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美国装白人的样子,其实人家早就看穿了
有意思。前几天刚从日本飞回美国,看到我另外一个账号上的一篇文章,有个话题还在疯狂引战:中国人在美国到底能不能融入主流社会?
说实话,从2011年开始带留学生到现在,这个问题我已经被问了太多次。尤其最近这两年,每次和新来的留学生聊天,十个有八个都在纠结:去了美国该如何融入主流社会?要不要完全放弃国内社交圈?
啧,看来是时候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了。
先说个2019年的案例。那会儿我刚好从业第8年,接触到一个学生,我给她起个化名叫季元。这姑娘在纽约某投行实习,每天就琢磨着怎么和白人同事打成一片。
午饭都不敢带中餐,怕被人说味儿大。周末party全扑,就为了显示自己很能融入。结果呢?整个人都魔怔了,不仅没交到真朋友,反而把自己搞得特别焦虑。
我当时就给她讲了个血淋淋的例子:我们这行有个超级大佬,美国前20名校毕业,在华尔街摸爬打滚20多年。
按理说,这种履历,那必须是"融入主流"的标杆了吧?结果有一次他来找我聊,说自己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早年为了融入,刻意切断了所有亚裔圈子的联系。现在倒好,在主流圈子里永远都是"那个Asian guy",回头亚裔圈子也没人搭理他了。
这事儿真给我整破防了。你说这人专业能力这么强,英语这么溜,在美国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还"融入"个寂寞?
等我仔细一琢磨,这事儿还真不是个例。这些年我经手的上百个case里,最后在美国发展得风生水起的,还真不是那些一心想"融入主流"的。
恰恰相反,是那些懂得利用自己双文化背景的学生,反而活得最滋润。
比如我另一个学生,2022年的案例了(那会儿我都从业第11个年头了)。这孩子在湾区一家科技公司做product manager,手底下带着一个跨国团队。
每次开会,美国同事在那儿谈需求,中国团队在那儿聊技术难点,两边经常因为沟通方式不同闹得不可开交。
但就因为这位PM能理解两边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文化,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解决了。现在倒好,公司但凡有中美团队合作的项目,第一个就想到找他。
这才叫真本事啊!
说到这儿,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23年硅谷银行暴雷那会儿。作为从业12年的老人,我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美国的创业者和在中国的投资人,对这事儿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美国这边还在讨论金融监管和存款保险的专业话题,国内社交媒体已经开始疯传各种末日论调了。
结果呢?那些能够同时获取中美两边信息的创业者,愣是在这波危机中抓住了机会。
他们基于对两边市场的了解,果断把资金转移到了更安全的大银行。而那些死磕"融入美国主流",连国内信息都不看的人,反倒在这事上栽了跟头。
讲真,现在再看"融入主流"这个概念,我都觉得有点好笑。在我带过的数百个留学生案例中,最成功的那些,哪个不是把双文化背景玩得溜飘飘的?
就拿2020年我的一个学生来说吧(那会儿我刚好从业第9年)。这位在一家全球性的咨询公司工作,每次公司要拓展亚太市场,第一个就想到找他。
为啥?就因为这哥们儿不仅能用英语给美国客户做presentation,还能用中文跟国内团队讨论技术细节。一个项目下来,效率比其他团队高了何止一倍。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我发现了个新趋势。现在美国顶尖公司招人,越来越看重候选人的多元文化背景。那些曾经被人嘲笑"不够主流"的特质,反倒成了加分项。
我去年(从业第12年)指导的一个学生申请工作时就碰到这事。面试官特意问他:你觉得在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长大,对你的工作会有什么帮助?
结果这小子一通分析,从跨文化沟通能力到对不同市场的理解,聊得那叫一个透彻。最后HR直接说了句:"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视角。"
看到了吗?这就是市场的选择。
话说回来,那些一味吐槽"为什么还在用国内社交媒体"的人,可能真的不明白全球化时代的职场竞争是什么样子。
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见过太多靠着双文化背景实现职业突破的案例了。
就拿我前两个月(2024年初)指导的一个金融从业者来说。这位在纽约的对冲基金工作,专门负责亚太市场投资。
你们猜他每天最先看的是什么?不是彭博社,不是华尔街日报,而是中文财经媒体。
为啥?因为这些平台往往能提供最接地气的市场洞察。这位老兄靠着对中美两边市场的深度理解,在去年的市场波动中给基金赚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数据会说话。根据最新的一份麦肯锡报告,到2025年,预计会有超过65%的全球企业将"跨文化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招聘考量标准。
这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主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在职场上真正successful的人,往往都不会纠结于要不要"融入主流"这个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跨文化背景变成核心竞争力。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2015年就开始带的老学生(那时我从业第4年)。这位现在已经是硅谷某独角兽公司的技术总监了。
他说了句特别有意思的话:"在美国工作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与其费劲去融入别人的圈子,不如把自己的独特背景变成别人求之不得的优势。"
说到底,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所谓的"主流"身份,而是能够在不同文化间自如切换的能力。
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放弃中文社交媒体的朋友们,我建议你们换个角度思考:与其担心自己不够"主流",不如想想怎么把这种双文化背景变成自己的职场利器。
毕竟,在跨国公司里,真正的"主流",就是能为公司创造独特价值的人。而这种价值,恰恰来自于你的与众不同。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