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子最坏的年代,终于来了!
最近有个学生家长问我:"麦老师,现在去英国读水硕值不值?"
我沉默了。在留学行业摸爬滚打13年,还是第一次觉得这个问题如此扎心。2011年刚入行时,大家问的都是"去哪个学校",现在连"要不要去"都成了问题。
这事说来有点意思。
记得2016年,也就是我从业第5年的时候,一个学生拿着UCL的offer来找我,嫌弃得不行:"麦哥,就这?我还以为能拿个G5呢!" 那会儿留学圈里,不是G5(英国五大名校)就是"水硕",中间层的学校愣是没人瞧得上。
结果到了2024年,连UCL这样的学校,申请人数都开始断崖式下跌。
作为过来人,我早就预感到这一天的到来。因为留学市场正遭遇三记史诗级暴击:就业溢价暴跌、留学成本暴涨、政策限制暴增。要说为啥,且听我一步步给你掰扯明白。
先说第一记暴击:就业溢价暴跌。
去年年底,我遇到一个老学生,在伦敦政经读完硕士回来,眼巴巴投了200多份简历,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混到。这位可是正经八百的双一流本科+全球Top 50名校硕士,放在五年前,HR都得排队请他喝咖啡。
数据说话更扎心:2020年海归平均年薪26.82万,到2023年直接腰斩到20.45万。而且别以为这就是底了,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更是不忍直视。
一位招聘总监私下跟我吐槽:"现在的海归,跟应届生没啥两样,有些还不如国内985的应届生抢手。"
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一针见血。我手上有个2023年的案例,一个澳洲八大硕士毕业的学生,跟一个国内某985应届生竞争同一个职位。最后人家HR直接说:我们更看重实习经历,海归的光环现在已经不够用了。
为啥会这样?
一个原因是海归太多了。从2000年的几万人到2022年的66万人,这增长速度,说是坐火箭都不为过。另一个原因更致命:回国率从2007年的26.4%飙升到了现在的82.5%以上。
简单算一笔账:2022年出国66万人,按82.5%的回国率,就是54万多海归。而且这还不算往年积压的"库存"。这么多人挤破头往回冲,就业市场不内卷才怪。
说句扎心的实话:现在的留学,已经从昔日的"镀金"变成了"蘸金"——蘸一下就想值钱,这念头也太美了。
这还不是最惨的,再来看第二记暴击:留学成本暴涨。
就我从业13年经历过的案例来看,2011年送个孩子去英国读书,一年顶天也就20来万。现在倒好,动辄50万朝上走,学费、生活费、房租全都起飞。
上个月一个学生家长给我发了张截图,笑着说:"麦老师,看看这个学费账单,我血压都上来了。"我一看,牛津大学的国际生学费,20年涨了300%,伦敦大学学院从1万英镑飙到4.4万英镑。这涨幅,比A股还刺激。
但学费只是明面上的支出。真正让家长们头痛的是那些藏在暗处的"隐形成本"。
去年我接触过一个案例,家长算了笔账给我看:光是前期准备,雅思补习6万(现在一对一辅导都要六七百一小时),申请材料准备4万,签证+机票3万...还没出国,钱包就已经瘦了小十万。
再说说到了国外的花销。记得前年我去英国看望几个学生,一个在曼彻斯特读书的孩子告诉我:"麦哥,我现在租房已经从每月700镑涨到1100镑了,还不包水电。超市的东西,感觉每个月都在涨价。"
有多夸张?举个例子,2019年一个普通留学生在美国一年的开销大概是49.8万人民币,到2023年直接飙到56.8万。这还是均价,要是去纽约、旧金山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那就得再往上加个20%。
最搞笑的是,这么高的投入,含金量却在不断缩水。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从澳洲某名校毕业的学生,她给我看了看她的课程表。好家伙,一周就4节课,其中2节还是网课。这学费算下来,一节课顶得上国内一个学期的学费了。
而且现在不少国外大学为了多赚国际生的钱,录取标准是一降再降。我知道有些英国大学,甚至推出过"本科直升名校硕士"的项目,一些985、211的学生申请都得费劲的学校,居然给三本院校开后门。
说个劲爆的。前两天我参加一个教育研讨会,遇到一位在英国某著名大学任教的老师。他私下告诉我,他们学院去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连最基本的听说都成问题。这帮学生毕业后怎么办?还不是把"水硕"的帽子戴得更严实了。
记得2018年的时候,我遇到一位学生,他爸是个普通工人,砸锅卖铁要送儿子去美国读本科。我当时就劝他:"与其花四五百万在国外读个普通大学,不如考个国内好学校,留学可以等到读研再说。"
结果他不听,非要去。四年后再见面,他跟我说:"麦哥,我爸的积蓄全搭进去了,房子都抵押了,我现在找工作还不如国内大学毕业的同学。"
这就是现实。《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留学生中父母是普通员工的比例已经从2015年的29%上升到42%。说白了,现在的留学已经不是"富人的专利"了,但高额的支出却让普通家庭喘不过气来。
最后说说第三记暴击:政策限制暴增。这一击,直接让不少留学生变成了"政策难民"。
2021年我遇到一个学生,当时他刚拿到MIT的录取,结果因为专业"不合适",签证被拒。这事我记忆特别深,因为这已经是我从业第10年遇到的第38个类似案例了。最搞笑的是,人家学的是机械工程,也能被归到"敏感专业"里去。
现在的情况更糟。2024年初,我统计了一下手上的案例,发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瑞士,这些传统留学强国,几乎都开始对中国学生"挑三拣四"。
加拿大放了个大招,说要在两年内把留学生签证砍掉35%。英国这边更有意思,某些专业直接贴了个"不欢迎中国学生"的标签。就连一向以中立著称的瑞士,也开始对23个国家的学生搞特殊审查,我们赫然在列。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跟我吐槽:"麦哥,我读个商科都得被查来查去,感觉自己像个碟中谍。"
但说实话,这些政策限制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倒逼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非要把目光局限在这几个传统留学国家?
举个例子。去年我手上有个学生,理工科背景,一开始执着于要去美国。后来被我劝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结果不仅专业排名比他原本目标的美国大学还高,学费还省了一半,现在在当地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还有个案例更有意思。一个学金融的女生,原本打算去英国,被我指导去了中国香港。结果人家现在不仅有了亚洲顶尖金融中心的工作经验,薪资待遇比她那些去伦敦的同学还高。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麦哥,那现在到底要不要出国?
我的答案是:要出,但要聪明地出。
第一,目标要准。别再幻想着混个文凭就能"镀金"了,现在是真本事的时代。我最近接触的一个案例就很典型:一个学生去新加坡读AI专业,在校期间疯狂实习,毕业直接被谷歌新加坡分部收了。为啥?人家是真有本事。
第二,成本要算。留学预算得像投资一样精打细算。我建议把预算分成三档:保底、标配、升级。光学费这块,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的好学校,可能比美英的普通学校便宜一半还多。
第三,眼光要宽。现在全球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正在加速,美英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这些地方的学校,正在后来居上。甚至连以色列、北欧的一些学校,都开始崭露头角。
作为一个在留学行业摸爬滚打13年的老兵,我可以明确地说:留学依然是一条值得走的路,但绝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
拿到一堆offer不难,难的是在留学这场"持久战"中走对路。现在的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准定位和理性规划。
那些动辄喊着"牛剑清华已经锁了""G5 稳了"的中介机构,迟早会被市场淘汰。因为留学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场需要智慧的人生规划。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与其花重金买一个镀金梦,不如用心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毕竟,真金是不需要镀的。
我是麦哥,关于留学这事
我说点大部分人没听过的观点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