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就是镀金?都2025年了,只有不懂的人才这么说!

老麦
2025-04-13
3 阅读
留学
英国留学
教育规划
语言考试
学术能力

我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很多人还在把留学当成镀金的途径,这真是给我整笑了。

图片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的老"留学怪"(真不能说老炮儿,怪不好意思的),我必须说:留学就是一个筛子,而且是个相当不客气的筛子。

来看组数据你就懂了:2023年中国留学生规模突破150万,但你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淘汰了多少人吗?据我保守估计,能成功留学的学生,可能连最初有留学意向群体的30%都不到。

咱就说英国吧,去年在英中国留学生15.6万,看着挺多是吧?但知道有多少人拿到offer后根本没去成吗?

这不,就在上周我遇到位学生昀霖(这娃给自己起这名字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个有想法的主),本科跟我规划的时候还挺顺的,985出身,均分87,但这雅思可真是折腾人。

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整整考了8次,愣是卡在写作6.5这个坎儿上。Manchester的offer都到手了,结果因为语言要求过不去,最后不得不推迟一年。

说起这个,我得跟大家爆个料:最近几年啊,英国这些学校的语言要求可不是闹着玩的。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2011年),UCL商科还能接受雅思6.5总分,现在?人家明晃晃写着"need 7.0 in each component"(每个部分都得7分),这提升可不是一般的狠。

而且现在留学可不是有钱就行。

就拿语言培训来说,现在伦敦的顶级语言学校,一对一课程已经飙到120镑/小时了,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100+。我有个学生家长看到这价格直呼"这是在收智商税啊"。但你还真别说,真想冲Top30的英国大学,这笔钱还真得花。

我最近带的一个案例真是绝了。

这孩子叫舒茗然(这名儿一听就是个学霸),家里条件不错,爸妈想让她去UCL读金融,结果头一回雅思考了5.5,二外法语倒是不错。你猜怎么着?我和她家一合计,直接改打法国牌,申请ESCP这种欧陆名校。这不,这周刚收到offer,笑得见牙不见眼。

这就是我想说的,留学这个筛子啊,它不光是在筛你的分数,更是在筛你的应变能力。

那些觉得有钱就能任性的想法,在现在这个卷到爆炸的留学市场里,简直比我的发际线还要不靠谱。

要我说,现在留学就像在打游戏,你得先过语言这个达标条件。没过去?那对不起,您连新手村都出不了,更别说去主城做任务了。

图片

说到这儿,不得不聊聊学术能力这个筛子。我看有些人总说"反正出国读个水硕就行",兄弟,你这想法也太2011年了。

且不说现在水硕这个说法早就过时了,光是申请这一关,就够你喝一壶的。

来,我给大家爆点猛料。就在今年3月,帮一个学生申Imperial的金融时,无意中发现他们的录取标准又悄咪咪提高了 - 本科85分起步,而且还得是核心课85+。

这让我想起13年前刚入行时,75分都能申G5(英国前五名校),这波通货膨胀玩得是真溜啊!

而且现在的大学越来越"精明"了。我有个客户云思远(这孩子学金融的,名字就很有金融范儿),本科成绩刚到85,但人家把他的成绩单扒得那叫一个细。

你猜怎么着?就因为大二那会儿金融建模这门课只有82分,最后给他发了conditional offer,要求他补修一门数学课程。这哪是在筛选,简直是在显微镜下找茬!

说实话,在我13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太多"纸面数据"漂亮,但实际能力不行的案例。

去年有个学生,国内top2院校的,GPA 3.8,雅思8分,看着挺牛是吧?结果一到伦敦政经的面试,被问到"你如何看待量化宽松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当场就傻眼了。

所以我现在都会告诉学生:牛剑G5不是你的终极目标,而是你能力的起点。

记得前两年我带过一个学生景昱辰(这名儿一听就很有国际范),他申请UCL金融的时候,不光把CFA一级考了,还自学了Python和R,做了个分析亚洲新兴市场的数据项目。

最后?人家不光拿到offer,还拿到了3000镑的奖学金。这才叫玩明白了!

