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百万留学镀金,回国卖咖啡月薪3000!
自从前阵子Oxford某硕士"花百万镀金,回国卖咖啡月薪3000"的新闻炸了场,最近找我电话规划的家长都快把我的手机打爆了。
说实话,为什么这事儿能上热搜?不就是又一个"海归成海带"的案例吗?但凡在留学圈混的,谁还没见过几个这样的?
2015年,也就是我从业第4年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个UCL金融硕士毕业的学生,放着City的工作不要,非得回国考公务员。当时我就在想,你要是想考公,何必舍近求远先绕这一大圈?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现在牛剑毕业的海归去某培训机构当A-Level老师都快成标配了。
十年前谁敢信?要知道这帮人当年申请的时候,A-Level可都是奔着95+的分数去的。这种"镀完金给镀金的打工"的戏码,说出去怕是连Netflix都不敢这么拍。
但最魔幻的还不是这些。前两个月,我遇到一个从Stanford博士毕业的案例,人家直接放弃了硅谷某科技巨头的Offer,回老家考了个乡镇公务员。我当时就想说:兄弟,你这是让斯坦福的招生官情何以堪啊?
过去这13年,我亲眼见证了留学市场的翻天覆地。2011年我刚入行的时候,出国还真是"镀金";到了现在,怕是都快变成"负资产"了。
留学的性价比,正在经历断崖式下跌。我给大家列几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美国私立大学本科,一年总支出已经突破70万;硕士因为没宿舍和meal plan,反而更贵,得准备80万。公立虽说便宜,现在也得掏50万/年。
London的学校更狠,一年总花费飙到60-70万,比美国公立都贵。别以为去乡下能省钱,非London地区也要50万打底。
加拿大这个曾经的"性价比之王"也坐不住了,学费连年暴涨,眼看着就要赶上美国公立。新加坡和香港虽然学费还能看,但物价都快赶上London了,住在school hall还能控制在40万,住外面?50万预算都悬。
更要命的是,钱花得越来越多,但"含金量"却在断崖式下跌。
看到这儿,不少人该犯嘀咕了:现在到底还该不该出国?
且慢,麦哥先给你划条红线:如果你属于以下4类人,建议先缓缓。想知道为什么?下篇接着聊。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帮学生规划留学的老司机,我总结了四类最容易在留学路上翻车的人群:
第一类:纯粹为了逃避内卷而出国的"躲避派"
前几天一个学生妈妈跟我说:"国内太卷了,高考太难了,孩子受不了这个压力,所以想送他出国。"
我直接给她泼了盆冷水:现在国外的申请竞争,比你想象的还要激烈。就拿我前两周刚处理的一个案例来说,某英国G5高校的商科项目,申请人数比去年暴涨了40%,录取标准硬生生提高了两个等级。这波竞争把我一个做了12年申请的老人都看懵了。
再说美国,虽然近年来中国申请人数确实在下降,但是印度、越南等国的申请人却在疯狂增长。某常春藤的招生官私下跟我透露,他们今年收到的优质申请,比五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逃离一个内卷,扎进另一个内卷,这不是从"虎穴"跳进"狼窝"吗?
第二类:期望值严重失调的"镀金派"
现在留学圈最大的误区就是还在用十年前的眼光看问题。记得2014年,我刚从业第3年时,UCL商科硕士毕业基本就能确保年薪20万起步。但现在呢?同样的项目,能找到12万年薪的工作都要烧香拜佛。
最讽刺的是什么?某家长前几天非要给孩子报一个项目,美其名曰"商学院第一梯队",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280万。我问他:"您给孩子规划的未来年薪是多少?"他说:"50万吧。"
我直接给他算了笔账:280万如果在国内买理财产品,保守每年收益率4%,那就是11.2万。如果孩子毕业能拿到50万年薪,扣除温饱,最多也就能存15万。也就是说,光是回本就需要19年!这位家长听完,当场就懵了。
第三类:把留学当救命稻草的"补救派"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国内成绩不理想,就想通过留学来"曲线救国"。这种想法在10年前也许还行得通,但在2024年?我只能说:醒醒吧!
去年我遇到一个典型案例,某高中生平均分60分出头,家长花重金给他报了一个所谓的"保录取"项目。结果呢?不但没申上名校,连二三线学校都在频频摇头。原因很简单:现在国外高校也都买得起大数据分析系统,你以前的成绩记录都是透明的。
第四类:对专业和职业规划毫无概念的"跟风派"
这是我最头疼的一类学生。记得去年有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要申请数据科学,他说:"因为听说AI很火。"问他懂不懂编程,他说:"完全不懂,但可以现学啊。"
结果可想而知,这孩子去了半年就崩溃了。数据科学哪是你说学就能学的?编程基础差的,光是跟上课程进度就能累趴下。
那么问题来了:留学到底该怎么规划?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那些真正留学成功的案例,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特征:
首先,他们都极其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2022年我遇到一个让我特别佩服的学生。她在申请之前,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把UCL、LSE和IC这三所学校的金融科技专业的所有课程大纲都研究了个遍,甚至还去LinkedIn上找这些专业的校友聊了十几次。最后她发现,UCL的课程设置更符合她未来想做quant的职业规划。
现在呢?她不仅顺利毕业,还在伦敦一家对冲基金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准备,能让留学的价值翻倍。
其次,他们都懂得如何将留学经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就在上个月,我一个2019级的学生(那会儿我刚好从业第8年)来找我复盘他的"成功经验"。
这孩子在墨尔本大学读计算机科学,但他没有局限于课堂学习。他主动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利用寒暑假在当地科技公司实习,还组织了几次校园技术沙龙。毕业时,他手上有三份来自不同国家的offer。
最关键的是,他们都对高等教育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
留学不是买包,贵的就一定好。我这些年见过太多高价项目毕业却找不到好工作的例子。真正的留学规划,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比如去年我帮一个家庭做规划,他们原本预算要投200万上某英国名校的"水硕",被我劝住了。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项目,省下的钱用来支持孩子参加高质量的实习和培训。现在这孩子在业内口碑很好的创投公司,发展得特别不错。
所以,2024年的留学市场,比的不是"钱",而是"思路"。与其花400万去镀金,不如花40万做好职业规划。与其盲目追求名校光环,不如理性分析投资回报。
记住,留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的价值不在于你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你能收获多少成长。
如果你想聊聊自己的留学规划,欢迎来找我。毕竟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13年,我也算是有点发言权。
我是麦高,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留学规划师,我们下期再见。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