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一年回本,这条路真的可以年薪100w+
最近有个段子在留学圈传得挺火:"留学花几百万,啥时候能回本?"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是真没想到会在2024年看到留学性价比暴涨。
前两天我那个在字节新加坡工作的学生小Q发来消息:"麦哥,我要请你吃饭!这回年终奖下来,年薪直接破百万了!"
这让我想起2022年帮他做留学规划时的场景。当时他爸妈还在纠结:"一年五六十万的花销,这么砸钱值不值?"现在看来,这波投资属实赚麻了。
不过我得说句公道话,小Q能在毕业一年就实现回本,确实是个例。但最近这两年,我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厂们开始疯抢海外人才,尤其是留学生。原因说白了就三个字:要出海。
拿字节来说,从2023年开始,他们的国际化战略就踩足了油门。光是在新加坡,技术岗应届生的package就能到40-50万,加上年终奖能破60万。而且升职快得让人眼红,我另一个2020年刚去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是L5了,年薪早就破了百万。
但我得提醒各位,工资高是真的,竞争激烈也是真的。字节对留学生的要求可不是随便玩玩的。除了要求硬核的技术实力,还特别看重三个能力:跨文化沟通、全球化视野和创新思维。
我记得小Q在面试前,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月来准备他的项目案例。光是怎么用英文阐述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的那个AI算法,就改了不下十个版本...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拼多多的Temu。这个在美国杀出重围的跨境电商平台,可以说是把传统外贸模式给颠覆了。我一个2021年帮忙规划的学生慧慧,现在就在Temu做业务增长,每次和我聊天都说自己像坐过山车,刺激得不要不要的。
"麦哥,你是不知道,我们组上个季度的GMV增长直接干翻了预期目标,leader当场就给我们加薪了。"慧慧去年底的年终述职会上,直接从P5升到P6,年薪包从40多万涨到70万。这姑娘现在美滋滋的,天天研究美国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整个人都散发着那种"我悟了"的光芒。
但我得说实话,能在Temu这种快节奏团队活得滋润的留学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单说慧慧吧,在波士顿大学读研的时候就特别清醒。别人都在埋头刷题准备面试,她利用课余时间疯狂研究欧美的社交媒体营销和用户增长策略,还专门去做了好几个跨境电商的项目。
记得她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她:"你觉得Temu在美国市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她直接甩出了一份自己做的用户调研报告,从供应链效率到用户体验,再到品牌信任度建设,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这波操作直接惊艳到了面试官,当场就要了她。
不过我得提醒各位,Temu确实给的钱多,但要的也多。慧慧经常半夜被业务方call,周末也经常得加班。这工作强度,说实话,真不是所有人都顶得住。但对于那些想在跨境电商领域闯出一片天的年轻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最好的练兵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有互联网大厂才这么香?"还真不是。最近几年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传统行业的巨头们也开始疯抢海外留学生,尤其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领域。
就拿我的学生小林来说,他现在在宁德时代做电池研发。2023年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时,他手上攥着三个offer:一个国内新能源车企,一个欧洲老牌车企,还有现在的宁德。最后为啥选了宁德?他给我发了张截图,那待遇包看得我都倒吸一口凉气。
"麦哥,这里不光给的多,最关键是能学到东西。"小林现在天天和全球顶尖的电池专家打交道,研发第四代固态电池。虽然强度也不小,但他说自己感觉像在打游戏升级,每天都能解锁新技能。
不过说实话,能像小Q、慧慧和小林这样的,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的起薪在30-50万之间,要到百万年薪确实得经过几年的沉淀。但相比十年前,这个收入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可观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高薪固然诱人,但选择留学还是得回归教育本质。那些在海外真正学到真本事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最后都能找到自己的赛道。我见过太多例子,一开始工资可能不是最高的,但三五年后,随着经验和能力的积累,薪资都会水到渠成地上去。
记得有个创业的学长和我说过:"在海外留学最值钱的,不是那张文凭,而是你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建立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让你在职场上一直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这话我觉得特别在理。所以各位在纠结留学性价比的时候,与其计算什么时候能回本,不如想想怎么把这笔投资用在刀刃上。
毕竟,真正的留学回报,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厚得多。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