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不香了??
"这是我从业13年来,第一次见到留学市场这么real的状况。"我翻看着最新的留学数据,忍不住叹了口气。
作为一名老留学人,我见证过留学生"含着金钥匙"回国的时代,也见证过"海龟"变"海待"的无奈。但这一次,情况有点不一样。
刚收到一个在美国某TOP30名校读书的学生Amy的求助电话。作为一个从本科就在美国读书的学生,她成绩优秀,实习经历丰富,但OPT找工作6个月了,连最基本的H1B面试机会都没拿到。"麦老师,我该怎么办?要不要干脆回国发展?"
Amy的遭遇不是个例。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海归平均年薪已经跌到20.45万,比3年前的26.82万整整跌了近1/4。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留学生的H1B签证中签率仅有5%,创下历史新低。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残酷现实。
你可能会问,留学生不是向来都是香饽饽吗?可惜,时代变了。我不得不说,如今的留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在从业这么多年里,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隐藏在光鲜表象下的危机。
比如说,近期一个让圈内炸锅的消息:某英国G5名校的中国留学生申请数量,十多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大家都以为是偶然,但我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地震才刚刚开始。
看到这些海外求职的悲惨数据,就让我想起一个在伦敦读书的学生跟我说过:"麦哥,在国外找工作太难了。
人家说得对,留学生真的成'留子'了。"是啊,从"海归"到"海待",再到"留子",这称呼的变化,道尽了多少无奈。
这个"留子"梗最近在网上疯传,但在我看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嘲,而是整个留学市场的一记警钟。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必须说:2024年的留学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些挑战背后的真相,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残酷...
说到留学圈的真相,不得不提一个让人吐血的数据:美国公立大学学费20年涨幅直接干到211%,私立学校也high到了144%。这些数字看着都让人头皮发麻,但真正扎心的还在后面。
记得前两天,一个准备申请英国名校的学生问我:"麦哥,牛剑现在一年要40多万英镑,我爸说要卖房子供我读书,值得吗?"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问住了。十年前,我还能义正言辞地说"值",但现在,这答案真不好说。
不信你看看:前年底UCL(伦敦大学学院)一个叫Alana的中国女生,硕士毕业后找工作面试超过200家,结果连个实习offer都没拿到,最后还是乖乖滚回国内。她跟我半开玩笑说:"早知道就读个国内水硕,至少不用家里借一屁股债。"
我发现现在留学市场真是进入了魔幻时刻。一边是成本在疯涨 - 雅思补习一小时都飙到600+了(我入行时才200出头),另一边是回报在狂跌 - 最新数据显示近3成海归年薪连10万都不到,这趋势看得我都想画个圈圈诅咒自己。
有趣的是,随着形势变化,我们好像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前家长们总爱问:"孩子海外读书能挣多少钱?"现在则变成了:"孩子能顺利毕业就行。"从投资思维到消费思维,这转变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顺便爆个料,今年年初有个TOP50美国大学的招生官私下跟我透露:"中国学生的申请数量确实在下降,但说实话,学校也在偷偷调整策略。"为啥?因为单纯靠中国市场已经不太realistic了。
我记得在从业第8年时(那会是2019年),就遇到过一个转折点。一个刚从英国某名校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找工作时遇到了"种族天花板"。人家招聘官直接说:"抱歉,我们更倾向于招本地学生。"这哥们气得差点现场发飙,但最后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
更魔幻的是现在各个留学大国的政策。且不说美国那个闹心的H1B抽签,就连一向对中国学生友好的英国,现在也开始玩起了"安全审查"这套路。啥意思?就是某些专业,你再牛也不一定能读。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在别人的地盘上,你永远都是外人。"
说实话,每当看到这些数据和现象,我就想起2011年刚入行时的情景。那会儿大家对留学趋之若鹜,恨不得把孩子往国外送。哪像现在,留学市场真是急转直下,搞得各路"名师"都开始转型做"跨境电商"了。
前几天一个很"real"的事儿把我震住了。浙江一个家庭,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为了供女儿去英国读书,直接把自己的养老钱都掏空了。结果孩子读完回来后,只能找到8000块的工作,连房租都付不起。这事儿给我整得睡不着觉 - 究竟是谁给咱们的勇气,让普通家庭也敢背上百万学费的包袱?
