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2025年英国留学要炸锅,这些人最先按捺不住!
兄弟姐妹们,今天我要给大家爆一个重磅消息。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出国的老江湖,我敢用13年的从业经验打包票 - 未来几年,英国留学要起飞了!
最近有个学生在我办公室哭得那叫一个惨。说是国内卷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pressure山大。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和另一个家长的对话。那位家长说:"麦老师,以前觉得出国是为了镀金,现在真觉得是为了活命啊!"
说实话,我完全理解这种心情。看看现在的国内形势:应届生"海投"100份简历,连个面试机会都难搞;
考研考到头秃,337万人挤破头进考场,最后还是陪跑;就连我手里最顶尖的学生,985本科毕业,保研名额还是飞了。这些血淋淋的案例我都替他们心痛。
但作为过来人,我必须说一句公道话 - 选择换个环境读书,绝不是在逃避或者否定国内机会。
恰恰相反,这是在用最理性的方式去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就像我2015年带过的那个北航的学生(当时是我从业第4年),人家去了利兹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现在直接在空客当项目经理,一年薪水比他在国内同学高出快一倍。
其实啊,现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想在起跑线上占位的undergraduate党 被工作内卷整怕的转行党 考研考到怀疑人生的二战三战党 还有就是最近特别多的,家里有点实力又不想被996的"躺平翻身"党
每次看到有人说"留学低龄化"、"留学市场饱和",我就想笑。兄弟,你是不知道2024年QS前50名校的申请有多卷。
据我所知某校今年master申请人数直接干翻去年,涨幅超70%,录取率直接跌破15%。这叫饱和?这叫市场刚刚开始爆发好吗!
说到这儿,我得给那些还在观望的学生和家长提个醒。这波英国留学热潮,跟十年前可不一样。要说为啥,给大家分析一下最近的几个真实case。
去年我遇到个北京理工的学生,成绩特别牛,但愣是在"不开心"的专业读了三年。那天和我聊完,兄弟直接破防了:"麦哥,我算是明白了,再不走就真没机会了。" 现在他在UCL读Data Science,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这种顶着大厂饱和、AI降温的舆论环境都敢突破的同学,我是真服。
别以为只有应届生在找出路。记得上个月(都2024了,我从业第13年的事儿了),一个做投行的95后姑娘来找我规划。
说是受不了国内金融圈的内卷,准备去华威读个金融科技。这姑娘眼光可以,知道现在英国金融科技领域正在policy加持下猛起飞,London的fintech独角兽公司都快赶上硅谷了。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连二三线城市的家长都开始提前布局了。前两天一个山东来的爸爸说了句大实话:"与其让孩子在这儿拼得要死要活,还不如趁现在形势还不算特别卷的时候,提前卡个位置。" 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说到点子上了。
再给你们爆个料,2024年英国的几个热门专业录取难度简直突破天际:
-
爆款专业Data Science/AI方向,录取率同比暴跌40%,直接卷出新高度;
-
商科金融类专业,TOP30的学校面试要求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要过CFA一级;
-
就连以前相对好进的Media/Communication专业,现在也开始要实习经历了。
所以我一直说,想去英国读书的,要趁现在!等到2025年,形势只会更严峻。
现在我手里有几个剑桥、帝国理工、LSE的offer holder,都是去年提前一年规划的。
这些学校哪个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人家提前准备,就是能在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上抢得先机。
说实话,我最近特别想给各位敲个警钟。不是危言耸听,是这两年带学生的经历告诉我,形势真的变了。
先说说考研保研这事儿。
前两天我的一个学生,985本科,3.8的GPA,六级飘过600,结果保研还是没戏。这孩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快哭了:"麦哥,我现在才明白你说的提前准备多重要。"
其实在我2011年入行的时候,这样的成绩基本就稳了。但现在?连二把手院校的保研都卷成这样,考研更是惨不忍睹。
我经常跟学生家长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家娃考研,要拼掉全国99%的竞争对手才有戏;
来英国读个硕士,可能就只需要拼掉90%。这不是玩数字游戏,是实打实的胜算差别。而且英国一年硕士,含金量不比你熬两三年考研差。
最近有个趋势特别明显。2024年,我发现申请英国的学生里,开始出现大量「转型党」:
-
有刚毕业就进了银行,干了仨月觉得未来无望的;
-
有在快消厂搞了两年销售,看到AI风口想转码的;
-
还有高中老师想转职业教育管理的...
这还不是最重磅的。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和最新的市场调研,2025年英国留学市场格局要大变天:
-
申请者会更卷:除了应届生,会多出大量职场人和考研失败党;
-
选校会更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更看重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
-
录取会更难:光是2024年,不少院校的抢手专业录取率已经跌破15%了,2025年估计更悬。
所以我奉劝各位,如果有英国留学的想法,真别再观望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虽然老套,但我这13年带出去的几千号学生都能作证。
记住一句话:与其在国内拼个头破血流,不如趁英国高等教育还没被卷翻天的时候,抢先卡个位子。
这事儿就跟买房一样,你去年观望的学校,今年可能就要求更高了;你今年觉得难申请的专业,明年可能直接就关门谢客了。
要我说,现在就是英国留学的最后一班车。上不上,各位自己掂量。
麦高我就说这么多,有问题随时DM我。毕竟薅羊毛这种事儿,动作要快,但更要准。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