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最大的谎言:学历不是最重要的!

老麦
2025-04-12
6 阅读
英国留学
职业发展
自我认知
教育选择

图片

最近帮2023届的留学生们规划毕业去向,突然想起2011年我刚入行时接待的第一个学生。那会儿他纠结要不要去英国读商科,担心"水硕"会不会浪费时间。

图片

13年过去了,他现在伦敦一家投行当VP,前两天还给我发了张白金汉宫前遛娃的照片。

说实话,看着这些年经手的上万个案例,我越发觉得"含金量"这种东西,就像纽扣第一颗系错了,后面全都不对。

今年接触的学生里,世界百强高校的985毕业生不在少数,但最后真正在职场起飞的,往往是那些看似"不太聪明"的选择者。

最近的一个经典案例,我记得是去年刚结束的。接了一个清北毕业的女生咨询,说是已经内定了某互联网大厂的offer,但还是想去英国读个一年硕士。

我大呼这姑娘是不是摔到头了,找不到男朋友了,现在这行情,铁饭碗都想不要?

结果人家说了句话让我当场破防:我就是想去当一回普通人。

"麦哥,你说得对,我从小到大,像上了发条一样被规划好了每一步。高考状元、保研第一、实习第一个offer,所有人都在替我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但我真的好累,我想去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年,越来越多看似"不需要"留学的优秀学生,偏偏选择去英国读一年硕士。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感谢英国人的"佛系"。

你在国内读书,导师巴不得你全年无休搞科研;你在美国读书,不是在找工就是在找工的路上。唯独英国这一年,反而给了你一个机会,把自己从"精英赛道"中驱离出来。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经手的上千个英国一年硕士案例中,那些最终"逆风翻盘"的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

至于那些关于"含金量"的争议?说实话,在我13年的从业经历里,真正因为"学历含金量"拿不到好offer的,还真没几个。

图片

说到底,那些在英国"开了窍"的学生,都经历了三个巨大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从"永远在跑"到"学会停下"。

去年送走的一个学生,本科上海某TOP2高校,一进伦敦就开始焦虑找实习。

结果人UCL的导师直接给他来了句:"Why so serious?" 这孩子被问懵了,跟我语音说:"麦哥,他们这也太佛系了吧?"

但你还真别说,这种"佛系"给人的改变特别大。这个学生到后来变得特有意思,每周都在INS上分享他的"无用之用":有时候就坐在大英博物馆发呆,有时候在海德公园喂鸽子,还学会了冥想。

结果这一"佛系",反而让他在毕业季找工作时特别从容,现在在伦敦一家科技公司当PM,好不快活。

第二个转变,是从"非黑即白"到"看见光谱"。

记得2019年有个学生,当时在LSE读传媒,上课总是跟教授对着干。倒不是他英语不好,是他习惯了国内那种"标准答案"的思维。教授让他写论文,他总要先问:"Professor,您觉得哪个观点是对的?"

结果人家教授笑着说:"In media, there's no right or wrong, onl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这孩子给我发消息说:"我人傻了,麦哥。他们这也太...没有标准了吧?" 但正是这种"没标准"的教育,反而让他学会了最宝贵的东西——独立思考。

现在这孩子在英国一家媒体公司做内容总监,天天跟我说他多感谢当年那个"不靠谱"的教授。因为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值钱的能力就是能看见事物的不同维度。

第三个转变,也是最关键的,是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

前几天,一个2020年送走的学生突然给我发来一段话:"麦哥,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你当初说英国这一年最大的价值不是学位。在这里,没人关心你本科什么学校,没人在意你高考分数多少,你就是一张白纸,可以重新画出自己的样子。"

这孩子本科是北大,专业排名前三,但偏偏在英国这一年做了个"离经叛道"的决定——从金融转到了教育科技。现在创立的教育平台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估值过千万英镑。

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最深的感悟就是:那些看似最任性的选择,往往成就了最了不起的人生转折。

你信么?在我手里那些最成功的案例,十个里有八个都是"不务正业"的。比如学金融的去做了设计师,学计算机的改行做了米其林厨师,学新闻的转行做了投资人...

图片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去英国读一年硕士,到底该怎么规划?

在我最近送走的2023届学生中,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这姑娘叫曲悦(化名),本科某985金融专业。来找我时,她爸妈还在纠结:"一年30多万,这不是烧钱吗?"

但这姑娘在利兹大学这一年的操作,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第一个月,她就把所有关于"快"的计划全删了。我们当时还专门聊过,她说:"麦哥,我决定不赶着考CFA了,也不急着找实习。我想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上课时,她从不追求完美笔记,而是专注听教授讲课背后的观点。她跟我说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在中国我们总想着把知识点都记下来,但在这边我发现,最值钱的往往是教授的思维方式。"

课余时间,她加入了学校的创业社团,认识了一群来自全球的创业者。结果这一加入,直接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现在她在一家英国初创公司负责亚洲市场拓展,年薪远超同届的留学生。

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她的心态变化。前两天她给我发消息说:"麦哥,你知道最神奇的是什么吗?我爸妈当初觉得最不靠谱的选择,反而让我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向。"

所以我现在特别想对准备去英国读书的娃们说:

  1. 别想着去了就冲刺考证、找实习。你最该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3个月降降速,感受一下真正的"无用之用"。

  2. 少纠结商科、金融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在我13年的经验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在了解了自己以后再选的方向,而不是随大流挤独木桥。

  3. 别总想着"打卡"景点、积累经历。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似无聊的日常里。比如和室友熬夜聊天、在图书馆发呆、在公园散步...这些才是最珍贵的"浪费时间"。

记得2016年,也就是我从业第5年时,曾经送走过一个学生,临走前问我:"麦哥,你说这一年最值得做的事是什么?"

我当时说:"好好感受那种不被定义的自由。"

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成了伦敦某投行的VP,前两天还给我发了个抖音,配文是:"那一年'浪费'的时间,成了我最值钱的投资。"

这么多年送走的学生里,最后过得舒坦的,都是那些敢于对"浪费时间"说YES的人。因为只有当你真正慢下来,才能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英国一年硕士最大的价值。

别总纠结"水硕",你以为那些看起来"很忙"的学生就更有出息?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觉得需要用"忙"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也准备去英国读书,我只有一句话:别怕"浪费"这一年,因为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能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的机会。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