儿叹了口气,"这个项目虽然稳妥,但要跟企业联培,方向基本就定死了。我看学长们天天被项目限得死死的,感觉不是我想要的。"
听到这儿,我突然来了兴趣。因为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工科生的通病吗?要么在传统行业里熬资历,要么被某个具体方向限死。但其实,还有第三条路 - 通过留学,实现专业升级和能力跃迁。
这不,我最近刚做了一份调研...
说到调研,我这里有组有意思的数据:2023年新加坡能源行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62%,其中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岗位,平均年薪涨幅超过30%。再看看欧美,能源转型带来的就业机会更是猛到不行。
"所以啊,与其把自己限死在传统机械领域,不如借着留学这波东风,实现专业升级。"我拿出一张图,给小林分析各个专业的发展前景。
说到这儿,不少人可能会问:机械专业跨能源,这跨度是不是有点大?
我直接笑喷了,这就是很多人对专业认知的误区。实际上,机械背景简直是学能源的绝配:热力学懂不懂?流体力学会不会?材料力学造不造?这些都是能源专业的基础课程,机械专业的同学都提前学过了好吗!
再说个内部消息:新加坡的能源专业,特别是NUS(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能源系统项目,近两年超级吃香。为啥?因为新加坡搞了个"绿色计划2030",要在2030年前实现30-30-30目标:提高能源效率30%,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碳排放降低30%。
"所以说,你与其在国内卷机械,不如转型能源曲线救国。"我喝了口咖啡,继续分析,"但关键是,怎么选学校?"
看着小林有点懵,我直接上干货:"你的背景要这么规划 - 香港城市大学和理工保底,这俩稳得很;中档冲击港科和港大,实力够用;主攻就是NUS和NTU,这是你的理想选择。"
"啊?我这成绩能行吗?"小林一脸怀疑。
我直接给他看了个表格:"你以为新加坡名校就看GPA啊?看看近三年录取的数据:科研经历、实习背景、专业契合度,这些都是加分项。你那个创新创业项目就挺加分,比GPA高两分但啥科研都没有的同学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但说实话,申请这事真不是闹着玩的。我让小林立刻开始准备雅思,同时梳理他的科研经历。那个便携式表面张力仪的项目就很有看点,既体现了动手能力,又跟能源专业的流体特性研究能扯上关系。
"记住啊,文书里要突出你对能源领域的理解和热情。"我特意提醒他,"但别扯那些虚的,比如'我从小就对能源感兴趣'这种鬼话,录取官看多了都想笑。你就实打实说你在机械领域的积累,然后分析为什么想转型能源,把你的思考过程和专业认知展现出来。"
看着小林认真记笔记的样子,我心里直乐。这孩子悟性不错,就是太过谦虚,需要有人给他打打气。"你知道我为啥这么看好你不?"
"我看好你啊,就是因为你这个人特别靠谱。"看着小林有点不好意思,我接着说:"你知道现在申请最怕什么学生不?就是那种给建议不听,自己瞎整的。你倒好,从确定选校到准备文书,每一步都扎扎实实的。"
实话实说,小林的执行力确实让我眼前一亮。8月底确定留学,9月上旬就把所有准备工作摆上日程。特别是在选校这个环节,很多学生容易陷入"选择困难症",而小林在我的建议下一周就确定了目标院校。
"保底的香港城市和理工,进可攻退可守;中档的港科大和港大,实力刚刚好;冲刺的NUS和NTU,才有可能创造奇迹。"我一直强调这个申请策略的重要性,"你看现在多好,五个offer在手,躺着挑学校。"
说到文书准备,我得表扬一下这孩子。很多同学写个PS磨蹭一个月,他倒好,两周就把初稿写完。最让我惊喜的是他的思路特别清晰:不是简单堆砌经历,而是围绕"从机械到能源的转型思考"这条主线来写。
"当时我让你重点写那个创新项目,你还担心不够高大上。"我笑着提醒他,"结果呢?NUS录取官特别看重你的实验设计能力,这不就是你在本科积累的优势吗?"
但说实话,申请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我记得10月底,小林雅思刚考出6.5分的时候,差点就慌了。"麦哥,我这分数会不会太低啊?"
"慌什么慌!"我给他看了一组近两年的录取数据,"你看看,NUS能源系统这个项目,6.5分的录取案例一抓一大把。关键是你的专业背景过硬,科研和实践经历匹配度高。这些才是决定性因素。"
11月30号的时候,小林又来找我,说看到NUS机械工程第一轮没录取,有点担心。我直接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能源系统是另一个学院的项目,评审标准和时间都不一样。你安心等着,我看好你这一波。"
果然,12月7日凌晨,小林发来一张截图 - NUS能源系统的offer到手!那个激动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麦哥,我发烧了..."他在微信上跟我说。我直接笑喷:"这是收到offer太激动了吧?"
接下来的好消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不断:12月12日港大offer到手,元旦收到港科大通知书,一直到3月份,又收获了南洋理工的两个offer。
"看来我这波选校建议还挺准的。"我有点得意,"不过现在是不是该考虑最后的专业选择了?"
"说实话,现在这个选择比选校还难。"小林拿着五个offer,犯了难,"NTU的智能制造和机械工程感觉也挺好的..."
我笑着打断了他:"你还记得当初为什么想转专业吗?就是不想被限死在传统领域对吧?那现在怎么又纠结起来了?"
给大家补充个小知识:新加坡在2024-2030年间要投入200亿新币发展清洁能源,光是太阳能就要从目前的430MWp提升到2GWp。按照现在的人才缺口,未来3-5年内,能源领域的薪资涨幅至少在25%以上。
"你要这么想,"我给小林算了笔账,"NUS的能源系统项目,过去两年的就业数据特别亮眼。最近一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7000新币,比传统机械高了将近40%。而且,你以后想转回机械领域也完全没问题,但反过来就没这么容易了。"
小林若有所思:"麦哥,你的意思是说,选NUS的能源系统等于给自己多留了条路?"
"聪明!"我竖起大拇指,"现在的就业市场最看重什么?跨界能力!你想啊,机械底子打好了,再掌握能源领域的核心知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复合型人才'吗?"
最后,小林果断交了NUS的留位费。看着他下定决心的样子,我还是忍不住叮嘱了几句:"去了新加坡好好干,别辜负了自己这半年的努力。"
说到这里,我想跟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工科生们分享几点建议:
-
别被GPA束缚住手脚,录取官看的是整体实力。科研、实习、专业技能,这些都是敲门砖。
-
选专业要看未来3-5年的发展机会。能源、AI、生物科技这些新兴领域,机会比传统行业多得多。
-
申请一定要做好规划,保底、冲刺、进可攻退可守,这是过来人的经验。
-
雅思分数够用就行,别在这上面太过纠结。重点是把你的专业优势和发展规划说清楚。
最后,送给各位还在纠结的工科生一句话:与其在熟悉的领域拼个你死我活,不如借着留学的机会,给自己打开一片新天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看你准备好了没有。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