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回国,我知道一个薅回百万学费的方法!

老麦
2025-04-12
5 阅读
留学回国
人才政策
海归福利
免税购车
应届生身份

图片

说起最近这波留学生回国潮,那可真是给我整不会了。

图片

刚看到2024年2月份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数据简直亮瞎我的老眼:1978-2019年,咱们中国累计有656万人次出国留学,这数字比我2011年刚入行时翻了三番还多。更有意思的是,超过86%的海归选择回国发展!

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顾问,我敏锐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曾经嚷嚷着"绝不回国"的留学生,现在都默默掏出手机,开始研究各地人才政策。啧啧,真应了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啊!

最近接连碰到几个学生问我回国的事。前两天,我一个2016年带出去的学生(那会儿我刚从业5年),在美国读完CS博士,本来手握几个硅谷大厂的offer,突然问我:"麦哥,我要不要回国?"

这位学生叫陆星辰(化名),在斯坦福读博期间就拿了8项发明专利,现在纠结的点很真实:一边是硅谷的高薪,一边是国内的人才计划。而这种纠结,在最近两年简直成了我的日常。

别急,我先给大家捋一捋这些年国家对海归的态度变化。从"支持留学"到"鼓励回国",再到现在的"来去自由",政策一直在升级。现在的福利力度,说实话,在我从业生涯里都是空前的。

拿应届生身份这事来说。很多人以为留学回国就没应届生身份了,图样图森破!教育部早就发话了:只要你在国外上学期间没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回国就是妥妥的应届生!我去年帮一个在英国读完硕士的学生,成功用应届生身份考上了国企,美滋滋。

但我得提醒各位,这事儿也有坑。比如有些同学在国外读书期间接了remote工作,虽说是给外国公司打工,但如果和国内交了社保,那应届生身份就黄了。我之前带的一个学生差点因为这个掉坑里,还好发现得早。

作为过来人,我得说一句:政策是利好,但千万别想当然。最近这波回国潮,门道多着呢!

下篇我给大家细说说那些最新出炉的福利政策,包括一些刚更新的硬核条款,可都是我带学生踩坑总结出来的干货...

图片

说到全国性政策,最近可是有不少干货。尤其是在就业这块,简直是诚意满满。

我最近帮一位2023届的学生顾濂(化名)做就业规划,这孩子在英国读完金融硕士,拿到了某券商和某基金的offer。他纠结要不要去券商,因为觉得券商太卷。结果我一查发现,人家最近专门开了海归专场,薪资比普通应届生起码高了30%。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给P5起步,晋升路径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作为从业13年的老人,我得说这待遇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现在不少国企、央企都开始效仿这种做法,甚至有些补贴比券商还要给力。

再说说最近很多人问的免税购车政策。这个可是实打实的硬福利,但也是最容易踩坑的。我去年帮三个学生办理这个政策,总结出一份详细清单:

首先,时间卡得特别死:

  • 必须是在国外待满270天以上(别觉得这个好达到,疫情期间线上课程的时间可不算)

  • 必须在毕业后两年内回国(注意是毕业证上的日期开始算)

  • 从首次入境算起不能超过一年(这个坑最深)

我有个2019年带的学生,当时我从业第8年,他在澳洲读完硕士后想着先回国看看,结果一来一回就把时间给耽误了。这种事我真是看得太多了。

学术圈的福利也不少。最近我正在帮一位UCL的博士做回国规划,发现国内高校对海归的态度更开放了。比如:

  • 国外拿到的职称可以直接互认(但要看学校层级)

  • 博士毕业直接评副教授(得是重点高校的博士)

  • 科研启动资金动辄百万起步(准备好科研规划很关键)

不过,千万别以为这些福利是板上钉钉的。我在2021年,正好从业第10年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案例:某985高校承诺的启动资金,因为学校预算调整,足足等了一年多才到位。所以我现在都会提醒学生,光看政策不行,得了解实际操作流程。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点是人才引进项目。各种高层次人才计划看着很美,但门槛也在悄悄提高。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个案例,同样是计算机方向的博士,就因为发表论文的期刊不够顶级,差点与某人才计划失之交臭。

这里我也要提醒各位,千万别觉得有个海归身份就万事大吉。现在比拼的是真本事,那些想着镀金的同学,怕是要失望了...

图片

说完了全国性政策,再来聊聊地方政策。这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带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光是在2022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1年时,就经历了好几拨城市人才政策的大调整。有意思的是,二线城市的福利反而比一线更给力。

前几个月,我帮一位伯明翰大学的海归妹子在杭州和成都之间做对比。杭州开出的条件是50万的创业资助,外加每年1万的租房补贴。看着挺诱人,但我建议她多等等看。

果然,成都前阵子放大招了:一次性100万的创业资助,加上3年租房补贴,每年1.5万。

这事让我想起2017年,那会我从业第6年,一个学生在我的建议下,放弃了北京的offer,选择了苏州。现在人家不仅在苏州买了房,还通过人才政策搞定了户口。说起来,这种案例我还真攒了不少。

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各地的政策重点:

上海:

  • 最吃香的是"浦江人才计划",扶持力度挺大

  • 但是光有个海归身份还不够,业内人脉很关键

  • 创业政策看着美,但落地难度不小

杭州:

  • 对高层次人才的补贴力度在逐年加码

  • 购房政策的门槛其实不算高

  • 重点是要卡准申请时间,比如每年3-4月是政策密集期

深圳:

  • 人才认定标准越来越严格

  • 但只要认定下来,后续福利相当给力

  • 尤其是住房补贴,比其他城市灵活度更高

说到落户,最近天津的政策就挺有意思。以前我从业头几年,天津的落户门槛算是比较高的。

现在不仅给应届海归直接落户,还配套了一系列补贴。就在上个月,我刚帮一个剑桥毕业的理工科博士搞定了天津户口,整个过程快得我都愣住了。

不过,说到这儿我得提个醒:政策再好,也得看清楚有效期。就拿无锡来说,它那个博士30万、硕士20万的购房补贴政策,每年都会微调。我之前带的一个学生,就因为错过了一个季度的申报期,补贴差点打水漂。

最后,给各位一个重要建议:别光看补贴数字。现在不少二三线城市都在搞"帽子工程",看着是给了很多头衔和补贴,但如果产业基础不匹配,那就是个华而不实的空头支票。

记住一句话:钱是挣的,不是补的。找对城市很重要,但找对赛道更重要。

这话要是在我刚入行那会儿说出来,可能会被人当成异类。

但现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我越发觉得:再好的政策,也不如一个靠谱的职业规划来得实在

图片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分享

图片

收藏

图片

点赞

图片

在看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