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可怜的留学生父母,都是自己吓死自己!

老麦
2025-04-13
9 阅读
留学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

图片

"留学生父母是世上最苦的人"——前两天刷到这个朋友圈的时候,我差点把手里的咖啡喷出来。

图片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的人,我得说,这话说得有点问题。

不是因为留学生父母不辛苦,而是因为他们的辛苦,往往是自找的。

记得去年冬天,我遇到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家长,姜女士。她儿子正在美国读大二,人在波士顿。那天她来找我咨询,眼圈都是黑的,整个人瘦得不成样子。

"麦老师,我儿子大概是恨死我了。"她苦笑着说。

原来,这位妈妈每天凌晨3点准时起床,就为了能赶上儿子晚上10点下课的时间。连续半年,每天掐着时间给儿子打三个电话、发十几条微信。儿子不回,她就疯狂轰炸。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被儿子拉黑了。

"我这不是担心他吗?美国那边不太平,他一个人在那边..."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话:"您应该也知道,波士顿可是美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吧?"

从数据上看,2023年波士顿的留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仅为0.02%,比很多国内城市还要低。更何况,她儿子所在的大学城区,简直就是个安全气泡。

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像姜女士这样的家长真不少。我把这种情况称为"留学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是自己把孩子送出国的,结果自己先被自己吓得睡不着觉。

说真的,当我看到有些留学生家长动不动就说"最苦"的时候,我就想问问:到底是真的苦,还是给自己加戏?

且说说我最近遇到的另一位家长吧。这位爸爸的女儿在英国读研究生,女儿九月份走的时候,他特意去报了个英语班,还下载了BBC的APP天天听新闻。你猜怎么着?这位父亲现在不但能跟女儿用英文聊天,还在帮她修改论文。按他的话说:"与其整天担心孩子过得怎么样,不如提升自己,能帮就帮一把。"

这位爸爸的做法,可比每天熬夜担心的家长高明多了。但凡出过国的人都知道,留学最难的从来都不是安全问题,而是适应问题。

家长与其在这边瞎操心,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孩子所在的国家和文化。

图片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留学生家长的焦虑,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说个去年的案例。一位在我这报班准备出国的学生,刘暖阳,她妈妈看到美国枪击案的新闻就彻底慌了,非要让女儿改申请加拿大。

这事发生在我从业第12个年头,我当时就给她发了一份数据:2023年美国高校校园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是0.003%,其中国际学生的受害率更是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但数据并不能真正安抚家长的内心。我发现,很多家长的焦虑,归根结底是对"失控"的恐惧。

今年年初,我遇到一位特别的家长,程女士。她女儿去年考上了悉尼大学,但她愣是花了40万在学校附近买了个网络监控,还要求女儿必须24小时开着。结果可想而知,母女关系彻底崩了。

当时我问她:"您是担心孩子的安全,还是担心掌控不了她的生活?"

这句话问到了痛处。程女士沉默了很久,最后承认:"可能我就是放不下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在国内的时候,她的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中。现在突然什么都管不了,我很害怕。"

实际上,根据我们机构的调查,85%的留学生在国外的第一年都会经历一次以上与父母的重大冲突。而这些冲突中,有76%是由于父母过度干预造成的。

最讽刺的是,越是害怕失控的父母,越容易把孩子推得更远。我曾经接触过一对双胞胎,一个在美国,父母基本不干预,现在感情好得不得了;另一个在英国,父母各种远程遥控,结果假期都不愿意回国。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两个月,我遇到了一位让我特别欣赏的家长。她儿子在加拿大读大二,每次我们聊天,她都会说:"我在跟儿子学习独立。"

这位妈妈说,儿子刚出国那会儿,她也是各种焦虑。后来她想通了一个道理:既然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就是选择了让他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作为父母,何不也趁机提升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

现在,她不但学会了给儿子空间,还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她重新考了瑜伽教练证,开了个小工作室,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她跟我说:"以前我总觉得孩子是我生命的全部,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我自己的人生还可以这么精彩。"

图片

说到这儿,不少家长可能要问了:那到底该怎么办?总不能眼看着孩子出国,自己就真的完全撒手不管吧?

