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国内多地选调不招留学生?海归身份不香了??
最近一个大瓜把我这个从业13年的老留学人都惊到了 - 北京突然把留学生踢出了选调生序列!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令人头秃。
作为一个看着无数留学生回国打拼的老麦(我的学生都这么叫我),不得不说,这波操作是真的有点儿"狠"。
就在去年,北京还对留学生张开双臂说"来呀来呀",今年直接就变脸了,速度快得跟坐火箭似的。
"麦哥,这政策一天一个样,我们留学生是不是就废了?"最近总有学生这么问我。
我先摆个数据啊:2023年留学回国人数创下历史新高,突破70万。但遗憾的是,不止北京放弃了留学生,重庆、山东等地也都跟着一波"毕业生精简计划"。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扒一扒什么是定向选调。这玩意儿就相当于体制内的"黄金赛道",是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的。
我有个学生昌平(化名),去年从UCL回来就奔着这个去的,结果今年政策一转向,差点没当场去泰晤士河游个泳。
但是!且慢!上海这个"魔都"倒是还在对海归们敞开大门,而且政策诚意满满。我记得在我从业第8年(2019年)的时候,就发现上海的留学生政策一直走在前头,这次依然保持本色。
比如说,只要是符合上海落户条件的海外高校毕业生,都能参加选调,这操作可以说是非常上海了。
这次的政策大转向,说白了就是给大家浇了盆冷水:海归的"天然光环"正在慢慢褪色。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2011年),但凡提到留学回来的,那待遇都是噌噌往上涨。
可现在呢?连选调生都不给报名的机会,这待遇跳水比奥运会选手都利索。
用我一位学生家长的话说:"麦老师,这是不是意味着花几十万出国的路要被堵死了?"
且慢,事情还没那么简单。且看我这个13年的老留学顾问怎么给你们"盘"这个事儿...
真要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源头掰扯。就在我刚从业的2011年,那会儿留学生回国基本就是"香饽饽",各大机关单位都抢着要。但这一波政策变动,可以说是给不少人浇了盆冷水。
具体说说这次的"限海令"吧:
北京这边,今年除了把留学生踢出选调队伍,还搞了个"优培计划"。这计划看着高大上,但门槛卡得死死的:必须是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院校,还得是研究生学历,本科也得是他们认可的学校。
我一学生琳琳(化名)从UCI毕业,成绩相当不错,结果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有意思的是山东重庆这两地,直接就把海外院校pass掉了。前些日子我接了个咨询,是个CMU的高材生,本来想回老家重庆发展,这下连门都进不去了。
这让我想起13年前我带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候海外名校毕业基本就是敲门砖,现在这砖怕是不太好使了。
但上海这个"老戏骨"就牛了。它家的选调计划,基本上只要是能在上海落户的海外高校毕业生都能参加。
记得去年我有个学生嘉阳(化名),从伦敦政经毕业,顺顺利利就进了上海的机关单位。这就是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但说实话,作为一个看着无数海归成长的老麦,我得说,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2023年我就发现一个新趋势:国内高校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项目直接和国外名校接轨。就拿我一个复旦的学生来说,人家大三就去了牛津交换,回来后专业能力一点不比全程留学的差。
而且现在市场更看重的是真本事。
就在去年,我带过一个曼彻斯特大学的金融硕士,人家进了券商,头两年愣是干成了部门第一。为啥?就因为人家除了有海外视野,还真琢磨透了专业。
这么说吧,现在的留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站稳脚跟,光靠个海外文凭可不行了。记得有个复旦毕业的学生问我:"麦哥,我这出国值不值?"我当时就说了句:"要去就要玩真的,混个文凭回来,连选调都不让进,你说气人不气人?"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波"限海令",咱们留学生该怎么破局?老麦给大家支几招:
第一招: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
前两天我一个在伯明翰读研的学生给我发微信:"麦哥,我都快被这选调的事儿愁秃了。"我直接告诉他:"兄dei,体制内又不是只有选调一条路。"
你可以这么看,就拿北京来说,虽然选调不要留学生了,但"优培计划"还在敞开大门。而且各个部委、事业单位的面向社会招考,从来都没把留学生拦在门外。我有个2020届的学生,从LSE毕业后,通过公招进了某部委,现在混得风生水起。
第二招:把实力往死里练。
你要问我这13年看过最惨的案例是啥?那就是那些以为留学等于镀金的"混子"。记得去年有个从悉尼大学回来的高材生,人家面试官问他:"你在澳洲学到了什么?"结果这哥们儿直接卡壳,连个专业术语都说不利索。
现在的用人单位都精着呢,什么"海归""土鳖"的标签早就不吃香了。我有个在上海工作的学生深有感触:"麦哥,现在招聘都看实力的,谁管你是哪来的。"没错,与其纠结选调名额,不如把专业能力往死里练。
第三招:抓住上海的机会。
我从业第10年就发现一个规律:上海永远是最懂海归的城市。你看这次,人家选调生计划照样欢迎留学生。而且上海的就业机会多得是,从外企到国企,从民企到创业,各路大神都在这儿聚集。
说个劲爆的,最近我一个2022年从UCL毕业的学生,去年没考上北京选调,结果转战上海,现在在某国际投行做得风生水起,天天跟我说"谢谢麦哥当初的建议"。
最后,我得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留学从来就不是一锤子买卖。你要真觉得出国就是为了回来考公,那还不如在国内好好考公。但如果你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实力,那现在依然是最好的时机。
记得有个学生问我:"麦哥,现在还值得出国吗?"我的回答是:"值不值得,不是看别人给不给机会,而是看你准备怎么给自己创造机会。"
这不,前两天一个2017年我带过的学生,从英国读完硕士回来,没去考公,而是加入了一家新能源创业公司。现在人家都成高管了,逢人就说:"还是麦哥当年说得对,别把路走太窄了。"
所以,与其在这儿焦虑选调的事儿,不如想想怎么把自己变得更强。毕竟,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真本事才是你最硬的底牌。
选调生考不了,大不了咱们另辟蹊径。记住老麦的话:留学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