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百万出国留学,归来时月薪3000元,进了体制!
"经理,您看这个......"
刚说完这句,我就把舌头咬了一下。
这是我回国后第3个月,还在适应从澳洲的"casual style"切换到国企的"清宫戏码"。说实话,我真是不太擅长这套,但在这儿,direct表达就跟犯了死罪似的。
要我说这事儿,真是狗看了都得摇头。
整个办公室都是一股子《甄嬛传》的味儿 —— 嫔妃是嫔妃,答应是答应,奴才就得有奴才的觉悟。从前在澳洲读书时,大家管教授直接叫名字,谁能想到回国后还得玩这套"人在职场不得不低头"的戏码。
这活儿说难也不难,月薪3000,一年下来连当初在澳洲一个学期的学费都不够打底。不过工作地点离家就两公里,每天睡到自然醒,掐着点踱步进公司,下午五点准时溜号,日子倒也清闲。
头一个月,我还沉浸在"终于解放"的幻觉里。直到有天,一个简单的新闻稿把我打醒了 ——
"这个新闻稿归你们部门",隔壁部门的经理大手一挥。
我们部门的大姐一听就炸了:"凭啥?宣发不归我们管!"
好家伙,就这么一个300字的新闻稿,两个部门硬是在办公室battle了一个半小时。大姐的战术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从"职责划分"杠到"人员配置",最后祭出杀手锏:"这事儿要是做砸了,你们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眼看着一个简单的工作任务,硬生生被整成了一场"后宫争宠"大戏,我人都傻了。更神奇的是,就这场battle,居然还让大姐在部门例会上拿了个"善于沟通"的表扬。
是的,你没听错,这事儿还得到了表扬。这就是我在体制内遇到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在澳洲那会儿,效率就是一切,有事说事,5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到第6分钟。可这儿倒好,能把简单的事儿复杂化才是本事。
后来我才知道,在这个system里,不光说话有讲究,做事儿也是门玄学。比如说个"经理",那都是有门道的。叫早了显得没眼力见儿,叫晚了又显得不懂规矩。每次开口前都得掂量掂量,生怕一个称呼不当,就得罪了哪位"娘娘"。
"你这孩子啊,还是太实在了。"大姐看我一脸茫然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在这儿,不是你干得好就行,而是要让别人觉得你干得好。"
听完这话,我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清宫升职记"的真人版游戏。澳洲那边的简单直接,在这儿算是彻底用不上了。每天上班就跟演戏似的,时刻提醒自己:今天的剧本是哪一出?该配合谁出演?
真要说起来,我这留学经历在单位里也算是个"特长"了。可每每看到那些"专精特新"的文件从我案头飞过,我就忍不住想笑 —— 我这海归文凭,在这儿除了能在茶水间多说两句澳洲的咖啡文化,还真没啥用武之地。
前天遇到我的高中同学,毕业清北,现在阿里当PM。听说我在老家体制内,他差点没吐出一口咖啡:"你脑子烧坏了吧?专业不要了?前途不要了?"
说实话,两年前的我,跟他想的一样。
那会儿我刚本科毕业,拿着"北京名校金融系"的光环,信誓旅旅地踏上了北上广的征程。先是在北京一家券商实习,后来又杀去上海的投行。每天踩着8点半的闹铃,挤地铁、盯数据、改PPT,日子过得"生龙活虎"。
记得刚到上海那会儿,租了个月租6000的房子,大概15平米,连个阳台都没有。我跟另外两个"北漂青年"挤在一套60平的老房子里,每天早上排队用厕所,晚上轮流用厨房。那叫一个热闹。
"小黑工",这是我们给自己起的外号。为啥这么说?因为大家都是免费实习生,天天卖力干活,工资嘛......一分没有。每个月光房租和地铁费就要烧掉8000多,还不算吃饭。
那段时间真是头秃到不行。每天盯着Excel表格,搞得眼冒金星也就算了,领导一个电话,分分钟要你连夜改方案。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个IPO的材料,我和团队连续加班三天,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等材料交上去,大家都跟刚从ICU里爬出来似的。
最搞笑的是,那会儿还特别享受这种"苦中作乐"。一群实习生经常在凌晨三点,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边嚼着泡面,一边憧憬着未来:"等我们转正了,年薪百万不是梦......"
