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留学=消费!不是投资!
"麦哥,你说留学到底值不值?算下来回报率得多少?"
这是最近一个学生问我的问题。说实话,在我从业13年来,关于留学回报率的讨论从未停歇。但这个问题现在问起来,我的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我最近做了个有趣的计算:一位在澳洲读物理治疗的博士生,在理想情况下,至少要在当地工作12年才能实现纯账面意义上的收支平衡!这个数字把我面前的学生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但这个计算还真不是我瞎编的。
首先是学费支出,一个doctoral program基本要读3-4年,每年学费至少5万澳币。再加上生活费,保守估计每年2.5万澳币。这么算下来,光是读书期间,总支出就要30万澳币往上走。
工作后呢?刚毕业的物理治疗师,起薪大概在7万澳币左右。即便每年涨薪5%(这个涨幅已经算乐观),扣除税收和基本生活开支,能存下来的钱也就2-3万澳币。按这个速度攒钱,不吃不喝,确实得12年。
看到这儿,有些人可能要说了:这也太亏了吧!留学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慢着,让我给你们剧透一下:这个计算里藏着一个巨大的谬误。
因为,留学压根就不是一个投资行为。
没错,我要挑战的就是"留学投资论"这个已经被传得烂大街的观点。在经济学里,投资强调的是投入和回报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简单说,你今天投100块钱进去,明天就要清楚地知道能赚多少。
但留学能给你这种确定性吗?
显然不能。
留学更像是你买了一张通往更大舞台的门票。这张票能带你看到什么?能让你遇到谁?最后能不能转化成职业优势?这些都是未知数。我接触过太多案例,相同专业、相同学校的学生,最后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说到这儿,我想起2015年,也就是我从业第4年时的一个学生。他在墨尔本读临床医学,每天早上4点半就要到医院跟着主治医生查房。有次我去墨尔本办事,凌晨4点在图书馆遇到他,整个楼层就剩他一个人在死磕病理学教材。
这哥们现在呢?在澳洲最好的私立医院当主治医生,年薪40万澳币打底。但你要是问他当年读书时有没有想过自己能赚这么多?他说想都不敢想,那会儿就想着别挂科就行。
再说个反面案例。2019年,我遇到一个家境超好的学生。人家直接表态:来澳洲就是体验生活,学习什么的能过就行。结果呢?两年下来,除了在IG上发了一堆悉尼歌剧院的照片,啥也没留下。最后因为挂科太多,被学校劝退了。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不是学历决定收入,而是你在求学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决定未来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最近也有不少学生跟我提到"TAFE""VET"这些课程,觉得技校出来也能赚大钱。确实,前两天我找人修下水道,一个小时收费660澳币,这收入看着就刺激。
但是,且慢。
第一,这些高收入技工岗位基本都是本地人在做。我在澳洲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几个留学生能顺利转到这个赛道的。
第二,现在移民局对VET课程的签证审核特别严。我刚接手一个案子,人家本科毕业,申请个厨师课程直接被拒,这一拒还把后面的机会都堵死了。因为一旦有了学签拒签记录,再申请就难上加难。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家长的角色。记得2022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1个年头,遇到过一位特别清醒的家长。她对孩子说:"关于留学的事,你跟麦老师聊,我就负责按时打钱。"
这话乍一听像是甩手掌柜,但这恰恰体现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教育的理解。
反过来说,也遇到过不少"操心型"家长。今天听说美国好,明天听说加拿大好,后天又觉得新加坡不错。结果呢?孩子被来回折腾,最后弄出个拒签记录,把后面的路都堵死了。
前几天一个学生跟我吐槽说:"麦哥,我看那些留学生抖音,天天香槟开派对,我咋就天天图书馆泡着?"
我都忍不住笑了。这让我想起2017年,也就是我从业第6年时,一个在悉尼读医的学生。人家一周要值三个大夜班,每天早上5点收病例,图书馆待到半夜是家常便饭。现在?已经是急诊科的主治医生了。
说真的,我对社媒上那些"留学生活"的标签内容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我接触的医学生,基本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要么在医院,要么在图书馆。作业永远做不完,每天能睡够6小时就是赚到。
但这种真实的留学生活,好像从来不会出现在短视频里。
能在留学生涯里真正做出成绩的,往往是那些特别能沉得住气的学生。比如有个学物理治疗的学生,周末不去party,专门找了个诊所当助理。虽然累,但每小时能赚35澳币,还能积累实习经验。现在?人家简历上的"实践经验"栏写得满满的,找工作不要太抢手。
还有个在布里斯班读医的学生,每天凌晨4点起床,跟着心外科医生观摩手术。一个月下来平均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你问他值不值?他说,光是站在手术室里看大牛做手术,这经历就值回学费了。
所以说,留学真不是什么躺平的康庄大道。你在海外的每一分钟都是在花钱,但你的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最后能收获什么。
留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给了你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就像我见过的一个案例,2023年的事,这位学生本科学的是经济,但他发现自己对医疗管理更感兴趣。结果呢?现在成了医疗数据分析师,年薪直接翻了一倍。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找准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他说:"我不跟纯经济学的人卷模型,也不跟医学生卷专业知识,我就是把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找到自己的特殊赛道。"
所以,留学到底应该怎么看?
给大家一个专业的建议:把留学当作一个消费决策,但要做个精明的消费者。
具体怎么操作?
第一,算清楚自己的预算天花板。不要看到别人去了常春藤,自己也硬要往上凑。要知道,一个美国TOP30的医学院,四年下来至少要花费200万人民币。量力而行,才能走得更远。
第二,找准自己的发展赛道。医学领域的壁垒是公认的,一旦打进去,基本就立于不败之地。但前提是,你得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能承受得了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
第三,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我见过太多学生,刚到国外就开始研究做什么副业能快速赚钱。说实话,与其分散精力去搞那些不确定的事情,不如把专业学精了,这才是最靠谱的"副业"。
记住,留学最可怕的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我一个学生说的:"比起那些看得见的学费和生活费,最贵的是那些耽误的时间和走错的弯路。"
这些年,我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懵懂无知到成长成才。有人问我,现在这个经济形势下,还值得出国留学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去实现,那就永远都值得。因为留学最大的收益,不是能在多少年内回本,而是让你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只要你愿意付出,哪里都是起跑线。
我是麦哥,关于留学这事
我说点大部分人没听过的观点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