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UBC博士的离去,戳中了所有留学生的软肋

老麦
2025-04-13
1 阅读
海归就业
学术压力
留学生困境
职业规划

图片

前天刷到一篇报道,看完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在我从业这13年来,见证了太多留学生的困境和纠结,但这个故事的结局还是让我揪心了好久。

图片

这篇报道讲的是一位UBC的博士宋凯。

说起来,他的履历简直闪瞎眼:北大硕士毕业,拿着CSC的资助去了加拿大UBC读博。

这位年仅38岁的年轻博士,因为首聘期考核的事情,2024年4月2日在南京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图片

说真的,写这篇文章时我反复斟酠。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从事留学咨询和规划的老人,我见证过太多留学生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想聊聊这个话题,不是为了吸引流量,而是这件事戳中了每一个留学生最深的痛点 - 回国后的生存现状。

宋博士的经历其实并不罕见。2019年回国后,他在南京林业大学任教。按理说,这份工作应该是很多海归学子梦寐以求的。但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首聘期考核中要求申请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他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结果就是被降职降薪,还要退还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

就在上个月,我接触过一位同样是理工科背景的留学生,Harvard PhD,回国后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不同的是,在经历了3个月的挣扎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美国。"麦哥,其实我最怕的不是考核指标,而是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 他跟我说这话时,眼神里满是无奈。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数据:据最新的调查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有超过67%的海归表示就业过程中遇到了"预期与现实严重不符"的情况。而在我2011年刚入行时,这个数字还不到30%。十几年过去,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严重。

现在的留学生面临的情况,我用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在玩一个升级打怪的游戏,但规则总在变,今天说要打败A级怪兽,明天可能就要求打败S级boss。更要命的是,你辛辛苦苦攒的装备,可能随时会被系统回收。

图片

说到这儿,不少人肯定会问:那干脆别回国不就得了?这话要是放在十年前,我可能也会这么建议。但现在,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最近我一个学生,Stanford博士毕业,做AI的,卷到脱发。在美国找教职卷不过印度大军,在业界又被各种layoff吓得睡不着觉。这娃儿来找我支招,愁得都快秃了。我问他:"那你想清楚没,到底是回国还是死磕美国?" 他盯着我看了半天,憋出一句:"麦哥,我倒是想回,但国内高校那个考核指标,我怕我也顶不住啊!"

这话听着扎心,但说的是实话。就拿高校科研考核来说吧,现在这指标,简直就是在玩快进版吃鸡,落地就要rush,不rush就出局。我一个2021年刚回国的学生吐槽说:"在国外读博的时候,导师天天教我怎么做research,现在回国了,我觉得我在学习怎么写paper。"

别说高校了,企业也差不多。前阵子我另一个学生,从伦敦商学院毕业,回国进了某知名券商。结果入职第一天,老板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小目标":三个月内要把前任半年的业绩干出来。这不是蹬鼻子上脸么!我问他怎么打算,他苦笑道:"麦哥,现在后悔也晚了,只能卷着呗,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但说真的,留在国外就真的有出路吗?讲个劲爆的,去年底我一个在多伦多工作的学生跟我说,他们组里一个印度大哥,PhD,工作5年,因为换工作拿到的package比老员工还高,结果没两天就被"优化"了。原因你们猜是啥?"performance issues"。这种事在北美现在简直是家常便饭,HR的说辞一套一套的,但大家都懂是咋回事。

所以啊,现在的留学生就像是在走钢丝,脚下是刀山火海:

回国吧,先不说挤破头的"海归人才计划",光是各种考核指标就够你喝一壶。不回国吧,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也不是以前那个"遍地黄金"的样子了。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国外的layoff一波接一波,我那些学生们私下吐槽说感觉像在玩"大逃杀",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还在不在。

记得我从业第8年的时候,有个UCB的理工博士问我:"麦哥,你说我是回国拿教职,还是在湾区继续卷?" 我当时给他算了笔账:回国做教授,平均一年要发3-4篇论文,基金项目必须要有,学生要带,行政要做;在湾区做码农,平均一年要做3-4个项目,KPI要达标,抗压要强,还得提防裁员。

他听完后笑了:"这不是半斤八两吗?"

我说:"兄弟,你这还真说对了。"

图片

其实吧,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大家对"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

记得前两天,一个刚从Columbia毕业的金融硕士来找我聊天。说是在选择上犯了难:一边是国内某大行开出的"青年英才"计划,工资不算顶尖但有编制;另一边是纽约一家中型投行,package看着肥,但每年都在裁员。

我问他:"你觉得什么算成功?"

这娃儿愣了半天,说:"要是在三年前,我肯定选纽约。但现在,我真有点拿不准了。麦哥,你说现在的留学生是不是太难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做这行的老人,我感觉现在的留学生确实比以前难多了。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难不难,而在于我们是不是把路越走越窄了。

给大家爆个料:就在上个月,我遇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这是我一个2015年就认识的学生,当时从USC毕业后回国创业。现在呢,生意做得还不错,前两天还上了财经头条。我问他当初为啥放着美国的offer不要,非得回来折腾。

你们猜他怎么说?

"老麦,你还记得当年你跟我说的话不?你说找工作就像谈恋爱,要找对的,不是最好的。我在美国做码农确实能赚不少钱,但我觉得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现在很多留学生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总觉得要么留在国外拼命卷,要么回国继续卷,仿佛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

但实际上,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就说我另一个2020年回国的学生吧,MIT的机械工程博士,按理说国内高校抢着要。但他倒好,回来后跑去做了科技类自媒体,现在粉丝都快100万了。

前两天他来找我喝茶,笑着说:"麦哥,你知道吗?当初我爸妈气得要死,说我是不是疯了,好好的博士不当,跑去做什么自媒体。但现在呢,我不仅赚得比当教授多,还能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显示,在所有海归创业者中,有42%的人表示,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图片

所以啊,对于现在的留学生来说,回国或者留外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道选择题,不如说是一道证明题 —— 证明你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来,我给大家捋一捋,这些年我接触过的上千个案例,最后混得还不错的,基本都遵循了这么几个原则:

第一,别把眼光局限在所谓的"金饭碗"上。特别是对高校或者大厂的迷恋,搞得好像除了这些就没活路了似的。我有个学生,当年从哈佛肯尼迪学院毕业,能在波士顿当公务员,但她非要回国做了个小而美的教育机构。现在过得不要太滋润,关键是一点都不焦虑。

第二,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拿我一个2018年的学生来说,LSE毕业后在伦敦做咨询,但人家够聪明,业余时间考了个注册会计师。去年被裁了,立马就找到新工作,因为他的技能组合够硬核。

第三,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这年头,与其纠结回国还是留外,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能来去自如。我那个Stanford的高材生就做得挺好,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接国内的远程项目,等去年回国的时候,人脉和资源都已经铺好了。

但最重要的是,别让自己被所谓的"成功标准"给框住了。记得我在2011年刚入行时,遇到的第一个学生就跟我说了句话:" 麦哥,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活着。" 这话我现在还记得。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前几天那个选择困难的Columbia小硕。我问他:"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最理想的人生,你会怎么写?"

他想了想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生活有盼头,工作有奔头。"

我说:"这不就结了。你觉得在哪儿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就去哪儿。"

所以,与其纠结当下这个选择题,不如先问问自己:十年后的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永远不会尽善尽美,但只要是朝着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走,就不会太差。

最后,我想对每一位还在选择路口徘徊的留学生说:别把选择看得太重,因为人生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无论你最后选择回国还是留外,记住一点:选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要方向没错,就别怕走得慢一点。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博士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