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读大学和留学的本质区别,还是张雪峰说得透彻!
有家长说"国内学校不理想,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包括很多低年级的家长觉得国内太卷,想让孩子读国际高中,读国际大学。
张雪峰老师在直播间一语道破天机:"各位家长,你以为国外选个好大学就不卷了吗?你以为哈佛、耶鲁、常青藤名校就不卷了吗?不可能的,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会卷,只不过卷的维度不同。"
说得好!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做留学咨询的老人,我深有体会。来给大家爆个猛料 - 2023年哈佛大学本科申请录取率低至3.41%,创历史新低。
MIT、斯坦福等顶尖名校的录取率也都在4%-5%左右徘徊。这说明什么?国外名校的竞争其实比国内还要激烈!
但是,竞争的方向和评价标准确实大不相同。记得去年有个学生问我:"麦哥,我成绩一般,但课外活动特别丰富,在国外申请会不会有戏?"
这让我想起13年前刚入行时接触的第一个案例。当时有个男生,高考只有580分,在浙江能上的学校并不理想。
但这孩子从高一就开始做机器人编程,还获得了世界机器人大赛的奖项。最后他不仅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录取,还拿到了3万美金的奖学金。
你看,这就是国内外教育体系的第一个本质区别 -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国内基本就是"分数论英雄",国外却是多维度考察。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背后的逻辑...
说起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差异,还得从根子上说起。我从业这些年看下来,两边的教育理念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国外玩的是纽曼式教育模式,啥意思?就是主打一个"大器晚成"。我在做留学规划的第8个年头,遇到一个特逗的case。这哥们本科第一年选了经济,第二年觉得不对劲改了计算机,到第三年又对生物科技来了兴趣。
换专业换得那叫一个起劲!在国内,这就是个"三心二意"的反面典型。但在美国?人家大学:没问题啊,探索自我嘛,年轻人嘛,多尝试才能找到真爱。
我当时就在想,这要搁国内,得被老师念叨死。但说实话,人家这种模式还真不赖。
我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在美本期间多方"试错",最后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金融科技方向,现在在硅谷一家独角兽公司当产品经理,工资那是相当可观。
反观咱们国内,是典型的"洪堡模式"。不了解洪堡?简单说就是"专精特新"的代表。
1952年那会儿,我们学习前苏联和德国,搞了个"院系大调整",把啥都分得清清楚楚。好处是专业性强,缺点是...你要是选错了专业,那真叫一个头大。
再给你爆个料:在我的客户里,有超过60%的留学生最终从事的工作跟他们的本科专业不相关。
而在国内,专业跟职业不匹配的比例会低很多,大概在30%左右。这说明啥?国外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培养,在现在这个"人生可以有N次选择"的时代,可能更有优势。
但最戳你的应该是这个数据:国外一个教授带的学生通常是5-20人,而国内动不动就是一个百人的大课堂。
12年前我去美国考察的时候就惊呆了 - 那边本科生跟教授联系方便得很,office hour随便约。国内呢?找个导师签个到都得排队。
说到这儿,有些家长可能要说了:"麦哥,听你这意思,是不是国外的就都好?"这话可不能这么说。我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关键是要...
关键是什么?是要看清自己孩子的禀赋和性格。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里,见过太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案例。
我记得在2020年遇到个学生,学霸级别的存在,国内重点高中top 3。家里人觉得他适合去美国读名校,结果我一聊天就发现 - 这孩子属于那种"给我一个目标,我就能专注到底"的类型。你让他大一到处探索?他反倒浑身不自在。
最后我的建议让全家都惊了 - 建议他留在国内上交大。现在呢?孩子在上交读计算机,搞研究搞得不要不要的,还发了好几篇顶会论文。这就叫"知己知彼"!
但前两个月又来了个女生,上课基本在神游,成绩在班级中游,但业余时间办了个小型创业公司,还真赚了点钱。家长问我:"麦哥,这孩子是不是没救了?"
我直接乐了:"这不就是典型的适合去美国读大学的苗子吗?"果然,通过合理规划,这姑娘现在已经拿到了波士顿学院的offer。在那边,她的创业经历反而成了加分项。
所以,我给各位家长和学生的建议是:
第一,不要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家孩子申请国外名校,你就觉得自家孩子也得出国,这属于典型的"一叶障目"。关键是要了解自己/孩子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第二,要理解"成功"的多样性。我经常跟家长说,别把"藤校"当成唯一出路。无论是国内的"洪堡式"还是国外的"纽曼式",只要找对了路,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给大家爆个重磅消息:现在很多国内高校也在改革,开始尝试书院制、通识教育,搞"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清华的新雅书院、浙大的竺院,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这么说吧,教育模式这个事,生死有命,各取所需。重点是选对赛道,找准自己。
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不过有人适合在国内的温室里长成参天大树,有人则需要在国外的森林里历练成参天大树。
最后说一句,看到这儿的朋友们,如果你还在为教育道路的选择而纠结,不妨来跟麦哥聊聊。
13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规划也应该是"私人订制"。
记住一句话:选择不在于对错,而在于适合不适合。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