这个问题在我2021年,也就是从业第10年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特别极端的案例。

一对夫妻,在儿子去美国读研之前,特意请了个心理咨询师。那阵子正是疫情刚开始好转的时候,他们怕自己控制不住给孩子添乱。

当时我还觉得他们有点小题大做。结果这一年下来,我发现他们是我见过最淡定的留学生父母。

为啥?因为他们想明白了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父母的角色需要升级。那位爸爸举了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以前我们是孩子的司机,现在要变成他的导航。导航只提供建议,不能强行把方向盘抢过来。"

就拿我现在带的一个学生来说。温朗睿,在澳大利亚读书,去年想转专业。他妈妈来找我的时候,语气特别笃定:必须要劝孩子回到原专业。

我问她:"您反对的是转专业这件事,还是担心孩子想不清楚?"

这一问,她愣住了。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她没有强行反对,而是和孩子一起列了个清单,分析新旧专业的优劣。最后温朗睿自己做出了决定:留在原专业,但选修新专业的课程。

第二,沟通方式要改变。记得去年有个学生,方伊凡,他爸总抱怨:"这孩子在国外待久了,电话里除了'嗯''啊'就是'好',跟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当时建议他换个思路:与其问"今天干什么了",不如聊聊新闻热点、聊聊股市、甚至聊聊游戏。结果这一换,父子俩的对话顿时多了起来。

现在国外的很多高校都有个"家长指南",我个人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那份。他们强调:父母要学会从"管理者"变成"倾听者"。说白了,就是别总想着指手画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第三,要学会给自己找事做。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儿子在英国读书,她特意选了一个访问学者的项目,去了趟剑桥。这一去不要紧,她发现国外家长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真的很不一样。

"他们更像是在经营一段平等的关系,"她说,"孩子出国了,他们反而更有动力去提升自己,这样才能继续做孩子的榜样。"

图片

在我2024年的咨询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我们常常忘了,战斗的主角到底是谁。"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留学生父母真的是最苦的吗?

答案是:那要看你怎么选择。

就在上个月,我遇到了2011年我刚入行时带过的一个学生,现在他已经是硅谷某大厂的技术主管。

闲聊时,他给我看了一段他妈妈的朋友圈:"今天又学会了一道咖喱,等儿子放假回来给他做。这几年,我好像从一个只会担心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妈妈。"

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说留学考验的是孩子的独立能力,不如说是在考验父母的"放手"能力。

根据我们最新的调研数据,那些能和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留学生父母,往往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1. 他们不把孩子的留学当作"失去",而是当作亲子关系的"升级"。就像我那个报了英语班的学生家长,现在都能跟女儿讨论英美文学了。

  2. 他们懂得边界感。记得今年年初,我有个学生的妈妈特意发信息感谢我:"谢谢你当初告诉我,最好的爱是学会给孩子私人空间。现在我和女儿每周固定视频一次,反而聊得很开心。"

  3. 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投资"自己。去年我遇到一对特别有意思的夫妻,儿子在加拿大读书,他们干脆报了个摄影班,现在全国各地到处跑,拍照片办展览,活得比儿子还精彩。

说到底,所谓的"最苦",往往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困在了一个错误的定位里:非要当全能的父母。

其实,比起事事操心,不如学着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我看到太多父母在孩子留学后实现了自我蜕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与其纠结于"失去"了什么,不如思考"可以得到"什么。

所以,各位留学生父母,请记住: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人生的全部,但你们可以把留学当作一个契机,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父母,怎么会是最苦的呢?

打开朋友圈,准备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收到一条咨询:

"麦老师,我女儿打算明年出国..."

我笑着回复:"来聊聊吧,让我们一起把这次留学变成你们母女的升级之旅。"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