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老麦
2025-04-12
4 阅读
留学
教育投资
职业规划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今天我要聊个特别刺激的话题 —— 留学这趟浑水,真tm不是随便就能趟的。

图片

你们留学圈最近又吹什么风啊?UCL毕业就能月薪4-5w?伦敦政经随便就能进投行?艺术类院校毕业就能在时尚圈呼风唤雨?别闹了,这TM也太离谱了。

最近遇到一位从业十多年的金融圈前辈,人家直接给我整破防了:"麦哥,你知道吗,现在留学市场就像当年的P2P,水分比可乐还大。"

数据摆在这儿:2023年全球留学生市场规模已突破7000亿美元,中国学生占比高达30%。

但根据我这些年跟踪的数据,真正实现价值对等的比例连30%都不到。什么意思?就是说十个留学生里,有7个在交智商税。

前两天我一个学生家长问我:"麦老师,我们家打算投200万送孩子出国读商科,这笔投资回报周期大概多久?"

我直接给他算了笔账:

  • 本科4年支出:150-200万

  • 生活费:50-80万

  • 回国后普通公司起薪:税前15-20K

  • 回本年限:悲观预期8-10年

几个月前接触的一位伦艺毕业生,作品集花了40多万,毕业后回国一年多,现在在做电商美工,月薪1.2万。

这妹子前两天还在朋友圈感慨:"早知道当初就报个国内设计培训班了..."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怼我:那不是你们留学顾问没做好规划吗?

别急,且听我道来。在从业第13个年头的今天,我要把这些年看到的留学圈生态,给你们一五一十地扒开来看看。

那些华丽包装背后的坑,那些光鲜履历下的真相,包括为什么现在的留学市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击鼓传花"游戏。

图片

昨天那篇文章发出后,后台炸了。一堆人私信我:"麦哥,你可算说了大实话!"

但也有人问:UCL、LSE这些顶校的毕业生,总不至于混得太差吧?

啧,今天我就拿几个真实案例和数据,给大家扒一扒这些名校光环下的现实。

先说个2021年我遇到的典型案例。伦敦大学学院(UCL)金融系硕士毕业的林同学,GMAT考了720,实习经历也相当牛:四大、券商都有。毕业那会儿,我问他发展规划,这哥们信心满满:"投行、基金,年薪不会低于50万。"

结果呢?

在伦敦疯狂投简历四个月,100多封石沉大海。最后在国内某券商找到工作,税前月薪2万出头。这哥们现在天天被卷得头秃,一年后跳槽去了家PE公司,工资确实涨到了40万,但也就是个中位数水平。

你说他是个例?那我再给你看组最新数据:

  • 2023年英美Top30名校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追踪:

  • 平均起薪:18.5K(税前)

  • 6个月内找到理想工作比例:35%

  • ROI实现周期中位数:6.5年

  • 跨专业就业比例:42%

最讽刺的是啥?现在留学圈有个特别搞笑的现象:前一波还没回本的留学生,开始给下一波留学生当"中介"、"顾问",卖课卖方法论。而且还美其名曰"经验分享"。这不就是击鼓传花玩法吗?

再说个艺术留学的案例。一位蓝同学,家里花了180万送她去英国读时尚设计,学校还不错,是伦艺(UAL)。毕业作品集做得挺好,回国后想自主创业。结果呢?开了家工作室,半年烧了50万,现在在某快时尚品牌当设计师,月薪1.5万。

前几天我问她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她说:"麦哥,留学最大的坑就是让你产生幻觉,觉得镀了层金就能飞。但市场不看你的学历,只看你能创造多少价值。"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但更魔幻的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留学中介、升学顾问,大部分都在制造另一种焦虑:"不出国,就输在起跑线!"

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我统计的2023年留学生数据,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名校毕业后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往往是这三类人:

  1. 家里有资源的(不是说有钱,是说有行业资源)

  2. 在国外就开始精准规划的(不是为了留学而留学)

  3. 选对了细分赛道的(市场真实需求旺盛的领域)

明天我会在最后一篇文章里,给大家详细分析这三类人是怎么玩转留学的,以及普通家庭如果要留学,应该怎么规划才能确保回本。顺便聊聊为什么我说现在的留学市场正在形成新一轮泡沫...

图片

连着两天的爆料,今天终于到了最关键的环节 —— 如何在这个玩法里面不当韭菜。

说实话,这13年我是真看透了,但凡说留学就一定亏的,那是不懂游戏规则。

先跟你们说个有意思的事,就上周接了个学生,世界500强中国区副总的女儿。这位家长开门见山:"麦老师,我不在乎花多少钱,但一定要让孩子在留学过程中建立全球思维。"

好家伙,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啥这么说?因为这位家长懂得把留学当作"能力培养"而不是"镀金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玩转留学这盘棋?

第一个关键点:选对赛道 根据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

  • AI/数据科学类专业回国平均起薪:35K+

  • 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向:28K+

  • 医疗科技/生物科技:25K+

第二个关键点:留学≠混日子 我有个学生,伦敦商学院在读期间:

  • 参与了3个创业项目

  • 拿下2个行业认证

  • 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社群 毕业直接被某知名VC投资机构收了,现在年薪60w+。

啥叫真正的留学价值?这就是。

但最骚的是啥?现在市面上95%的留学规划,都在围着专业排名和入学难度转。这就好比买股票只看K线图,不看基本面,那不是耍流氓吗?

所以,想在2024年的留学市场里玩明白,记住这几条铁律:

  1. 战略层面:
  • 别在乎学校排名,在乎专业赛道

  • 别只看入学难度,看行业发展空间

  • 别盯着名企实习,注重能力构建

  1. 执行层面:
  • 提前1-2年规划,而不是临时起意

  • 建立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刷分

  • 深耕某个细分领域,别样样通样样松

  1. 心态层面:
  • 把留学当作能力升级,而不是镀金

  • 放弃"名校光环"情结,聚焦实战技能

  • 建立长期发展思维,别指望毕业就能躺赢

说到底,留学这事儿就像创业,有人亏得裤衩不剩,有人实现了人生突破。关键在于你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内卷,还是为了实现能力的升级。

最后,我给大家留个终极问题:为什么我说现在留学市场正在形成新泡沫?

因为现在的留学已经从单纯的教育需求,异化成了一个全产业链条:

  • 上游:培训机构、语言考试、中介服务

  • 中游:海外院校、住宿服务、银行金融

  • 下游:就业咨询、移民服务、海归创业

但凡这种产业链条越完善,就越容易产生泡沫。就像当年的房地产一样,不是房子不值钱,而是包装太多,把单价抬上去了。

麦哥说句良心话:留学不是毒药,但也不是灵药。对的人+对的方法,才能玩转这个游戏。

记住一句话:花20万读野鸡大学,不如花200万读真名校。但比这两个都强的是:花对的钱,走对的路。

如果你对麦哥的观点感兴趣,欢迎私信问更多"不太能公开说的内容"...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