数据也印证了我的担忧。最近看到一份《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发现从2015年到2021年,留学生中父母是普通打工人的比例从29%蹿到了42%。这个数字看得我脊背发凉。要知道,在欧美那边,一年的开销轻轻松松就50万起步。
更让人焦虑的是,留学含金量明显在"缩水"。记得我从业第5年时遇到过一个伦敦G5名校的招生官,他当时就说了句大实话:"现在的国际生录取标准确实比以前宽松了。"这种现象放在今天看来更严重 - 有些英澳院校,只要你语言过关,OFFER基本就是白送的。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留学中介这个行业。据我了解,现在44%的留学机构已经处于"续命"状态,有些甚至开始转型做起了"海外置业"生意。你说搞笑不搞笑?原来帮人申请学校的,现在改帮人看房子了。
但这个转型也不容易。前阵子碰到个老同行,他跟我吐槽:"现在家长们都精明着呢,稍微会点英语的都自己DIY申请了,谁还找中介啊?"可不是嘛,连五年级的小朋友都会用ChatGPT写文书了,这行当确实有点风雨飘摇的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留学市场的这种变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我记得去年接待过一个学生,985本科,雅思7分,结果被一个世界排名200开外的英国学校录取了。人家反问我一句:"麦哥,你说我这算不算是交智商税?"这话把我问住了 - 现在的留学,到底是镀金还是交税?
从业这么多年,我是越来越觉得,留学行业需要一次彻底的重构。不能再靠"买卖文凭"那一套混日子了,得真材实料地帮学生解决问题。要不然,就算卸磨杀驴,你也得让驴先喘口气吧?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应对?作为一个在行业摸爬滚打13年的老人,我有几点建议要跟大家分享。
首先,得重新定义留学的价值。现在的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镀金"了,而是一次认知升级的机会。我最近帮一个学生做规划,她说了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麦哥,我不是为了那个文凭去的,我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长啥样。"这态度,就很清醒。
第二点,选择留学国家和专业要更务实。记得今年年初,一个准备申请的学生问我:"现在欧美这么卡着咱们,要不要考虑一下新加坡、日本这些国家?"说实话,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与其在美英"内卷",不如找个小众但适合的地方。毕竟,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再来说说专业选择。现在很多学生一听AI就两眼发光,恨不得立马申请CS专业。但我得说句"扎心"的话:你连Python都不会写,上来就想学AI?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选专业要考虑三点:个人兴趣、能力基础、就业前景。缺一不可。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提醒:留学预算一定要实事求是。前几天看到一个案例,上海一个家庭,父母月收入3万,要给孩子申请美国本科。算了算,四年至少要200万。我直接就说:"这不是在为难自己吗?"与其背着巨额债务去留学,不如考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说到这儿,不少人可能要问了:"那现在还值得出国吗?"我的答案是:要看情况。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准备和合理的预期,那就去。但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国内的竞争,或者盲目跟风,那还是省省吧。
记得有个学生告诉我:"麦哥,我觉得留学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历,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留学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镀金,而是一次认知的跃迁,一次视野的开拓。
展望未来,我认为留学市场会逐渐回归理性。那些靠营销、靠忽悠的中介机构可能会被淘汰,但认真做事、真正帮助学生的机构反而会活得更好。毕竟,在这个时代,装是装不了太久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留学这件事,本来就不该是一锤子买卖。它更应该是一次探索自我、开拓视野的旅程。
如果你准备出国,希望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记住,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反正我个人觉得吧,留学这事儿,与其当"留子",不如做个"留者"。因为只有真正学会思考和判断的人,才能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走出自己的路。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