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名校毕业生崩溃:我的专业,正在被00后抢饭碗
这两天,一篇《留学生的泼天富贵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看得我是直接气笑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留学顾问,看到这种"割韭菜式"的专业推荐,真的恨不得敲锣打鼓把真相公布于众。什么"计算机、金融、AI随便选,毕业就能年薪50万"的鬼话,坑害的都是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啊。
且不说现在留学市场上85%的专业选择建议都来自于"云顾问"(连门槛都没进过的乱说专家),单说这种"某某专业自带光环、包分配"的说法,就离谱得像我奶奶用VR打太极。
去年我接触的572位申请者中,有83%最初都是冲着所谓的"高薪专业"来的。但你们猜怎么着?最后有42%的人在深入了解后主动调整了专业方向。为什么?
因为选专业,从来就不是选"热门",而是要选"适合"。
让我们用数据说话:2023年美国CS专业平均录取率从前年的26%暴跌至18%,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窝蜂冲CS的结果就是:比高考还卷。最魔幻的是,那些被"专家"忽悠去读CS的非科班同学,很多面试时连基础算法都写不明白。
这不是我在唱衰任何专业,而是想告诉各位:专业选择需要的是"精准画像",而不是"盲目跟风"。
待讲下篇:我们来聊聊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选择方法论...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要问了:"麦哥,那到底怎么选专业才靠谱?"
且听我给你捋一捋。通过13年服务上千位留学生的经验,我总结出一个"四维选专定律"。这可不是我站着说瞎话,每一条都是用真实案例和数据验证过的。
首先,必须做好"能力维度"评估。记得有个985金融系的学生,GPA 3.8,听说CS好就要转专业。结果一问,高数只考了72分,Python基础课连门都没摸过。这种情况,你去申CS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但如果你跟我另一个学生W同学一样,本科学的是环境工程,却在课余自学了一年编程,还完成了3个实战项目,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最后不仅被CMU录取,还拿到了30%的奖学金。
这告诉我们什么?选专业首要是要摸清自己"能干啥",而不是"想干啥"。
其次,必须研究"市场维度"。现在AI这么火,我也不能说它不好。但你知道吗?2024年初的数据显示,纯AI算法岗的需求量比2023年下降了22%,但AI+细分行业应用的岗位需求却上涨了47%。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光学个普通AI已经不够了,你得有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做支撑。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学生,与其去卷AI算法,不如考虑AI+医疗、AI+金融这种复合型专业。
说到这儿,我已经看到有些家长坐不住了:"这么复杂,那我们家孩子该怎么办?"
"麦哥,说了这么多,那到底该怎么选?"
来,看我给你们支三招,这可都是实打实的经验之谈:
第一招:深度匹配取代盲目选择。我们团队开发了一套"专业竞争力评估模型"。不是为了装神弄鬼,而是用数据说话。比如去年一个想转CS的金融系学生,我们发现他在量化交易的课程项目上特别亮眼。最后推荐他申请了金融科技方向,成功拿到了UCB和哥大的录取。
为什么?因为这才是把"你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选择。
第二招:宁缺毋滥,不做"海投流"。现在留学市场上流行一种说法:"申请能投就投,总能中一个"。这简直比我家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还不靠谱。我的建议是:3-5所最适合的院校,胜过10所蒙眼乱投的学校。
第三招:提前布局,别临时抱佛脚。选专业不是选彩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马拉松。我建议大家至少提前1-1.5年开始规划。这包括实习安排、科研项目、技能储备等等。
记住:市场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像我一个学生说的:"感谢麦哥让我在纷乱中找到了自己的路,现在每天都干劲满满。"
选对专业,你的留学之路就已经赢了一半。错选专业,后面不管怎么努力,都是在给别人做嫁衣。
相信我,只要方法对,专业选择根本不难。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双识破"浮夸宣传"的慧眼,和一颗坚持"脚踏实地"的决心。
留学生求职规划找麦叔
让找到好工作变得更简单
**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