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留学是消费!不是投资!
最近有个现象让我头大 - 越来越多家长跑来问我:"麦哥,现在留学要多久才能回本啊?"
作为一个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出国的老人,我直接给你们整个血淋淋的真相:现在的留学就是纯消费,想着回本?想啥呢!
给你们算个账:我前两天刚送走的一个澳洲物理治疗博士,毕业后在当地医院干到头发都白了(确切地说是12年),账面上才能回本。
这还是在工资年年涨的理想情况下。真是一波爱情长跑啊,就是跟钱包谈恋爱!
有人肯定要说了:"不对啊麦哥,你看身份、工作经验、眼界见识,这不都是收益吗?"
等等,我先问你,现在打开抖音一刷,什么"留学生日常"、"富留"生活,香槟配鱼子酱,下午茶配LV,简直美得冒泡。
但你信这个?我天天带医学生,连睡觉时间都掐着算,Bio Library晚上全是熬夜的医学生,人均dark eye circles选手。真以为留学是去度假的?
所以啊,我得给大伙儿捋一捋什么是真正的留学消费观。
我最近刚帮一个学生规划昆士兰大学的医学申请(小伙子现在可开心了),给他爹妈算过一笔经济账 - 光学费和生活费这些硬性支出,怎么都得小200个w。
这钱要真当投资,你扔A股里,熊市也比这来钱快。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留学没价值?那也不是。关键在于,你得转变思维方式...
每次遇到家长问我"留学这么烧钱,值不值?"我就给他们讲个案例:
现在我一个医学留学生,在Royal Brisbane and Women's Hospital当心外实习生,一周五天早上5点起床去observe手术,晚上10点回家。
人家同学周末在黄金海岸晒太阳P图,这位仁兄在医院当志愿者。这就是真实的留学生活,累得不要不要的。
但就这么一个"卷王"学生,人家现在每周做手术助理能拿到35刀/小时,比送外卖香多了好吗!关键是,这经历往简历上一写,以后找工作不要太香。
说到这儿,我得给各位家长提个醒 - 千万别听信那些"曲线救国"的路子。
比如最近特火的VET课程,号称能便宜留学还能移民。我一个plumber朋友(就是修管道的)来我朋友家修个水管,一小时收费660澳币,看着是真香。但你以为这饼那么好啃?
移民局又不傻,现在学签拒签率蹭蹭往上涨,有的项目直接被盯上了。一个拒签记录在手,这辈子想来澳洲都难。
那该咋整?我给你说个真相:留学就像去麦当劳点餐。
你说:"麦哥,我就想要个麦香鱼,别的都不要。"那行啊,便宜省事。
但有的人非要点巨无霸套餐配大薯条,那没办法,得多花钱。
关键是啥?一定要清楚自己要什么。我这一路带出来的成功案例,都是那种"知道自己要啥"的学生。
给大家分享个真实案例。那是我从业第12年遇到的范思宁,高考完非要去悉尼大学读医,家里条件一般,爸妈东拼西凑才凑够第一年学费。
这姑娘狠起来连我都怕 - 白天上课,晚上在诊所当助理,周末去养老院做志愿者。
我问她:"你也不怕累着?"她说:"麦哥,花了父母这么多钱,我得让每一分钱都值得。"
现在她不仅顺利毕业,还在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找到工作,年薪直接起飞到12万澳币。
重点是啥?人家在读书期间就一直在medical field里面积累经验,简历厚得跟小说似的。
所以,现在想出国的兄弟姐妹们,记住几点:
-
别把留学当投资,当消费,但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
与其研究"多久能回本",不如研究"怎么让自己更值钱"
-
实习经历比INS上的美照值钱多了
-
别总想着走捷径,能省的是学费,不能省的是能力
最后,我再给各位家长一个提醒:支持孩子留学,就别总盯着ROI。你让孩子去国外看看世界,开开眼界,这本身就很值。
但前提是,得让孩子懂得 -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就像我经常说的:别人在Sunshine Coast晒太阳的时候,你得舍得在图书馆度过漫漫长夜。这才是留学的真相。
记住,留学不是你换了个地方吃麦当劳,而是你有机会去学习怎么开一家麦当劳。
机会是有的,但就看你准备好没有。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