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百万上名校,培养出一群不学无术的混子
你以为他是想上个名校,但最后却演变成"诈骗"。
2023年底,一个令我震惊的案例让我彻夜难眠。作为一名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见过不少光怪陆离的事,但这个案例依然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力。
那是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SAT 1580分,多个学科竞赛获奖,还参与了顶尖高校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外人看来,他就是那个"完美申请者"。可就在最后环节,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提出,想把导师的研究成果写进自己的文书里,美其名曰"参与了项目"。
说实话,这种事我已经遇到过太多次。2019年我刚从牛津毕业时,遇到过想把获奖论文直接塞进文书的学生;2021年见过想把实习公司商业机密写进Essay的申请者;甚至去年还有想把ChatGPT生成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的考生。
真相是,这些孩子都不差。他们中有人能考进清北,有人SAT满分,有人获得过国际竞赛金牌。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为了名校录取,不惜铤而走险。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TOP30院校平均录取率已跌破15%,比十年前整整下降了一半。竞争越发激烈,但求学者的心态却在悄然异化。有意思的是,这种异化不仅发生在申请环节,更令人担忧的是已经在校的名校生。
我在芝加哥大学读第二个硕士学位期间,就目睹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一位藤校毕业的同学,托福考试找了替考,GRE也打算雇人代考。更魔幻的是,这事被发现后,他居然振振有词:"反正都是为了那张文凭。"
从业这些年,我看到太多类似的扭曲。有人挤破头皮要上名校,却把精力都花在经营社交媒体上;有人好不容易读上常春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指望着学校光环加持。
而最令我忧心的是,一些家长和机构还在推波助澜。他们把孩子包装得像个"完美申请者",却不管这种包装是否真实,是否健康。我曾见过一位高中生的简历,活动经历密密麻麻排了三页,但问起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竟然答不上来。
作为一个经历过顶尖院校招生、面试和评估的过来人,我必须说:这条路真的走偏了。
说到底,这种异化是如何形成的?
2022年我接触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妈妈向我展示她女儿的简历,满满当当写了两页纸:从小学钢琴、小提琴,考过八级;参加过多个国际青年论坛;获得过各类志愿者奖项;还跟着某名校教授做过科研。看上去简直完美,但问到具体细节,这位同学却语焉不详。
"说实话,这些活动我都不太记得了。"她如是说。这位准留学生的表情写满了倦怠,"都是妈妈给我安排的。"
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愈发普遍。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名校申请中,平均每个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数量达到12个,比十年前翻了一倍。但质量呢?根据我的观察,能真正沉浸其中、形成深度思考的学生,不到20%。
更讽刺的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已经在读的名校生,情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2021年,我在指导一位藤校学生申请研究生时发现,她的GPA虽然有3.8,但实际掌握的专业知识却很有限。深入交谈才知道,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如何"刷分":挑"水课"、抱"大腿"、软磨硬泡求加分,样样精通。
"反正出来工作,谁还管你学了什么?有个好学校的名头就够了。"她这样解释。
这种心态并非个例。据我了解,某知名高校的CS专业,平均GPA从十年前的3.2上涨到了现在的3.7。但业界普遍反映,应届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却在下降。
记得2017年,一位资深招生官告诉我:"我们最怕的不是能力不够的学生,而是那些失去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学生。"
这句话直指问题核心:当今的精英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精于算计,善于包装,但对知识本身却丧失了热情。
问题在于,当下的升学体系正在扼杀这种特质。回想我从业的这些年,见过太多被"优化"得失去棱角的申请者。他们的简历漂亮得像一件艺术品,却往往经不起深入拷问。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名校真正想要的?
去年冬天,一个学生的申请让我眼前一亮。说来有趣,她的简历远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申请者漂亮:没有国际竞赛奖项,没跟名校教授做研究,课外活动也不过三四个。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老城区改造的研究。最初只是因为家住老城区,对周边的变迁感兴趣。她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悄,记录下打油店变咖啡馆、裁缝铺变买手店的细节。后来越发好奇,就自学起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甚至还参加了一个商业竞赛,研究如何在改造中保护传统商业。
"这不是为了申请特意准备的,"她说,"就是单纯觉得有意思。"
这让我想起2014年指导过的另一个案例。那个男生酷爱观星,晚上不写作业急得家长直跳脚。但他把这份热爱变成了研究,从天文学到光污染,再到城市规划,最后申请时写出了一份精彩的研究计划。
有趣的是,这两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学生,都收获了理想名校的录取。
为什么?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名校最看重的特质:好奇心和探索欲。
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获得TOP30美国名校录取的国际学生中,85%都在申请材料中展现出了对某个领域持续、深入的探索。注意,是"持续、深入的探索",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广泛涉猎"。
在我12年的从业经验中,最容易获得顶尖名校青睐的申请者,往往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追求的纯粹。他们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包装简历,而是真的热爱;不是为了讨好招生官,而是真的想搞明白。
其次是思考的深度。他们不满足于表象,总要刨根问底。就像那个研究城市改造的女生,从现象一直追问到本质。
最后是行动力。想到就去做,绝不纸上谈兵。那个爱看星星的男生,愿意熬夜观测,也愿意花时间钻研专业文献。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这么"随性"的发展,万一方向走偏了怎么办?
说实话,这种担忧我太理解了。作为一个在留学行业摸爬滚打13年的老兵,我见过太多家长因为这个问题睡不着觉。
但你们想过没有,那些完美规划就真的"稳"吗?
2023年我遇到个让人唏嘘的案例。那孩子从初中就开始规划留学,所有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
但最后面试时,招生官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结果这位堪称完美的申请者,愣是说不出一个真心实意的理由。
反倒是那些"不靠谱"的探索,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拿前面说的研究城市改造的女生来说,她一开始也担心自己的兴趣"不高大上"。结果这个研究不仅帮她拿到了理想名校的录取,现在还成了她的创业方向,在老城区做起了文创产业。
所以,我想给各位家长和学生几个建议:
第一,与其规划一个完美的人设,不如鼓励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数据显示,2023年87%的美国TOP30名校新生在入学宣言中提到:"选择专业是因为真正的热爱,而不是就业前景。"
第二,行动永远比规划重要。我见过太多人把时间花在设计完美方案上,但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实践。正如我一位哈佛招生官朋友所说:"我们更看重那些动手做过的失败,而不是纸面上的完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别把名校录取当作终点。记得我2011年刚入行时,还单纯地以为帮学生拿到名校offer就算成功。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成功是培养出终身学习者。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想套用导师研究成果的学生,他最后在我的建议下放弃了这个打算,重新梳理了自己参与研究时的心得体会。虽然最后没能如愿进入梦校,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诚实面对自己的勇气。
"你知道吗,麦哥,"他后来告诉我,"我突然明白了,比起名校录取,我更在意能不能真正为这个领域做点贡献。"
听到这句话,我这个老留学人都快感动哭了。
因为这才是精英教育的真谛:不是为了那张名校文凭,而是为了成为一个对知识充满热情、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归根结底,留学申请不是一场包装比赛,而是一次发现自我的旅程。与其削尖脑袋往名校挤,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究竟是谁,我想成为谁?
这个答案,比哪所学校的offer都重要。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