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留学花了几百万,投了几百封简历还找不到工作!

老麦
2025-04-13
10 阅读
留学
就业
STEM
实战能力
H-1B签证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麦哥,我在美国东北大学读研,GPA 3.8,实习和项目经历都不错,可投了200多份简历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这是上周一位学生发给我的求助信息。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类似的求助我已经收到太多。有人说现在的留学生就业形势不好,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让我们先看看最新数据。根据2024年初NACE(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的报告,应届生就业市场正经历"寒冬"。大型科技公司裁员潮持续发酵,Meta、亚马逊、谷歌等巨头纷纷缩减校招名额。更要命的是,留学生还要面对H-1B签证的双重压力。

但在这片"寒意"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留学生却活得滋润得很。就在上个月,我的一位学生Summer(化名)拿到了湾区某科技独角兽的Offer,年薪直接18万美金起步。这让我不禁想起2016年指导的另一位学生,他当时连续被20多家公司拒绝,最后不得不黯然回国。

两个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

经过多年观察和研究,我发现留学生就业难的背后,藏着几个残酷的真相。

首先是专业选择的误区。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还停留在"只要是STEM就好"的认知上。但实际上,连STEM内部也已经分化严重。

拿生物制药来说,这两年biotech公司融资困难,大量项目被砍,导致生物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急转直下。反而是AI和网络安全方向,因为ChatGPT和各种安全事件的推动,人才需求暴涨。

更重要的是能力匹配度的问题。记得去年有个学生问我:"麦哥,我CS专业的,但是不会leetcode刷题,能找到工作吗?"我当时就笑了:"你说你学计算机但不会算法,那跟说你是厨师但不会炒菜有什么区别?"

这种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太普遍了。很多留学生在校期间全靠代写混学分,结果求职时连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都掌握不牢。更别提企业最看重的实战能力了。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吐槽这些现象,而是要搞清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留学生究竟该如何破局?

说起破局之道,我想起2021年指导过的一位学生小王。这哥们儿当时在USC读CS,成绩中等,实习经历也平平无奇。按理说,这种背景在硅谷找工作应该挺悬。

结果这小子不声不响,居然拿到了亚马逊的offer。我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就约他聊了聊。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提前准备了很久。"小王说,"我大二就开始刷题了,每天至少两道。到找工作的时候,leetcode上的题我基本都刷完了。"

听到这儿我就乐了:"就这?刷题谁不会啊?"

小王笑着摇摇头:"麦哥,你说对了,刷题确实谁都会。但我发现很多同学只是机械地背答案,根本没搞懂背后的原理。我是真的把每道题都吃透了,甚至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解题框架。"

这话让我眼前一亮。确实,很多留学生只顾埋头刷题,却忽视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好比背单词和学语法,前者能应付考试,后者才能真正提高语言能力。

小王接着说:"除了刷题,我还特意去学了系统设计。虽然应届生面试不怎么考这个,但我觉得了解整个系统架构对写代码很有帮助。结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看我简历上有这项技能,就顺便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我答得不错,可能也加分不少。"

听完小王的经历,我不禁感叹:这小子悟性真不赖。他的做法印证了我多年来的一个观点:留学生想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光有名校光环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

可问题是,像小王这样有远见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留学生还是习惯于临阵磨枪,结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我的建议是:从入学第一天就要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具体怎么准备?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要搞清楚你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拿IT行业来说,现在最火的是什么?AI和大数据。那你在选课的时候,就得往这个方向靠。别到毕业了才发现,自己学的技能已经过时了。

其次,要主动接触业界前沿。我就见过不少学生,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对业界动态一无所知。这怎么行?你得经常参加一些行业会议,订阅几个业内大牛的博客,甚至可以尝试自己写点技术文章。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在简历上加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说到实战能力,我想起另一个学生小林的故事。她在纽约大学读数据分析,平时成绩相当不错。但到了找工作时,却频频碰壁。

"面试官问我做过什么实际项目,我就只能说课堂作业。"小林苦笑着说,"他们都不太感兴趣。"

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课堂作业再完美,在招聘官眼里也只是"玩具项目"。企业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后来小林转变了思路。她主动联系了一家初创公司,提出免费帮他们做数据分析。这家公司正愁请不起专业分析师,就欣然接受了。

三个月后,小林不仅积累了真实的项目经验,还深入理解了数据分析在商业中的应用。再去面试时,她能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通过数据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最终,她收获了多个offer。

小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与其被动等待机会,不如主动创造机会。很多留学生总觉得"实习难找",却忽视了身边的机会。学校里的研究项目、创业社团,甚至是帮教授做助研,都是积累实战经验的好途径。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求助的学生,我给他的建议是:与其投200份简历,不如先沉下心来提升实力。找工作就像谈恋爱,光靠海投是不行的,得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记得我刚来美国时,也经历过找工作的艰难。那时候常常自嘲:"在国内是个香饽饽,来了美国就成了'海龟'。"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反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市场环境下,真正的实力才是最好的敲门砖。

所以,与其抱怨市场不好、机会太少,不如问问自己: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我是否了解行业动态?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就业市场永远都是优胜劣汰的。但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现在,就是开始准备的最好时机。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