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良心的大学,正在用一个残酷的真相打醒中国家长
这两天有个崽子来找我规划留学,一进门就问:"麦老师,我妈要我申纽约大学,说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但我觉得别人都去那儿好low啊..."
听完我差点没笑岔气。在我从业这13年里,没见过几个真懂NYU的。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最新的《门户开放报告》刚出炉,NYU以27,247名留学生继续蝉联"留学生最多大学"的位置。这家伙倒好,嫌弃起大家都爱的学校来了。
说真的,选校这事儿,越是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往往藏着最深的学问。那些动辄被人说"烂大街"的学校,能常年屹立不倒自有它的道理。
自从2013年开始,NYU就一直霸占着"留学生最多大学"的宝座。而隔壁哥大,"藏"了2万多留学生,一样是让人"不要不要"的。就这俩学校,光是中国来的天才,就够组一支航天队的了。
要说最近的变化,倒是把我这个老江湖都给整懵了。2024年的数据显示,原来排名第20开外的北德克萨斯大学,突然杀进了前十,留学生数量暴涨45%。一年增加了近4000人,这涨幅把我都看傻了。
你以为这些数字就是个简单的排名?大错特错。这背后是美国几百所大学十几年来的招生政策变迁,是中美教育体系的碰撞,更是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的缩影。
记得去年底,我带着一个学生去NYU面试。路过华盛顿广场公园的时候,看到亚裔面孔的学生仿佛就没断过。从Stern商学院到Tisch艺术学院,从Courant数学研究所到法学院,每个building里都是满满的"国际范儿"。
这个现象让我想起2011年刚入行时的情景。那会儿大家挤破头都想往Top30冲,生怕自己掉队。现在呢?精明的申请者早就在研究怎么在录取率、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之间找平衡点了。
有意思的是,这份榜单里的学校,录取率从6%到87%不等,地理位置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类型从公立到私立,风格从传统到创新,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给你们详细解读这些数据之前,我先来个"没人发现的重点":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比例,都高得吓人。
说到研究生比例这个梗,不得不先聊聊NYU。这所把"大都会"玩明白了的学校,近些年可是玩出了新花样。2025 U.S. News排名一口气蹿升5位重返Top30,看得我都想为它鼓个掌。
记得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的时候,遇到个学生叫季凌薇。这姑娘学传媒策划的,成绩中规中矩,但特别有想法。她跟我说想申NYU的媒体研究,但担心自己"实力不配"。
我当时就逗她:"你知道NYU的传媒学院为啥这么强吗?不是因为它的课程有多牛,而是因为它的location把别的学校都给干翻了。"
纽约有什么?NBC、CBS、CNN的总部都在那儿,华尔街的金融媒体天天都在发新闻,隔壁还有无数广告公司和PR公司。NYU的学生基本上天天都在产业第一线泡着。就这个实习资源,就够其他学校羡慕一阵子了。
季凌薇最后不仅顺利申上了NYU,还在读研期间通过学校资源拿到了NBC的实习。现在在一家顶级媒体公司做内容总监,年薪轻松破百万。这事让我更坚定了一个观点:选校不能光看排名,要看行业生态。
再说说东北大学,这可是个让很多家长摸不着头脑的主。U.S. News第54名,但国际生数量能排第二,而且人家的Co-op项目简直就是职场敲门砖界的爱马仕。
去年我有个学生,机械工程背景,家里本来想让他冲斯坦福。结果这孩子在我的建议下选了东北大学的机器人工程硕士。为啥?因为东北大学的Co-op项目跟波士顿机器人产业带完美搭配,这可是百年老字号的带薪实习项目。
学校的数据显示,50%的Co-op项目参与者直接收获了相关企业的offer。这不是那种水实习,是真刀真枪地干活,连薪资都高得让其他学校的学生眼红。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关键点:选校要看性价比。东北大学的学费确实不便宜,但人家的带薪实习能让你回血不少。更重要的是,这经历在简历上的份量,比一串4.0的GPA来得实在。
现在每次我看到有学生执着于死磕Top30,都忍不住想说:兄dei,你知道你在错过什么吗?就拿东北大学来说,它的就业率和起薪,在某些专业领域里可以轻松吊打一堆排名比它高的学校。
顺便爆个料:东北大学最近在偷偷扩大AI和数据科学的Co-op项目规模。这两年,我就见过好几个转码成功的案例,都是通过Co-op项目实现了弯道超车...