现在我就纳闷了,你说那些动不动就喊"雅思压力大"的学生,到了国外怎么应付每周至少1万字的阅读量?那些嫌弃统计学"太难"的金融狗,以后怎么处理Bloomberg的实时数据?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而且说句得罪人的话,很多人觉得"水硕"好毕业,这种认知真的是太2018年了。

LSE现在的淘汰率能达到15%,而且人家还很理直气壮:就是要淘汰掉跟不上节奏的学生。这哪是在读书,简直是在参加学术版的"鱿鱼游戏"啊!

图片

聊完学术能力,就不得不说说最"伤筋动骨"的话题了 - 留学这个筛子,筛的根本不是学生,而是整个家庭的实力和认知水平。

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叫清漪的女生(这孩子家里是做外贸的),本来打算老老实实在国内考研。

结果她爸爸在今年初看到一个数据 - 2023年英国金融科技产业增长率达到28%,直接把我约出来聊了两个小时。

最后?人家直接改道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还顺带给孩子报了一年的彭博金融终端培训。这才叫真正的"弯道超车"啊!

说实话,现在留学花费真不是闹着玩的。

我给你们算一笔账:一年学费3万镑打底,生活费保守1.5万镑,再加上课外实习项目、职业培训、交际花销,一年保底50万RMB。这还没算雅思培训那些"买买买"呢。你要是本科就出去,那真得做好"烧掉"200万的准备。

但问题是,光有钱够吗?我去年遇到个案例直接给我整不会了。这家长特别实在,拍着胸脯说:"钱不是问题,你就说孩子能不能上剑桥!"

结果一看孩子背景 - 高考成绩只够二本,雅思5.5,还想申请经济学。我当时就想:就算你给剑桥捐一栋楼,人家也得考虑自己的学术声誉啊!

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会儿我刚好从业第4年)碰到的一个学生郑舒扬。家里条件一般,但人家提前两年就开始准备,课余时间到事务所实习,每个暑假都去参加商业营,最后不仅考过了CFA一级,还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

这孩子后来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说:"穷人家的孩子,更要有理性的规划和超前的认知。"

现在的留学市场,真不是有钱就能任性的。我经常跟家长说,与其花20万去报什么"保录取"的机构,不如提前投资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上。

你光是把雅思考到7分,至少就帮孩子省了一年预科的时间和学费,这怎么算都比买什么"内部关系"靠谱。

图片

来,说到这儿,给大家总结一下这个"残酷"的留学筛子究竟在筛什么:

首先,它筛的是一个家庭的整体认知和规划能力。

2023年的数据显示,英美两国平均每个专业的申请录取率同比下降15%,竞争比五年前激烈了近一倍。前两个月我刚带着一个学生齐思远搞定了LSE的offer。

这孩子从高二就开始准备了,不光提前把A-level的数学和经济学修了,还特意去了新加坡游学半年。

人家爸妈的想法很简单:"与其等孩子本科毕业了再'临时抱佛脚',不如提前三年就开始布局。"

第二个筛子就更有意思了 - 筛的是学生的全方位竞争力。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2011年),申请UCL经济学基本上只要看GPA和语言成绩。

但你猜现在怎么着?光是他们的申请表就得写三篇小论文,还得附上你对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这哪是在申请学校,简直是在参加学术版的"开封菜"!

最后,这个筛子还很"善解人意"地帮你筛选了未来的就业圈子。我有个2019年(那时我从业第8年)带的学生岑羽,人家从伦敦政经毕业后直接进了高盛。你说这是运气好?那你就太天真了。

这孩子在校期间就通过学长学姐的关系,参加了各种银行的实习项目,Project全是跟着彭博和路透社的实时数据做的。这才叫真正的"在游戏里打怪升级"啊!

我这么跟你们说吧,留学这个游戏就像打MOBA,你得有钱买装备(这是基础),但光有装备不会玩,那就是个"快乐风男"。你得有操作(这就是能力),还得有意识(这就是认知),最后还得会配合(这就是资源整合)。

说到底,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性筛选。它考验的是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将来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的潜力。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留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镀金,而是淬炼。如果你还在用"出国镀层金"的心态来考虑留学,那可能连这个游戏的新手教程都还没搞明白。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