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英国留学,这4个坑我见过太多人跳了!
从2011年开始带学生去英国留学,这些年眼看着太多人在英国留学路上狠狠摔跤。今天就给大家说道说道那些藏得最深的坑。
先给你看个数据:根据HESA(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最新统计,2023年有超过14万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但其中有15%的学生因为"水土不服"而选择中途退学或转学。你说这得多少人在懊悔当初没打听清楚啊?
来看第一个猛料 - 社交这块,真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曾经有个我带过的学生叫苏雨桐(化名),UCL商学院的高材生。刚去伦敦时,看到同学们social就特积极,见人就聊自己在国内多牛,家里房子多大,开什么车。
结果呢?一学期下来,全班party都不带她玩。后来她找我诉苦:"麦哥,我这是不是被排挤了?"
这事儿真得说道说道。在英国,你越是炫耀,人家越觉得你low。
记住啊,英国人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天天吹自己有多牛的,另一种是动不动就显摆自己多有钱的。
我一个剑桥的哥们儿家里富得流油,平时穿着打扮跟普通人没啥两样,从来不提自己家底。这才是真正的高段位。
还有个更隐蔽的坑 - 敏感话题。
在英国,你别看他们表面liberal(自由开放),其实暗地里门道可多了。年龄?收入?这些看起来平常的话题,在英国都是会让人炸毛的雷区。
有个学生在party上好奇问同学:"你看起来挺年轻,今年多大了?"结果人家直接变脸。
更惨的是问人家房子在哪买的,多少钱。哎呦喂,这在英国简直就是social suicide(社交自杀)。
最后说个更扎心的 - AA制。在中国,请客吃饭讲究个来来往往。但在英国?我告诉你,你越是想展示大方,人家越觉得你不对劲。
最搞笑的是有个学生,非要请全班吃饭,结果没人去。为啥?因为人家觉得欠人情债多不自在。
这就是英国社交的第一层门道。记住啊,在英国装逼不仅没用,还会被当成social outcast(社交异类)。真想混得开?低调、真诚,该AA就AA,这才是正道。
明天我继续给你扒第二波猛料,那才是更刺激的...
说到学术这块,那可真是一堆坑等着你往里跳。我在2017年带过一个理工科学生,平时上课特认真,成绩也不错。
结果期末前查重直接给他来了个当头棒喝 - 抄袭率80%。这哥们儿都懵了,直接杀到我办公室:"麦哥救命!我明明是写的自己的作业啊!"
兄弟姐妹们,听好了。在英国,academic integrity(学术诚信)这玩意儿,真不是闹着玩的。
UCL、Imperial这些名校,轻则挂科,重则直接开除。你别觉得我吓唬你,就在去年,我看着一个伦敦政经的高材生,因为把自己上学期的论文改了改交上去,结果直接被请去喝茶,差点就凉凉了。
最搞笑的是DDL(deadline)这事儿。英国人卡DDL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我有个学生在提交系统上传作业,就差那么一分钟,系统直接给你锁死。这哥们儿后来给我发消息:"麦哥,我人都傻了,这也太狠了吧!"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更致命的 - 教授的反馈。有个在爱丁堡读研的学生,拿着论文找我分析。
教授就回了句"Interesting",这孩子高兴得不得了。我一看就知道完了 - 在英国,教授说你的论文"interesting",基本等同于咱们中国人说"呵呵"。
还有课堂互动这事儿。别以为就是举举手问问题。我去年的一个学生在伦敦大学学院,上课特积极,啥都问。
结果一学期下来分数一般。为啥?因为他问的问题都是课本基础的玩意儿,显得没做功课。教授心想:这孩子是来镀金的吧?
再说个更野的。2021年我带的一个学生,在曼彻斯特读研究生,跟几个同学一起讨论作业。
大家觉得挺好,也都各自写了不同的答案。结果呢?全组collective misconduct(集体学术不端)!为啥?因为英国人觉得你们讨论得太细了,这已经算共谋了。
所以,在英国读书要记住几条铁律:
-
DDL就是生命,宁可质量差点也绝不能迟交
-
"Interesting"="呵呵","Good"="凑合",听到这种评价赶紧改
-
讨论作业要点到即止,共同思路可以,具体答案免谈
-
上课提问之前,得把问题捋清楚,让教授看出你是真懂
这才是英国学术圈的生存之道。想在这儿混,光会做题刷分可不够,得把这些unspoken rules(潜规则)摸透了...
最后来说说申请这块,这可是我从业13年来看得最多的一出好戏。那些表面看起来简单的申请条件,背后门道大了去了。
有个事儿必须给你们说明白。那些QS前100的学校,表面上挂着个录取标准,什么均分70+就能申,但实际上人家都有自己的"白名单"。
我去年遇到个学生,本科均分78,雅思7.5,多牛啊。
结果伦敦国王学院(KCL)直接给拒了。为啥?人家的本科院校不在KCL认可的名单上。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问了:"麦哥,那这名单上的学校到底要求多高啊?"我告诉你,这事儿也没统一标准。
比如说LSE的金融专业,你在名单上的学校,均分85可能都悬。但要是申请格拉斯哥大学,同样专业,名单外的学校,均分75也有戏。
最有意思的是文书这块。每年总有学生问我:"麦哥,网上那些范文能用不?"我直接笑喷了。华威大学最讨厌的就是从网上抄来的八股文书。
我有个学生写personal statement,光说自己在国内得了多少奖,结果人家招生官直接给feedback:"这位同学是来读书的还是来展示奖杯的?"
再说个更隐蔽的。2023年我遇到个学生,申请UCL的人机交互专业,背景相当漂亮。
但人家招生官一看他的研究计划,上来就说要用什么最新技术,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知道为啥吗?因为UCL这个专业特别重视理论基础,你一上来就说实操,人家觉得你不靠谱。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offer翻车的案例,但也见过不少死里逆袭的。有个学生,拿到了Con-offer(条件offer),但是雅思差了0.5分。
常规操作是重考,但我帮他写了个appeal letter,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他虽然差了0.5,但实际英语能力完全够用。还真给他argue过了!
所以我跟你们说,申请英国名校不是说你各项条件达标就万事大吉。要懂规则,更要懂潜规则:
-
申请前先摸清学校的hidden requirement(潜在要求)
-
材料准备要踩到学校的点子上,不能生搬硬套
-
拿到不理想的结果别急着放弃,有时候据理力争也能柳暗花明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觉得光靠刷分就能搞定英国名校,那可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稳,得把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吃透。这些年我帮助过的学生,最后能顺利毕业的,都是既有实力,又懂门道的。
各位后生,好好琢磨琢磨今天说的这些,留学这条路,真的是处处藏着野生的招生官...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