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 放弃留港,我为什么选择去新加坡读博士?

老麦
2025-04-13
13 阅读
博士申请
新加坡留学
学术研究
NUS
留学经验

图片

新加坡和美英相比,属于留学小众国家,毕竟主流的申请院校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这两所。但新加坡的教育是被世界认可的,同时作为双语国家,既有同世界接轨的教育体系,又有适合中国学生的语言环境,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留学的理想之地。

结合以上背景,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从香港中文大学申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的心路历程。

01

我的申请背景和成果

图片

首先进行自我一下介绍,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型硕士,在读研期间有相关研究经验和参加国际会议经历,托福GPA具体多少忘了总之无硬伤,成绩都还可以,最后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offer。

我的经历可能有些特殊,只申请了一所大学。但每个人何尝不是特殊的个体呢,认清自己,最合适的即是最好的,申请学校也会事半功倍。

当时在香港读研究型硕士,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也不是非常明了,继续读博还是工作,留在香港还是回大陆,亦或是去别的国家,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与规划,每个选择都想试试。硕士导师希望我留在组里继续读博。我衡量了一下,觉得我在这个组里并不开心,研究举步维艰,导师是个非常nice的绅士,但平时疏于指导,在学术界也不活跃,处于半退休状态。

当时还尝试申请了香港和内地的几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offer特别吸引和打动我。主要是工作的任务相对单一,我很难想象我会安于每天画机械设计图或是每天写控制代码。

多番尝试后,我慢慢理清了思路,内心对学术研究还是向往的,喜欢挑战和丰富的工作内容。所以我觉得,一时的迷惘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错误的尝试反而会让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02

申请之路

图片

**虽然我只申请了一所学校,但申请之路还是比较曲折的。**虽然认定想要继续做研究,但对读博士还是相当敬畏的。"读博要三思啊!" 这是当时很多学长姐告诫我的,在这里我也依然会对申请博士的小伙伴这么说。

记得当时好友参加会议看到一个研究助理的招聘广告,方向正是我从事的手术机器人。于是我联系了这个老师,也就是我现在的导师。研究助理既能让我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又不至于一下子跳入博士的深渊,觉得是个折中之选。在这插播一句:香港新加坡很多高校的课题组都会有研究助理研究工程师的职位,如果刚毕业的同学想做研究积累经验,或者没有打定主意读博士又想测试自己的科研能力,可以申请这样的职位作为过渡。

这位导师极力推荐我申请他的博士,并把NUS所有的博士奖学金项目申请方式都一一向我介绍。这位导师跟我硕士导师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属于年轻有为型,学术上雄心勃勃,出成果快,当然肯定也会更push。苦于在硕士老师那出不了成果的我欣然接受了博士申请的邀请。

申请博士都需要套磁,我的套磁算是阴差阳错,不具有普适性。但可以总结的是:套磁****必须要有针对性,所套教授研究方向与自己背景相符,对教授课题组了如指掌,最好通过各种关系,如学长学姐,参加学术会议等联系教授产生共同话题。

我申请了NUS普通的research scholarship 和NGS项目。

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拿的NUS research scholarship, 申请门槛最低。一般与导师套磁成功,语言成绩,GPA以及文书准备充分,录取概率就很大。

NGS主要奖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院,申请NGS必须有NGS导师推荐,是个百里挑一的项目,待遇也比一般的research scholatship高很多。

03

关于新加坡

图片

新加坡的华人比例真的非常高。初来乍到,让我产生一种来到中国某省市的错觉。各种中华小吃也是可以容易吃到。**语言方面说中文也完全可以生存,当然书面用语,学术场合以及上课都是英文。**大家对著名的新加坡式英文"Singlish"褒贬不一,它不像正统的英式或美式英语那么严谨好听,有很多特色的尾音,语法也不太讲究,一开始难以适应,熟悉了倒觉得很可爱呢。

新加坡也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社会,除了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东南亚别的国家人以及西方人。这边的教育提倡种族和谐,甚至国假也平均分配各种族传统节日。我个人特别喜欢新加坡的建筑,现代简约又很有设计感。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