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回国烤冷面?那些留学失败的精英家庭,都翻车在同一个地方!
最近遇到一个让我有点意外的场景。
一个藤校毕业的女生回国后,开了家烤冷面店。当时我还在想:这是要搞事情啊,肯定是创新高端烤冷面,准备开连锁。
结果一打听,还真不是。就是普普通通的烤冷面,店面不大,她每天戴着口罩亲自忙活。
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生的老人,我看到太多类似的"意外"结局。不少家长问我:"麦老师,为什么我们给了最好的留学条件,孩子回国后反而没有留在国内读书的同学混得好?"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直到前两年,我遇到了一个案例,才算真正看透。
那是一对父母,在深圳做外贸生意。家里条件不错,送女儿去美国读商科。女儿在GPA、实习、社团活动各方面都很出色。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位父亲每个月都会飞一次美国,就待两三天。
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要这么频繁地飞美国。他说:"不是去看女儿,是陪女儿一起看机会。"
这位父亲每次去,都会带女儿去拜访当地的华人企业家,去实地考察一些新兴产业。他说:"我不想让女儿只盯着课本和实习,我要带她看看更大的世界。"
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年遇到的所有留学家庭。慢慢发现,真正的顶级留学家庭,他们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砸钱,而是靠一种特殊的"全家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首先体现在父亲身上。说到这个,我就想起去年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个准备去英国读研的男生,他爸是某科技公司的技术主管,年薪百万+。
面谈时,这位父亲说了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我不想儿子将来和我一样,做个高级打工人。"
这种认知,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中并不多见。大多数家庭的思维模式是:"花几十万出国,为了将来能拿个好offer。"
但那位父亲说:"我希望儿子去英国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去看看那些百年老店是怎么做生意的。"
说实话,这种思维差距比留学预算的差距更致命。我在2015年就遇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对双职工父母,拼死拼活东拼西凑了200万,准备送儿子去美国读本科。他们的目标特别明确:"上完本科就去华尔街,争取年薪20万美金。"
结果读了一年,儿子就开始抑郁了。为什么?因为他被两个目标夹在中间:一边要保证GPA达到家长期望,一边要疯狂实习和社交,为毕业就业铺路。最后崩溃了,休学回国。
反观那些真正牛的留学家庭,他们给孩子的是一种底气和视野。今年春天,我接触到一对特别有意思的父子。父亲是做新材料的,儿子在美国读化学,但不是为了以后接班。他爸说了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化学专业教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至于以后是创业还是去大厂,那都是战术问题,战略必须先讲清楚。"
在我从业第12个年头,我终于总结出一个规律:顶级留学家庭的父母,从来不会把"找份好工作"作为留学的终极目标。在他们眼里,留学是让孩子去看看世界的游戏规则是怎么运转的。
有一次,一个去UCB读本科的学生跟我说:"麦哥,我爸让我选修了门古希腊哲学,说这玩意儿比SQL编程更重要。"我一听就知道,这孩子他爸是个明白人。因为在硅谷,真正的大佬们都懂一个道理:编程能力是基本功,思考人性和社会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去年底,我遇到一个挺有趣的情况。一个我2018年带过的学生从伯克利毕业后,拒绝了几个科技大厂的offer,去了一个小公司做项目经理,工资只有大厂的一半。很多人觉得他犯傻,但他爸却很支持。为什么?因为这个小公司的创始人是个连续创业者,而且愿意带新人。
前两天我又见到这个学生,他已经开始带团队了,而且在筹备自己的创业项目。他说:"在大厂,我可能还在为晋升答辩掉头发,但在这里,我已经看到了整个行业的运作逻辑。"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麦哥,难道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没机会了吗?
这就说到了我最想分享的点:顶级留学家庭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可以学习的。
记得2020年,我遇到一个特别让我感动的案例。学生爸爸是个修空调的技术工,妈妈是小超市营业员,家里条件很普通。但这对父母特别清醒,他们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考试刷分,而是从初中就开始带孩子研究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父亲坚持每个月带儿子去他修空调的工地。很多人不理解,但他说:"我想让儿子从小就明白,任何工作都值得尊重,但不是每种工作都值得一直做下去。"
这孩子现在在密歇根读机械工程,前段时间还拿了个发明专利。你说他比那些富人家的孩子差在哪儿?
从2011年到现在,我见过太多留学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最后真正"翻身"的孩子,往往来自这样的家庭 —— 可能不富裕,但父母的眼界和格局特别正。
所以我总跟学生家长说,留学规划最重要的不是选学校选专业,而是全家一起升级认知。比如:
-
不要太在意实习工资,在意实习能不能让你看到行业全貌
-
不要太在意学校排名,在意这个项目能不能给你足够的试错机会
-
不要太在意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在意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你接触到真正的高手
说得更直白一点:顶级留学家庭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他们的钱包,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懂得,留学不是为了让孩子去国外当个更高级的"打工人",而是为了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年,我最自豪的不是帮多少学生申请到了名校,而是看到有些家庭在和我接触后,真的开始改变了对留学的认知。就像前段时间,一个老客户给我发消息:"麦哥,我现在终于明白你当年说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留学'是什么意思了。"
记住,比留学更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成长的过程。这才是我在留学行业待了13年后,最想告诉大家的事。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