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最大谎言:打入白人圈子就是成功?
在我从事留学咨询的第13个年头,遇到最多的求助莫过于"在国外交朋友"这个话题。
作为过来人,我先给各位留学生当头棒喝一句:你真的需要强迫自己和外国人打成一片吗?
去年冬天,一个Yale的女生给我发了条微信:"麦哥,救命!下个星期我们系有个很重要的party,系里大佬们都会来。我每次参加这种场合都像个局外人,站在角落里玩手机..."
这让我想起一个在我从业第5年遇到的学生,我们叫她慕雪吧。为了融入当地社交圈,她疯狂报名各种活动,从志愿者到兴趣社团,样样都去。
结果呢?整整一学期下来,Instagram好友倒是加了一堆,可天天吃饭还是一个人,有啥心事也找不到人倾诉。
"这帮歪果仁咋这么高冷?"慕雪跟我抱怨说。
我先纠正一个观点:这不是"高冷"的问题。通过这些年接触的上千个案例,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 那些真正在国外玩得开的留学生,往往不是最能说会道的,而是最懂得"做自己"的。
说个真实案例。去年我遇到个学生叫天琦(化名),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读CS。
她压根不care什么social圈子,就专注上课、写代码,偶尔去参加点感兴趣的workshop。
结果阴差阳错,她在一个AI项目组里认识了现在最好的朋友 - 一个芬兰女生。
"我俩都是死宅,平时就窝实验室写代码,累了就一起去喝咖啡聊聊天。"天琦笑着说,"我从来没想过要特意去融入什么圈子,反而交到了真朋友。"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在国外社交这么纠结?做个简单统计,2023年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已经突破37万,但真正能融入当地社交圈的可能还不到20%。别着急否认,且听我道来...
说实话,在我从业这些年看到太多刻意社交翻车的案例。有个斯坦福的学生跟我吐槽:"麦哥,我都快社恐了!一到party就浑身不自在,连装都不会装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留学生的社交焦虑其实来自几个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死磕白人圈子。
前两年我遇到个MIT的理工男,非要往Harvard的party里钻,结果搞得自己特别尴尬。
殊不知他们系里一个印度哥们儿才是隐藏的social King,人家办的tech meetup不仅氛围好,还经常有业界大佬来串场。
第二个误区:太在乎"说得像不像native"。讲个搞笑的,去年底我碰到个哥们儿,天天对着YouTube练口语,就为了听起来像ABC。
结果在系里presentation的时候紧张得要死,把professor的名字都说错了。真是给自己加戏啊!
其实,作为过来人给大家泼盆冷水:老外根本不在意你英语说得有多地道,他们更看重的是你有没有真材实料。
去年我指导的一个学生,在UCB读经济,英语说得磕磕绊绊。但这姑娘特别擅长数据分析,组里做project全靠她救场。
你猜怎么着?人家现在不光是小组核心,连隔壁组的学生都主动找她搭伙做research。
还有个更逗的现象,很多留学生以为要了解美国文化就得从脱口秀和美剧开始。我见过太多学生,一到social场合就拼命往外抖段子,活生生把自己搞成了"留学生版段子手"。
兄弟,人家Netflix的编剧都不敢这么玩儿!
说到这儿,不妨给大家爆个料:我认识的最受欢迎的留学生,恰恰是那些敢于保持"中国特色"的。
记得有个学计算机的女生,她每次组会都带自己烤的蛋糕,久而久之,整个实验室的人都等着蹭她的手艺。这不比硬聊什么NBA实在多了?
但最离谱的还得数那些为了social而social的...
听说过"过度社交综合征"吗?就是那种为了融入外国圈子,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的状态。有个康奈尔的学生跟我说:"麦哥,我现在对着Snapchat群都有PTSD了,生怕错过什么重要party..."
这让我想起2016年指导的一个学生。那会儿我刚从业第5年,看着她把每个周末都塞满social活动,我就知道这状态撑不了多久。
果然,一学期下来,GPA掉到了警戒线,人也瘦了一大圈。
那怎么破?我给大家几个实用的建议,都是这些年帮助学生实践出来的:
-
"入乡随俗"要讲究技巧 别傻傻分不清轻重,美国人约你去party,迟到15分钟是礼貌,迟到1小时就是失礼了。去年我一个学生在NYU读研,第一次去教授家dinner,比约定时间早到半小时,结果碰上人家还在换衣服,尴尬得要命。
-
社交圈要讲究性价比 我经常跟学生说:"一个靠谱的study group胜过十个泛泛之交。" 前几天我刚遇到个在Stanford的高材生,加入个跨专业读书会,结果认识了现在的导师,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research方向。这才叫社交有效率!
-
保持真实最重要 记得那个爱做蛋糕的女生吗?她后来成了系里的"网红"。为啥?因为她从不伪装,爱什么是什么。连我一个印度裔的学生都说:"在美国,真实比完美更受欢迎。"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把"和外国人打成一片"当成留学成功的标配。我见过太多在实验室默默做研究的中国学生,最后照样拿到大厂offer。
也见过不少整天泡吧蹦迪、看似很融入的留学生,毕业后还是两手空空。
说到底,在异国他乡,最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外国朋友,而是你过得开心不开心。就像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与其费劲浑身解数去融入别人的圈子,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别让无效社交占据了你的留学时光。毕竟,你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当个social达人,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