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留学生不能考公。”北京的“冷漠一刀”:留学生被定向选调“踢出局”

老麦
2025-04-12
3 阅读
留学生考公
定向选调
海归政策
上海落户

在这个人人“考公上岸”的时代,你以为只有国内名校的学生挤破头争抢编制?

错!

现在连留学生们都在为公务员职位拼得面红耳赤。明明还在异国他乡,背着书包埋头苦读,却早早将“考公”列入人生规划。这种“考公执念”,说它是一种信仰也不为过!

可谁能想到,今年北京直接给了留学生们一记“闷棍”:**定向选调,留学生不在此列!**这个消息一出,留学圈子炸了锅:这难道是“海归不值钱”的前奏?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波政策的震荡究竟有多大。

北京的“冷漠一刀”:留学生被定向选调“踢出局”

要知道,过去几年,留学生考公务员本就充满“坎坷”:国内社保没交够,学历认证手续繁琐,光凭“应届生”身份都够心累。好不容易去年等来了一波“春天”,多地相继放开定向选调机会,留学生们还没高兴够,北京突然来个“变卦”,直接将他们踢出局。

翻开2025年北京定向选调的公告:只针对国内68所“双一流”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而留学生们——对不起,不在这个名单里。就算是特别对待的“优培计划”,要求也堪称地狱难度:必须是软科世界大学前100,而且专业还得对口

这样的限制,等于是“半道拦车”:一旦不满足其中一条,等同于“免谈”。过去被人“眼红”的“海归光环”,在这份文件里彻底成了“背景板”。

不止北京,重庆、山东也紧随其后:留学生真的“凉了”?

北京的“冷遇”只是开端,留学生们本以为是“个例”,没想到重庆和山东也“跟风”。不仅公告明确不再包含留学生,甚至表明选调只面向国内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这意味着什么?即使你留学履历再丰富、背景再“硬核”,在这几地的定向选调中,直接“闭门羹”伺候。

有网友调侃:“在国外拿个学位回来,简直跟没考上公务员一样,连门都进不去。”对于一心指望“考公上岸”的留学生们,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上海“真爱”:留学生绿灯不灭,定向选调继续通行!

别慌,留学生们也并非“全军覆没”——至少上海依然在“宠着”你们。甚至可以说,上海不仅保留了留学生的定向选调名额,对符合上海落户学校名单的留学生更是一路绿灯

在落户上已经有“特别优待”的上海,又在公务员定向选调上为留学生们留了一扇窗。这种“双绿灯”待遇,可以说是对海归们的“真爱”了吧?准备归国发展的同学,记得“锁定上海”,别错过这份“官方宠爱”!

留学的“金字招牌”还值钱吗?还能出国吗?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政策翻车”,不少人开始质疑:“留学这条路,还值得继续走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留学的价值已经开始从“光环”变成了“实力比拼”。留学,早已不仅仅是那一纸文凭——它涵盖了你的语言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经历和能力,依然是国内教育系统难以复制的硬实力。

内卷时代,机会靠什么?顺应市场,做自己的“职场适配器”

放眼国内职场,内卷无处不在。也许,留学生们对“定向选调”抱有期待,但与其焦虑,不如先问问自己:我的能力是否跟得上市场需求?

要知道,眼下经济环境复杂,行业需求瞬息万变。想考公的留学生们,不妨多了解行业趋势,不必盯着定向选调一条路走到黑。条条大路通罗马,机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比如,大厂的校园招聘、外企的岗位需求、创业的多元化路径,都是不错的选择。

写在最后:归国求职不易,但每一段经历都是“职业砝码”

归国求职,竞争激烈,但并不等于前途渺茫。留学的“黄金时代”虽然渐行渐远,但每一段经历依然是你的职场“增值砝码”。

出国,不一定是“天价文凭”,而是选择一种自我赋能的方式。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职场、考公、创业,你都会感谢自己曾在异国他乡为梦想拼尽全力。所以,留学之路是坚持,还是放弃,答案始终在你心中。

希望每一位留学生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加油,未来属于坚定者!

行业内少见的高素质留学顾问

图片

别忘记点“在看”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