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百万出国留学,结果实习都没过!

老麦
2025-04-12
3 阅读
留学
职业规划
名校竞争
实习就业

图片

这几天,一个很戳心的新闻刷爆了留学圈:高盛2024年暑期实习项目,录取率低到了0.8%。31.5万人在抢2600个岗位,比申请普林斯顿还难进10倍。

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想说的是: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了。

图片

前两周,我刚帮一个学生艾琳做职业规划。普林斯顿在读,双专业金融和数据科学,GPA 3.85,简历漂亮得不得了。结果她投了40多家华尔街公司的暑期实习,全军覆没。

"麦哥,我真的不明白。"艾琳在视频里都快哭了,"我室友比我GPA低,专业也是单专业,为什么她收到了摩根的offer?"

我不得不跟她说实话:现在的华尔街,不爱只会念书的乖孩子了。

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 摩根大通2024年收到49.3万份实习申请,比去年暑期激增82%

  • 暑期实习分析师招聘名额却减少了600人,降幅超10%

  • 特斯拉甚至在开学前几周直接撤回了已发出的实习offer

但更让人头疼的是,连找实习都这么难,毕业找工作岂不是要更惨?

在我执业生涯中遇到的上千个案例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名校文凭已经不够用了。去年我接触的一位大一新生告诉我:"麦哥,我们藤校新生群现在讨论最多的不是选课,而是怎么选求职咨询。"

这让我想起2015年时的情况。那会儿找我做职业规划的还以硕士和应届生为主。但从2017年开始,找上门来的越来越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更有意思的是,越是名校的学生,越早开始为就业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企业的实习和校招,往往采用"名额分配制"。简单说,你不是在跟全世界竞争,而是在跟自己学校的同学抢有限的坑。

有多卷?我给你举个例子:现在高盛的暑期实习项目,从申请到面试全程4-5个月。但人家后台其实在半年前就开始通过校友网络物色人选了。所以等你看到招聘信息再投简历,可能已经晚了。

这些年,我看到不少家长和学生还在用过时的思维做规划:"先上名校,专业好找工作就行。"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就业市场,根本不买这套账。

图片

有个段子说得好:"现在的投行,最不缺的就是金融专业的学生。"

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一针见血。记得去年我接手一个哥大金融系的学生,他跟我抱怨:"麦哥,我们系投简历基本都是石沉大海,反倒是隔壁物理系的同学拿到了高盛的offer。"

为什么会这样?

从我13年的从业经验来看,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十年前我刚入行时完全不一样,现在金融机构更青睐"复合型"人才。

举个例子,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读懂医药公司的研发论文、分析产品潜力,再辅以金融知识,这才是投行真正想要的人才。纯金融专业?抱歉,真不缺。

所以现在很多热门专业都在经历降温:

  • 传统金融:录取率暴跌30%以上

  • 市场营销:实践少、竞争多,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专业

  • 会计:行业遭遇"供需倒挂",岗位需求逐年走低

  • 计算机:除非你真有一技之长,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有意思的是,越是名校的学生,他们在专业选择上反而更pragmatic(务实)。

去年有个康奈尔的大一新生来找我,他说:"麦哥,我妈让我学金融,因为觉得稳妥。但我看现在AI这么火,想转CS和数学双专业。"

我问他:"你知道现在CS就业也不太好吗?"

他说了句让我眼前一亮的话:"我知道,但我相信数学思维不会过时。就算以后AI把编程都干了,数学能力也不会被淘汰。"

这孩子悟性真不错。确实,在这个风口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与其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不如磨练永不过时的核心能力。

我给大家一个实用的判断方法:把专业知识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线性专业"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硬核专业,比如数学、物理、生物,没有前期基础很难半路杀进来。而"非线性专业"如商科、管理,基本上是短期就能掌握的实操知识。

记得有个学生问我:"那岂不是说,商科很水?"

我说:"不是水,而是这类知识的获取周期更短,所以在本科阶段花太多时间在上面性价比不高。"

要真说起来,现在彭博社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华尔街从业者建议高中生往科技方向发展,而不是金融。你们感受一下这个反转有多大。

更讽刺的是,很多留学机构还在鼓吹"申请商科就稳了",根本不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我有时候看到这些,真是哭笑不得。

图片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麦哥,那现在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帮学生做职业规划的老兵,我的建议是:"得往前看三步,往后看五年。"

最近接触的一个案例特别典型。一个女生,纽约大学商科在读,GPA 3.9,看上去简直完美。但她找了两个月实习,40多份简历石沉大海。

来找我复盘时,我们发现了问题:她的简历上全是课程项目和社团经历,但凡有点商科背景的都能写出一模一样的东西。这种简历,在HR那儿连3秒都待不住。

后来我问她:"你为什么想去投行?"

她愣了一下:"因为... 好像大家都想去?"

这就是问题所在。现在的就业市场,最怕的就是"随大流"。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她在投行实习两个月后主动放弃了年薪100万港币的正式offer。原因很简单:"我受不了天天加班到凌晨,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我现在给学生规划,都是倒着来:

  • 第一步:想清楚5年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 第二步:找到能支撑这种生活的职业路径

  • 第三步:根据职业需求,规划学习路径

有人说:"这也太超前了吧?"

我只能说,现在不早做准备,毕业就晚了。尤其是留学生,你们面临的可选项其实比国内学生多得多:

想走技术路线的,建议考虑新加坡。那边对数理基础好的人才有真需求,待遇也不差。

喜欢市场营销的,不妨看看中东。现在迪拜和沙特在猛招年轻人,尤其欢迎会讲中文的国际人才。

对金融感兴趣又想留美国的,建议往另类投资或金融科技方向发展。传统投行现在天天裁员,但这些新领域却在疯狂招人。

在我13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太多"临时抱佛脚"的例子。等到大四了才想起来要规划,那就真的晚了。

现在的就业市场就像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你跑得有多快,而是你得先知道终点在哪儿。

记住:就业市场永远都在变,但你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关键的。与其到处打听"什么专业好找工作",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

毕竟,人生规划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证明题。你得用时间,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