可现实啊,哪有那么美。我那个券商部门,老员工一个月到手也就两万左右。看着不少,但在上海这地界,租个好点的房子,再加上日常开销,到月底也就剩个零头。更别提还要应付各种酒局、饭局,买个名牌包包或者表什么的,不然都不好意思跟客户打交道。
曾经有个前辈告诉我一个血淋淋的真相:"在这行干到35岁,如果没有爬到VP的位子,基本就凉了。"
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看着部门里那些35岁以上的同事,天天加班到半夜,却还是在职场中游打转,我就忍不住想: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
最让我看不懂的是,大家明明都过得那么累,还总爱在朋友圈晒所谓的"精英生活":今天去米其林餐厅、明天去环球港买名牌、后天参加高尔夫球局......底下评论清一色的羡慕。但谁都清楚,这些光鲜背后,是月光的工资卡和越滚越大的花呗。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转机。那是在一次出差途中,遇到一个澳洲回来的创业者。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了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让你焦虑的东西,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那天晚上,我躺在酒店的床上,回想自己这一年多的北漂生活:为了融入圈子硬撑着消费,为了看起来体面勒紧裤腰带,为了所谓的前程拼命加班......突然觉得,自己像是在演一出没有尽头的戏。
后来我顺利申到了澳洲读研。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挺担心的 —— 这波操作搞下来,学费、生活费加一起得200多万。我爸妈倒是挺支持,就是叮嘱我:"去了好好学,回来继续金融圈,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谁能想到,这一去还真让我开了眼。
刚到澳洲那会儿,我还是一副"金融精英"的做派 —— 衬衫、皮鞋、公文包,走路生风。结果第一天去上课,差点没给班里的白人同学吓死:大家清一色的短裤拖鞋,顶着一头乱毛,活像刚从沙滩上爬起来。
更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的生活态度。有个本地同学跟我聊天,说他大学读到一半突然觉得专业不喜欢,二话不说就转去学艺术了。我问他:"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他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人生苦短,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还有一个女生,本来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得好好的,忽然辞职去非洲当了一年志愿者。回来时还得了疟疾,差点挂掉。但她一点不后悔,反而觉得那是人生最值得的经历。
我那会儿就想:这帮人是不是疯了?在我们那会儿,这叫"不务正业"。
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被他们"带坏"了。周末不再窝在图书馆看财报,而是约上朋友去海边冲浪;不再每天研究股市走势,而是学着煮咖啡、玩音乐。
最疯狂的一次,是跟几个同学自驾去大堡礁。一路上看到袋鼠就停车拍照,晚上席地而坐看星星,早上被鸟叫声吵醒。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在国内的写字楼里想都不敢想的。
打工的经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在澳洲的奶茶店打工,老板是个读机械出身的华人。他跟我说:"我在这边读完书才发现,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工程师确实挣得多,但我就是喜欢泡茶、调配原料的感觉。"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些平凡的日常时刻。傍晚时分,看着夕阳缓缓落入海平线,街边的咖啡馆飘出阵阵香气,老人们悠闲地在公园下国际象棋,小孩子在草地上追逐玩耍。没有KPI的压力,没有晋升的焦虑,生活好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那时候,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成功,不是爬得多高,而是找到让自己心安的生活方式。
每次视频电话,我妈都说我变了。确实变了,不再总想着赚大钱,不再执着于所谓的"人生赢家",反而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
毕业前夕,我开始投简历。北上广的金融机构纷纷伸来橄榄枝,年薪动辄30万起步。父母兴奋地开始帮我在上海看房,连朋友圈都瞬间被"恭喜"刷屏。
但我却越来越烦躁。一想到要重复以前的生活 —— 挤地铁、盯数据、连轴转,整晚开会到眼冒金星,我就觉得喘不过气。
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彻底崩溃了。面对着一堆待回复的面试邀约,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我想回来。"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妈妈说了句让我意外的话:"你不想去就别去了,在家陪着我们也挺好。何必非要去外地遭那个罪呢?"
就这样,我拒绝了所有offer,直接从澳洲飞回了老家。现在,我在离家两公里的国企上班,月薪3000,做着一份稳定到有点无聊的工作。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高中同学见面时,一脸惋惜地说:"你这不是浪费留学经历吗?"
浪费吗?我倒不这么觉得。
因为工作清闲,我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周末教初中生补习数学,一节课200,家长们都说我这个"海归老师"上课特别有意思;晚上去街舞教室跳舞,动作笨拙也无所谓;还报了CPA考试,准备给自己再加点技能。
最重要的是,我找回了在澳洲时那种从容的生活节奏。早上不用掐着点挤地铁,晚上想约朋友就约,想学什么就去学,生活完全由自己掌控。
前阵子,我在朋友圈发了张滑板视频,配文:"27岁,终于学会了ollie(滑板动作)。"底下评论炸了,说我怎么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我笑了笑,回复道:"人生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是的,在很多人眼里,我现在的生活可能很失败。月薪才3000,没有名企光环,每天在普通的写字楼上着普通的班,连朋友圈都显得普普通通。
但我知道,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留学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找到真实的自己。那些让别人眼红的高薪工作、光鲜的人设,如果需要用快乐和健康去交换,那还是算了吧。
现在的我,不再焦虑职场晋升,不再为房贷发愁,工作八小时之外的时间都完全属于自己。虽然工资卡里的数字很小,但我的生活却前所未有的富足。
"这不像个经过名校和海外留学的高材生。"有人这样评价我。
但谁规定高材生就一定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呢?
花了200万去澳洲读书,最后回到月薪3000的小城生活。这笔投资,值得吗?我觉得太值了。因为它让我明白,人生最奢侈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月薪3000,又怎样?只要内心富足,在哪里都能活出花样人生。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