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孩子在苦读,穷人孩子在减负!
"麦哥,听说美国读书特别轻松,可以快乐教育......"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忍不住想笑。在我从业13年间,遇到无数家长都被这个说法给骗了。
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这个天大的误会。
要说美国教育有多"快乐",我先给你看个真实案例。去年我一个学生林雨菲,在美国TOP30某私立大学预科班就读。
这姑娘之前在国内是个学霸,以为去了美国就能轻松快乐地学习,结果第一周就被干懵了。
你猜她的daily schedule是啥样?早上7点爬起来赶8点的课,下午3点才结束regular classes。
但好戏才刚开始 - 接着是2小时的mandatory study session(强制自习),然后是荣誉课程(Honors Program)。晚上?呵呵,写paper写到凌晨那都是基操。
"我感觉比高考还累......"林雨菲在周末给我发语音的时候都快哭了。
说真的,在美国读名校的孩子,别说什么快乐教育了,光是准备申请材料就能让你头秃。
据我所知,顶尖私立高中的申请率每年都在上涨,2023年的数据显示,录取率已经低到吓人的8.9%。而且私立学校学费一年至少5万美金起步,这还不算课外活动和补习的花销。
有人可能会说,"那公立学校应该轻松一点吧?"
我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现在但凡想上好大学的美国本地学生,哪个不是从高一就开始疯狂囤AP课程?我前年带过一个加州的转学生,人家高中三年修了12门AP,这强度连我这个老江湖看了都直呼内行。
说到这儿,不妨给大家爆个料 - 美国那些所谓的"天才少年"背后,基本都是"996"式的学习计划在支撑。
据Harvard Admissions Office的最新数据,2024届被录取的学生中,97%的人在高中阶段就参加过科研项目或实习,平均每人掌握3.5门乐器。
这就是我常跟家长说的:国外的教育,看着"佛系",实则内卷得不要不要的。只不过人家把"内卷"包装得更高级罢了。
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轻松还是痛苦,而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穷人家的孩子确实在"快乐教育",但这份"快乐"的代价,往往是与优质教育渐行渐远......
说起教育资源分配这个话题,我直接给大家上点劲爆的数据:根据我最近跟进的几个案例分析,美国普通公立高中的AP课程平均只开设6-8门,而私立学校能开到15-20门。
这差距,说白了就是"有钱任性"。
在我接触过的众多留学案例中,有个叫梁昕蕾的学生特别让我印象深刻。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的时候接手她的case。
这姑娘就读于美国某公立高中,家里条件一般,每次交学费都挺紧张。
学校里连个像样的物理实验室都没有,别说什么robotics社团了。而同城的私立学校?
光是实验室就有好几个,设备都是最新的。这不是最气人的,最气人的是人家私校的升学指导老师,一个人只负责20个学生,而梁昕蕾们的升学指导要管200多号人!
"这个差距卡得人真的很难受,"梁昕蕾跟我吐槽,"隔壁私校的同学暑假都在Stanford上summer program,我就只能在家刷题。"
有句老话叫"能花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在美国教育圈里简直是真理。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客户,孩子在惠特尼高中(加州TOP1的高中)就读。知道人家一年在课外补习上花多少钱吗?保守估计25万RMB打底!
但你别说,这钱真不白花。就拿惠特尼高中来说,2023年的数据显示,光是被藤校录取的学生就占毕业生总数的18%。要知道,普通公立高中能有1-2个学生考进藤校就已经是miracle了。
说到这儿,我去年刚接手的一个客户家长问我:"麦哥,那普通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就没希望了?"
这个问题可把我给问住了。
倒不是没答案,而是这答案有点扎心。从我13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公立学校的学生想要跟私立学校的学生竞争,难度基本相当于在100米跑道上,别人起跑线在80米处,你得从0米开始跑。
但这事儿吧,也不是完全没戏。
我曾经带过一个公立学校的学生,通过合理规划和精准定位,最后顺利被布朗大学录取。只不过这种case属于"万里挑一"级别的,人家那真是"卷"出了新高度......
说到这儿,不少家长可能都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能破解这个困局?
在我从业13年来看过的上千个案例中,倒是总结出几个实用的建议,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找准自己的赛道。记得2018年,我第7年带的一个学生叫江明辉,家境普通,但特别会整活儿。
这孩子发现学校没有创业社团,就自己搞了一个,还真带着团队拿了个小奖。最后申请的时候,这个经历成了他最与众不同的亮点。Brown的面试官专门问了这段经历,最后还真给offer了。
第二,玩转资源整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留学圈特别实用。
像去年我一个学生方舒雅,把教会、社区中心、图书馆的免费资源都用上了,硬是没花一分钱就搞出了一个社区服务项目,最后这个项目帮她拿下了Emory的早申请。
第三,别怕"不高大上"。今年年初,我遇到个学生简语萱,父母都是蓝领,她就利用自己打工的经历写了一篇essay,讲述如何在快餐店学会leadership。这篇文章最后打动了Rice大学的招生官。
但说实话,这些案例都是"曲线救国"。如果真要较真儿,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在那儿摆着,谁也绕不过去。
就像我一直说的:与其纠结"快乐教育",不如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记得去年夏天,我那个在惠特尼高中就读的学生期末考完跟我说:"麦哥,我终于明白为啥你说没有绝对的快乐教育了。重要的不是学习方式,而是学习的目的。"
这话说得真不赖。
现在每次有家长问我国外是不是真的有"快乐教育",我就会反问一句:真正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也许答案就藏在每个孩子的奋斗历程中。与其沉迷于"快乐教育"的幻想,不如脚踏实地,认清现实,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毕竟,人生赛道千万条,成功之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对方向,哪怕起点不同,也总能跑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问我这13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大概就是:比起纠结是要"快乐教育"还是"痛苦深造",不如想想怎么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因为真正的教育,既不需要过分"快乐",也不该一味"痛苦",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