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最大的谎言:你不够优秀!
"麦哥,我最近有点儿迷茫......"
这是2024年初我收到的一封邮件。发件人Angela是我正在服务的一位学生,刚刚拿到某Top30美校录取。
在我从业13年经手的数千个案例中,她绝对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GPA 3.95+,托福首考108,还自己创办了一个帮助山区儿童的非营利项目。
说实话,我被这封邮件整不会了。
这姑娘啥都不缺啊?学校录了,未来光明,怎么还迷茫上了?
直到我读到邮件最后一段:"我看了看新生群,感觉大家都好厉害。有人拿过国际奥赛金牌,有人已经发表过论文...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普通。麦哥,我是不是不该去这所学校?"
啧,这情况我太熟悉了。
记得2015年,也就是我从业第4年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类似的学生。那会儿她刚拿到某藤校offer,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就被新生群干懵了——一群科研狂人,创业达人,艺术天才在群里谈笑风生。这孩子硬生生把自己卷成了抑郁,最后不得不gap了一年。
真让我感慨,这十几年过去了,怎么留学圈还是这么卷?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Top30院校中国学生的平均托福成绩已经突破105分,SAT1500+都快成标配了。更别提那些光鲜亮丽的"软背景"——国际竞赛、顶级期刊论文、创业公司......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数据后面,藏着多少个被完美主义折磨的孩子?又有多少人在追逐"人设"的路上迷失了自我?
这真不是我在这儿倒苦水。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生的老人,我想讲几个真实的故事,聊聊在这个内卷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平凡"。
说到这儿,我想起2019年带过的一个学生,就叫她温暖吧。这个案例让我对"完美主义综合征"有了全新认识。
温暖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人设——国际学校Top 5%的成绩,从小到大拿奖拿到手软。温暖妈每次和我开视频,都笑得见牙不见眼:"我们家温暖从来不用操心的!"
但只有我知道,这孩子私下焦虑得头发都快掉没了。
为啥?就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够格"申Top30。那会儿温暖刚做完USAD(美国十项全能竞赛)区域赛队长,带队拿了个州级二等奖。搁普通人那儿这已经是神级成就了,温暖却愁得睡不着觉。
"麦哥你看看一亩三分地上的大佬们!人家USAD都是全国金牌,我这也配叫特长吗?"
我服了。这届留学生太卷了,连自卑都这么卷。
那段时间,温暖疯狂开始"查差距":看到别人八门AP,自己就硬刚十门;看到有人办了环保社团,自己就立马筹备心理辅导项目;别人在教授实验室做RA(科研助理),她就去联系了三个实验室。
你们猜结果如何?
这孩子差点因为过度透支进了医院。十门AP最后只拿了一个5分,其他基本都是2、3分;心理辅导项目因为准备不足,效果很一般;三个实验室都没回她邮件。
那天,温暖终于在视频里崩溃大哭:"麦哥,我是不是特没用?我觉得我配不上那些好学校......"
说实话,这番话听得我心里一疼。
各位知道现在美本申请有多内卷吗?2023年数据显示,Top30美校平均录取率已经跌破10%,某些藤校甚至低至4%。国际生的竞争更是卷上加卷。
但问题是,这些数据真的能反映一个人的价值吗?
我给温暖讲了个2016年遇到的案例。那是我从业第5年,一个男生放弃了某藤校的offer,选择去了排名40开外的一所大学。为啥?因为后者有全美最好的戏剧编导项目,而这才是他的真爱。
现在那个男生在百老汇当编剧,前段时间还获得了一个小奖项。他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当初为了所谓的"名校光环"选择藤校,他可能早就转专业去做金融了。
回到温暖的故事。在我的建议下,她最终放弃了那些"为了申请而申请"的活动,专注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心理学领域。她本来就对心理咨询很有热情,干嘛非要去卷实验室和竞赛?
结果你猜怎么着?她不仅拿到了心仪院校的录取,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说到这儿,我想起最近的一个数据:2024年美国大学的心理咨询预约量比去年暴增40%,其中留学生占比高达35%。这数据看得我直冒冷汗。
在我从业这13年,遇到过太多像Angela和温暖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超级优秀的孩子,但总觉得自己不够格。说白了,就是把留学当成了一场内卷竞赛。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多少个比你更卷的人在蹲着你。UCLA某数据科学专业,去年一个班30个中国学生,托福全是115+,SAT清一色1550+。这事儿把我整不会了,这是上课还是开奥数班呢?
但我想说的是,留学从来就不是一场零和游戏。
记得2022年,我带过一个转专业的案例,搁现在这个卷王时代简直就是"反向教材"。这位同学高考只有一本线出头,在国内某211读了一年会计,觉得不是自己的菜,果断申请美本转学。
期间经历了疫情、网课、签证被check,各种折腾。但这孩子有意思,每次视频都乐呵呵的,说自己在国内这一年发现了对电影制作的兴趣,搞了不少小项目。
最后去了一所排名70多的学校学film making。现在?在好莱坞当制片助理,虽然天天被压榨,但人家干得可开心了。
前两天他还给我发消息:"麦哥,多亏你当初支持我转专业。要是为了排名硬卷商科,我现在可能在银行做annual report,天天和Excel较劲呢。"
所以,给现在正在迷茫的留学生们几个建议:
第一,别把自己和排名前30的学生比,28.9万中国留学生里能进Top30的也就3万出头。你又不是来参加奥运会的,何必和顶尖选手比?
第二,与其花时间研究别人的光环,不如想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见过太多学生为了申请去堆砌"高大上"的经历,最后累得半死不说,申请时反而显得很假。
第三,记住,你的价值不是由学校排名决定的。前段时间某知名科技公司CEO还在推特上diss自家常春藤毕业的员工呢,说他们光会应付考试,干起活来还不如community college毕业的学生接地气。
现在的留学圈确实卷得不行。托福110+不稀奇,SAT1500+满地走,各种竞赛奖项更是多如牛毛。
但你要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有多少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是为了申请而"创造"出来的?真正的高手,都在默默精进自己的技能树,而不是整天研究怎么堆简历。
最后,我想对Angela说的话,也送给每一位留学生:
你不必成为最闪亮的星星。能来到这里学习,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无论你是想做科研大牛,还是打算当一个快乐的码农,又或者只是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都是值得尊重的选择。
毕竟,在这个世界的大舞台上,我们都是既是主角,也是观众。你在为别人鼓掌的时候,也会有人为你喝彩。
这,可能就是留学最美的意义吧。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