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0万留学梦的终结!归来时体制大门已经关闭了!

老麦
2025-04-13
3 阅读
留学
海归
就业政策
学历贬值
教育投资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微信的家长,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最近有个我2018年带出国的学生发来微信:"麦哥,我发现我50万的留学经历现在连本科时的学校都不如了..."

图片

这孩子当年本科是某二本院校,花50万读了英国某中档大学的硕士,现在连选调生都报不了。

为啥?因为北京市2025年度选调生招录政策直接甩出一记重拳:留学生本科必须是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毕业。这一波直接把大量海归拍在沙滩上。

说真的,在我从业第13年(从2011年至今)看到这个政策时,一点都不意外。早在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时,我就发现体制内外开始对海归"挑三拣四"。

那会儿三大顶级咨询公司开始把第一学历作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条件,国内券商和外资投行也都明确要求"本科必须是985/211"。

别以为这只是个例。2021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首次突破100,000人,这数字每年都在暴涨。

我记得前两年一个从UCL(伦敦大学学院)毕业的金融硕士来找我复盘:"麦哥,我都去了英国前十的学校,为啥月薪还不到8000?"

市场就是这么真实且残酷。现在的就业市场就像个被人打翻的火锅,汤料撒得到处都是:老三样(互联网、房地产、教培)都在大跳水,新三样(新能源、光伏、半导体)又卡着高精尖人才的入场券。

关键是现在市场只认三种人:顶级学校的理科大神、能写得了大战略的文科智囊,还有高级蓝领工人。

你说海归要是够不着高精尖,写不了大战略,还看不上蓝领工作,那不就成了无处安放的"无根浮萍"?

这哪是"镀金",简直是在"褪金"。

图片

不是我唱衰海归,而是大环境真的变了。在我从业第8年(2019年)时,就遇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位UCR(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应届生,手握CS(计算机科学)学位,面试了十几家互联网大厂却处处碰壁。

最后HR私下跟我透露:"本科既不是985/211,专业实习经历又都在国外,我们担心他适应不了国内的开发环境和氛围。"

说白了,现在就业市场玩起了"根红苗正"那一套。体制内就不说了,体制外更有意思:投行眼里985是门槛,医药行业连推免都要看本科,顶级咨询更是把第一学历当KPI。

诶,你跟我说你剑桥毕业?对不起,先看看你本科在哪儿读的。

卷出新高度啊这是。更绝的是,有的留学生还在死磕"性价比负数"的专业。

我去年接触一个准备申请英国艺术史硕士的学生,家里准备了60万预算。我直接问他:"你毕业后打算干啥?"

他说:"可能去博物馆或者画廊工作。"我当时就想说:兄弟,你知道国内普通博物馆馆员的薪资水平吗?那可能连你一年的学费都不够...

不过最搞笑的还是那些"曲线救国"的。前两周有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他儿子高考成绩一般,想花100万送去美国读个野鸡大学,然后再转学到好学校。

我就问了一句:"您知道美国Top30的转学录取率是多少吗?"然后给他看了个数据:2023年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转学申请超过24000人,录取率才24%,而且优先考虑社区大学转学生。这位家长立马就懵了。

在我看来,留学这事儿就像一场游戏,规则变了,玩家却还在用老套路。现在的留学,性价比越来越像个倒U曲线 - 要么顶级名校真材实料,要么就是性价比为负。

那些打算花个五六十万混个中档大学文凭的同学,真的要掂量掂量了。

图片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一位曾经和我赌气去"野鸡大学"的学生来找我喝茶。

那孩子在国内某211读的本科,觉得自己不够牛,非要转学去美国。最后去了个全美排名200开外的学校,花了家里80万。

毕业后找工作面试,竟然被人力直接问:"这个学校是野鸡大学吧?"

这段我从业13年的经历告诉我,留学这事儿真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就像前几天我在美国招生官研讨会上听到的一句话:过去的留学是一个class mobility(阶层流动)的机会,现在却变成了阶层固化的照妖镜。

有多少人报着镀金的心态出国,最后发现自己是在花钱买教训?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海归的平均起薪不到1万,而且近三成的留学生毕业半年内仍在待业。

这还不算那些为了体面而"被创业"的人。

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1. 金融领域开始青睐复合型人才,比如交叉计算机和金融的FinTech专业,纯商科已经不吃香了;

  2. 科技公司更看重实践能力,一个本土大厂实习经历可能比一个国外名校文凭更有竞争力;

  3. 传统国企和机关单位开始设置"限海归令",比如明确要求必须是国内重点高校毕业。

记得我在2016年(从业第5年)时,还经常遇到一些"任性"的留学案例,比如放着国内985不读,偏要去美国读个社区大学。

但现在我都会严肃地告诉家长:如果你家孩子本科不是很理想,与其花60万去国外读个一般的学校,不如先在国内积累两年工作经验,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图片

说到这儿,我必须要提醒各位一个残酷的现实:出国留学已经从20年前的"镀金"变成了今天的"提款机"。

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帮助学生规划留学的老人,我见过太多人栽在"出国=成功"这个认知偏差上。

最近接了个令我触动的案例。一个理工科研究生,在国内某985读完本科后,花了70万去英国读了个一年制的人工智能硕士。

回国后发现,人工智能岗位要么要求博士学历,要么需要很强的编程能力和实战项目经验。结果这位同学现在只能从初级开发做起,月薪1万出头,要还债十年。

其实留学性价比的分水岭很明显:

  1. 如果你是顶尖985的本科生,冲击全球前30的名校还是值的;

  2. 如果你本科是普通211,但专业能力突出,选择特色专业项目也不错;

  3. 但如果你本科是普通学校,与其花50万去混个文凭,不如先在国内打好基础。

有人可能要问了:"麦哥,那现在是不是就不建议出国了?"非也。留学依然是一条路,但不是任何人随便选的路。

在我帮助过的上千个留学案例中,最成功的都是那些带着明确目标出国的人。

比如去年我带的一个浙大本科生,人家先是在国内某头部券商实习了一年,搞清楚了自己想做量化交易,然后才申请了CMU(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金融工程。这孩子现在在华尔街对冲基金工作,年薪直接起飞。

我的建议是:

  • 本科阶段,除非你有实力冲击全球前30,否则国内重点大学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

  • 读研阶段,要么选全球顶尖名校,要么就选带实习项目的特色专业

  • 无论如何,都要对标就业市场,不要因为"出国梦"而忽视了ROI(投资回报率)

最后,送大家一句实在话:镀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实力说话的时代。

与其花50万买一个"海归"的标签,不如想办法让自己真正变得优秀。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