说完NYU和东北大学,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哥大的留学生人数突破2万,这数字把我都吓了一跳。作为一个常春藤,居然能有这么多国际生,背后的故事够写本书了。
2015年,也就是我从业第4个年头,遇到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有个学生,家里开了个小型制造厂,对工程专业特别感兴趣。但他不光想学技术,还想懂经营。最后申请了哥大工程管理硕士,现在成了family business的接班人,把传统制造业玩出了新花样。
哥大这些年的国际化战略可以说是相当野。不光在纽约本部开设了大量适合国际学生的专业项目,在中国、印度、中东都建立了研究中心。光是工程学院的专业方向,就能让人看花眼:从人工智能到可持续发展,从金融工程到生物医学,几乎应有尽有。
再看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这学校简直就是"平民版斯坦福"。虽然排名第121,但连续10年被评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学,这操作就很"ASU"。我刚开始做留学咨询那会儿,ASU在国内基本没什么知名度。这些年可好,成了理工科同学的香饽饽。
2023年我遇到个案例,那学生在国内某211大学读计算机,成绩一般,但课外项目做得不错。最后找我规划申请,去了ASU的计算机科学硕士。现在在亚利桑那的一家半导体公司做研发,薪资待遇不比硅谷差。
说到创新,南加大(USC)可是个中高手。电影学院全美第一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但USC真正厉害的是它跟产业的联系。在我13年的职业生涯中,经手过无数USC的案例,最成功的那些,都是懂得利用学校资源的。
记得2019年带队去USC考察,看到他们的创新创业中心简直惊呆了:学生创业项目可以直接对接硅谷的风投,工程学院的研究项目随时可以找到产业合作伙伴。这哪是在读书,简直就是在创业孵化器里泡着。
最让我意外的是北德克萨斯大学,这一年居然杀进了前十。坦白说,这个结果连我这个老江湖都没预料到。但仔细一分析,这背后的逻辑特别清晰:第一,学费比较亲民;第二,德州就业机会多;第三,录取难度相对较低。
有个去年申请的案例特别典型。那是个转专业的学生,本科学的是环境工程,想转数据科学。其他学校都要求补很多课,但北德克萨斯大学的项目设计得特别友好,还专门有bridging courses,最后这学生不仅顺利转专业,还在达拉斯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但是我必须提醒各位,选校千万别被表面数据迷惑。光看留学生数量多,并不代表这个学校就适合你。
关键是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你的实力圈在哪里,专业方向最适合在哪里发展,毕业后想在哪里发展。
说个最近的案例。前两个月有个学生,本科金融背景,想去美国读数据分析。成绩不错,但缺乏实习经验。他给我列了个选校清单,从哥大到北德克萨斯大学,看得我直摇头。
"兄弟,"我跟他说,"你这选校策略就像往饭里撒把盐,闭着眼睛撒。"
在我建议下,他最终的选校清单是这样的:梦校选了NYU的数据科学,因为金融背景可以很好地结合数据分析;保底校选了ASU,因为创新能力强而且就业市场好;中间还包括了东北大学,就冲那个Co-op项目。
现在是2024年,形势比我2011年刚入行时复杂多了。很多家长还在用老思维选校:排名高就是好。但实际上,现在的留学选校,更像是在下一盘棋。
我给大家几个实操建议:
首先,别被综合排名迷惑。像UIUC,计算机专业能跟MIT、斯坦福掰手腕,但综合排名才33位。普渡大学的工科,能让麻省理工都眼红,综合排名却在46名。
其次,要看专业生态。波士顿大学的传媒专业,在波士顿这个教育之城简直如鱼得水。东北大学的带薪实习,在波士顿的科技创新带上占尽地利。
最后,要考虑性价比。就拿北德克萨斯大学来说,虽然排名不高,但德州的就业市场和相对较低的学费,让它性价比爆表。难怪今年国际生暴增45%。
记得前几天一个校友聚会,我遇到12年前帮助申请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现在有的在华尔街,有的在硅谷,还有在欧洲发展的。聊起当年的选校经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选对学校,就等于在职业发展上抄了近道。
所以,各位准留学生,与其纠结要不要去"人多的学校",不如想想什么样的学校最适合你。排名不是选校的终点,而是起点。真正的高手,是能在专业优势、地理位置、就业前景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的人。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选校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最适合你的解法。找对解法的关键,就是别被表象迷惑,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些年,我看过太多选对学校而逆袭的案例,也见过不少选错学校而浪费时间的教训。如果你问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那就是:学校选得好,人生路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